許穆夫人的才情
2012/5/4 9:23: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我在前邊的文章中除了引用相關史料之外,還有一部書也是我經常要引用的,這本書就是《詩經》。
大家都知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我在前邊的文章引用的很多《詩經》中的詩篇,其實都是女性所做,但是這個結論,大多是后來專家通過各種方式推測出來的,并沒有明確的記載。
不過有一首詩,史料中很明確的記載了它的作者,而且沒有疑義。
這首詩叫做《載馳》,它的作者在《左傳》上記錄的很明確:“許穆夫人賦《載馳》。”
關于許穆夫人,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有一些印象,我曾在《齊女孽緣宣姜篇》的最后提過一句,她是宣姜最小的女兒,她的父親是公子碩(昭伯)。許穆夫人的母親宣姜的故事,我在《宣姜篇》中已經詳細介紹過了,這里就不說了。
據程俊英先生的《詩經譯注》的考證,許穆夫人大約出生在公元前690年,她在正史中的記載很少,只在《左傳》中露過一次面。
不過還好,許穆夫人除了作《載馳》之外,《詩經》中還有兩首詩也被專家基本確定是由她所做,一首是《竹竿》,另一首是《泉水》。
如果把《竹竿》、《泉水》和《載馳》這三首詩按照這個順序排列的話,我們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許穆夫人的一生。
先來說許穆夫人的少女時代,和許多貴族的少女一樣,許穆夫人也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和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
《竹竿》一詩,據專家考證是許穆夫人嫁到許國后,回憶自己的少女時代的作品。
“藋藋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我看了很多現代人對于這首詩的翻譯,自己也試圖翻譯過,但是感覺都不好,最后還是覺得余冠英先生的翻譯最為貼切和俏皮,所以還是采用這個翻譯吧。
“釣魚竹竿長又長,兒時垂釣淇水旁。少女時光怎能忘,路遠無法回故鄉。
汨汨肥泉于左方,嘩嘩淇水流右方。女大當嫁要出門,遠別了兄弟和爹娘。
淇水潺潺在右方。肥泉汨汨在邊淌。明目浩齒一女郎,身上的玉佩叮當。
淇河水歡快地流淌,駕小舟劃著雙槳。順水漂流到遠方,消散我胸中的憂傷。”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許穆夫人少女時的頑皮、清純和無憂無慮。在這首詩里我們仿佛看見了一個美少女蕩舟水中,垂釣嬉戲的美麗畫面。
但是有很多人似乎忽視了這一點,像朱熹等大儒們總是想把像許穆夫人這樣的女性定義為端莊、正派、賢惠的代表加以宣揚,其實他們忽視了,很多所謂的賢夫人們也是從可愛的少女時代走過來的事實。
我前些日子看了一首由唐代著名的賢后長孫皇后寫的《春游曲》,一度非常奇怪,感覺這不像是一位歷史上著名的端莊溫柔的皇后所寫的詩句,倒像是一篇天真可愛、無憂無慮,純情爛漫的少女所做。
我想了很久才明白,其實這才是真實的長孫皇后,被史家們所記述的長孫皇后只是她的一面,那個形象是用來做廣告的,正襟端坐卻不真實。
許穆夫人也是一樣,我最初對她的印象,只是一個酷似五四運動中,游走在街上的愛國女學生的形象。后來從她的詩句中漸漸感覺到這是一個十分可愛,頑皮且容易親近的女孩。她也曾經有過似水年華,淇河邊至今留有多處“許穆夫人釣魚處”,這就是許穆夫人曾經擁有過的青春年華的見證吧。
不過女孩子長到了一定的歲數,不出意外的話,都是要嫁人的。
許穆夫人也到了出嫁的年齡了。
俗話說:“一家女,百家問。”更何況是像許穆夫人這樣出身名門的女子。
《列女傳》記載:“初許求之,齊亦求之。”
在時間上推測,許穆夫人的追求者除了許穆公外,還有一位應該是齊桓公。
據《列女傳》記載,許穆夫人很想嫁到齊國去,理由和祭仲勸鄭公子忽娶齊女有些相似!读信畟鳌飞显S穆夫人通過傅母對衛國的國君(應該是衛惠公)說:“古者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國也。言今者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維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今舍近而就遠,離大而附小,一旦有車馳之難,孰可與慮社稷?”
大意是說,許國是小國且遠離衛國,齊國是大國而與衛國很近,如果北方的少數民族進犯衛國,只要我在齊國,齊國就會來快速的救援。
很多專家對這番話,深信不已,認為許穆夫人對各國之間的關系比較了解,且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
我要說的是這個許穆夫人,只是劉向偽造的而已,這段話看似是像先兆似的預言,其實細細讀起來,就會覺得這更像是馬后炮似的戰后總結,劉向想要表達的是當初如果衛國把許穆夫人嫁到齊國就好了,也就是俗話常說的“吃后悔藥”。
當時的許穆夫人的想法絕不是這個樣子的。
我剛剛才說過,少女時代的許穆夫人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我個人感覺她在出嫁的時候,不會想這么多。《列女傳》中的許穆夫人的形象簡直就是一個像鄭國祭仲一樣成熟老道的政治家形象,這和《竹竿》中那個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相差太遠了。
而且當時衛國和齊國已經聯姻,《左傳.僖公十七年》記載,當時的衛共姬已經嫁給了齊桓公。齊桓公的母親也是衛國人,所以說《列女傳》這番如果許穆夫人嫁給齊國,衛國遇難時齊國會加以援救的話看似很有道理,其實是比較多余的,因為即便是許穆夫人不嫁給齊桓公根據上面這些條件,齊桓公也會出兵援助。其實還有一點齊桓公和許穆夫人不太容易結合的原因,就是兩個人的血緣太近,而且是兩輩人,兩個人是舅舅和外甥女的關系,雖然在春秋時屢有亂倫的事情發生,但是我想這個事情他們多少還是會忌諱的。
就許國而言,也不像《烈女傳》中說的那么不堪,許國是姜姓的諸侯國,周武王封文叔于許,周平王時代,許文公曾經幫助申侯打敗了犬戎,是擁護東周王室的功臣之一。而且據《左傳》記載,衛國和許國的關系是非常好的,公元前712年,齊、魯、鄭三國聯軍攻伐(上篇說的息國進攻鄭國就是趁這個空子),許莊公被迫跑路,他的逃亡目的地就是衛國。
公元前697年,許穆公即位,在他的治理下,許國日益強盛,齊桓公在稱霸會盟的時候,許國也算是一方諸侯參加了會盟,在齊桓公伐蔡的過程中,許穆公也親自率兵參與了這次作戰。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許國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完全有資格娶到許穆夫人。
如果說許穆公哪方面差一點的話,我感覺是爵位的方面。在春秋的時候,除了像楚國這樣的“蠻夷”之外,大多數國家國君的爵位還是由周天子封的。而許穆公在其下葬之前,在《左傳》中一直被稱為“許男”,男是五等爵位中最低的一等。而許穆公在下葬時才以公爵相稱,這說明許穆公的稱號是謚號,是死后才被周天子追封的。
對于《列女傳》上什么許國遠而齊國近的說法,其實大家完全可以去看看地圖,衛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迅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