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文是一篇奏疏,針對漢初社會經濟情況,通過具體分析,提出欲使國富民強,勢必“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本文重點是重農貴粟的思想主張,包括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具體措施和重大意義等。
本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圣王在上”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著重闡明貴粟主張的指導思想,即重農抑商、發展農業生產(“務民于農桑”、“貴五谷而賤金玉”)以“開其資財之道”。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為開其資財之道也。”“圣王”,圣明帝王。“食之”,給他們吃。“衣之”,給他們穿。“資財之道”,獲得財富的途徑。(圣明的帝王身居王位,他的子民不受凍不挨餓的原因,不是他能夠親自耕種供給他們吃,親自織布供給他們穿,而是因為他能夠為百姓開辟生財之道啊。)“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蓄積多而備先其也。”“九年之水”,九年水災。“七年之旱”,七年旱災。“亡”,無。“捐”,拋棄。“瘠”,瘦弱。“備先具”,備災的物資早就準備齊全。(所以盡管堯舜的時候有九年的水災,商湯的時候有七年酷旱,然而他們的國內卻沒有餓死路邊的人,那是因為他們備災物資財富而且預先有準備的緣故。)“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之水旱,而蓄積未及者,何也?”“海內為一”,全國統一。“不避”,不讓。不亞于。“蓄積未及”指糧食的儲備趕不上湯禹的時代。(現在全國統一了,土地的遼闊,人口的眾多,并不少于商湯大禹的時代,加上又沒有連年的旱澇大災,然而積蓄卻趕不上大禹商湯的時代,這是為什么?)“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遺力”,余力。指土地還有潛力。“山澤之利”,山林、湖泊中的物產。“游食之民”,游蕩吃閑飯的人。(就因為)(土地還沒有充分利用,百姓還有余力,生產糧食的土地未能充分開墾出來,山川水澤的資源未能充分開出,沒有正當職業的人未能全部歸回到農業生產上去的緣故。)“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著”,附著。“地著”,定居下來以土地為生。“離鄉輕家”,離開鄉土,不戀家庭。“民如鳥獸”,老百姓像鳥獸一樣到處亂飛亂跑,隨處就食。“池”,護城河。(如果人民貧窮,奸邪的行為就會產生。貧窮產生于吃穿不足,吃穿不足的產生于不從事農業生產,不從事農業生產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定居就會背離家鄉、不重家庭,人民就像鳥獸一樣了,即使有再高的城墻、再深的護城河、再嚴的法律、再重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奸邪的行為啊。)
以上為第一層次,古今對比,闡明今世“不農”有悖于古先圣王“開其資財之道”的宗旨。先說古,從正面樹立了榜樣。古代圣王是如何治理國家的:他們注重的是為百姓開辟獲取財富的途徑,注重的是國家的積蓄,因而有備元患,即使有九年之水災,七年之旱災,而“國無捐瘠”。然后再道今,進行古今對比,指出當今的現狀和危機是:雖然風調雨順卻“蓄積未及”,而“蓄積未及”的原因,就在于“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而從國家的角度講,就在于未能“勸農力本”。這就為全文的立論奠定了基礎。
第二層次(“大寒之于衣”至“故民可得而有也。”)從發展農業、安定百姓和鞏固政權的關系上論述了重農貴粟的重要性,闡明“不農”之害,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的主張。
“大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不待”,顧不上。“輕暖”,又輕又暖的衣服。“甘旨”,甜美的食物。“不顧廉恥”,不考慮廉潔和羞恥。指農民起來反抗。(人在寒冷的時候,對于衣服的需求很低,顧不上選擇又輕又暖的衣服才穿;饑餓的時候對于食物的需求很低,顧不上挑選甜美的食物才吃;饑餓寒冷危及自身,就不會顧及廉恥,甚而起來反抗。)“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人情”,人的實際情況,指生活需要。“再”,第二次。“不再食”,不吃第二餐飯。“終歲”,一年到頭。“保”,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