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部分作者指出,當時的農民一年辛辛苦苦,到頭來卻不得不“賣田宅,鬻子孫”,而富商大賈們“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作者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的強烈對比,指出要重農就必須抑商,不抑商就無以重農,從而強調了重農抑商至關重要。而且特別強調,重農抑商不能僅僅停留在政策、法律和口頭上,而必須實實在在地落到實處。
第六、七兩個自然段為第三部分(“方今之務”至結尾),提出“貴粟”主張的具體措施(“使民以粟為賞罰”“入粟以受爵”),并強調“貴粟”主張的重大意義(“主用足”、“民賦少”、“勸農功”)。
“方今之務,……在于便民以粟為賞罰。”“方今”,當前。“務農”,專事搞農業。“以粟為賞罰”,用糧食作為賞賜手段。(當前最要緊的事情,沒有什么比勸民致力于農業生產更好的了。要想讓人民專心務農,就在于提高五谷的價格。抬高五谷價格的辦法,就在于讓人民用糧食作為獎賞和懲罰的手段。)“今募天下入粟縣官,……粟有所渫。”“募”,號召。“縣官”,指官府。“爵”,封建社會里只有名譽而無官職的貴族等級。“拜爵”,封給爵號。“渫”,同“泄”。分散,流通。“粟有所渫”,使糧食從富人手里分散出來。(現在如果在普天下勸募百姓把糧食交給官府,以此就可以得到爵位,可以免罪。那么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財,糧食就可以分散到各處。) “夫能入粟以受爵,……令出而民利者也。”“損”,減少。“令出”,法令公布。“民利”,對人民有好處。(如果能夠實行獻糧受封的政策,那么天下都是有余的人,從有余中取出來供給皇上使用,那么貧苦之家的賦稅就能減少,這就常說的減少有余,補充不足,發布這個命令就對人民有利!) “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主用足”,官府的需用充足。“勸農功”,鼓勵農業生產。(這種辦法合乎人民的心愿,補足的有三個方面:一是朝廷的財用充足,二是人民交納的賦稅減少了,三是鼓勵了農業生產。)“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政之本務。” “今令”,現行法令。“車騎”,戰車戰馬。“車騎馬”,能駕戰車的馬。“復”,免。“復卒”,免除兵役。“武備”,軍隊的裝備。“神農”,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傳說他首先教人種植。“湯池”,以沸湯為池,比喻護城河的深險,不易通過。“步”,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約等于當時的六尺。“帶甲”,穿鎧甲的,指武裝的軍隊。“大用”,意即最寶貴的東西。“政”,政治,這里指治理國家的意思。“本務”,根本性的大事。(現行的法令規定老百姓如果能出戰馬一匹,就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兵役。戰車和騎兵,是國家的軍事裝備,所以用免除兵役的辦法來鼓勵百姓上交戰馬。古代神農氏流傳下來的教導說,即使有數十尺高的石頭城墻,數百尺寬的護城河,數百萬的軍隊,然而沒有糧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