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鄭成功的陰暗面:海盜性格斷送 復國大業(3)

2012/4/19 12:04:27 點擊數: 【字體:

道:“表現在哪里?”張名振正色答道:“成功就表現在實績上,不成功就表現在方寸間。”鄭成功大惑不解,追問道:“你所說的‘方寸’指的是什么?”張名振說:“‘方寸’就在我后背上!”說罷,立即解開衣服。鄭成功發現,他的背部正中刺有“赤心報國”四字,長徑寸,深入肌膚。史載,“成功見之愕然”,他一定感到了汗顏。可他是否因此而感奮——與浙東明軍精誠團結呢?還是沒有!
       
    他正忙著與清廷議和,當然不是真心議和,而是漫天要價——力圖擁有浙、閩、粵三省,擁有軍隊自行管理權,不赴京、駐于閩,不受部院節制,享有地方自治權。像他這種要求,清廷當然不會同意,但清廷還在討價還價,因為他們的真實目的就是要拖住鄭成功,防止他與所向無敵的李定國集團軍聯合,然后抽調全國精銳,集中優越兵力攻擊李定國集團,從而扭轉清軍此刻在西南戰場上的不利戰局。清廷的策略是,先消滅李定國,再一舉解決鄭成功。
       
    鄭成功并不笨,他當然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另外,鄭成功臣服于南明的真實目的,也不過是想借此招兵買馬而已,他并不想聽從南明朝廷的節制。
        
    1654年,南明將軍李定國正以雷霆萬鈞之勢,向清軍發起浪潮般的進攻,其兵鋒犀利,所向披靡。揮師東進新會(今廣東新會)之際,李定國先后9次 致信鄭成功,希望他出兵協助,東西夾擊。李定國夢寐以求的目標,就是收復廣東,將西南、東南兩大抗清基地融為一體,從而重整河山。
       
     可鄭成功不愿出兵,他始終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的策略是,明清雙方誰能讓他割地自雄,他就奉誰為“正朔”。他多次講過,他的理想是做一只“縱橫而所之”的鳳凰,而不愿成為陷阱中的虎豹。前一階段,清廷招撫之所以失敗,關鍵就在于只肯給他高官厚祿,不愿賦予他“地方自治權”。在這種條件下,鄭成功只好繼續當他的“明臣”。可這個“明臣”,卻不愿聽從南明調遣。他希望其他抗清勢力堅持下去,以緩解自己一方的壓力,又擔心“東西對進”后,南明勢力兵連一體、地成一片,這樣,他的獨立王國將不復存在——軍政大事將稟承于朝廷,這是鄭成功萬萬不能忍受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聲望、爵位等各方面都遜于李定國,屆時在朝中必然受制于人——這也是鄭成功極力回避的政治態勢。
       
    鄭成功真是太聰明了,他一路盤算,掂量著民族利益與個人利益——孰輕孰重。
        
    最終,他作出了選擇——應付李定國,派部將林察率領一支偏師,進入廣東沿海,以示“聲援”。可是,就連這支規模不大的水師,也照樣因循不前,只是大張旗鼓、虛張聲勢而已,直至悠閑地看著李定國的軍隊在清軍優勢兵力的猛攻下全線潰退。
       
    鄭成功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南海旅游,對這次足以改變明清戰局的重大戰役虛與委蛇,后果是極為嚴重的。可他卻在事后寫給南明朝廷的信中輕描淡寫地說“勝負兵家常事,不足深憂”,還批評李定國“驕兵致挫”,反而將自己“依違不前”的罪過輕輕帶過,把失敗的主要責任推給對方。這種跋扈自雄的舉動,不僅損害了民族利益,而且對他自身的利益也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李定國由于新會一戰損失太大,從此再也沒有力量主動進攻清軍了。大好良機付諸東流,令所有反清志士扼腕浩嘆。
       
    伍 1658年,清軍主力兵分三路,進軍西南。李定國等人應接不暇,節節敗退,永歷朝廷危如累卵。
       
    鄭成功見清軍主力云集西南戰場,正是擴大勢力范圍的大好時機,當即決定揮師北上,發起“長江戰役”。他的首要目標就是攻占南京,進而占領整個江南。江南,從唐代開始就是財政重地。一旦奪得江南,不僅將使明、清經濟實力發生逆轉,而且可以將清朝統治區南北切斷,為下一步用兵創造有利條件。
 
    1659年四月,鄭成功、張煌言親率兩路大軍北上。閩浙聯軍一舉全殲鎮守浙江定海的清軍,焚毀清軍水師戰船100多艘。這樣,閩浙聯軍不僅解除了后顧之憂,而且制造了進攻寧波的假象,吸引了江、浙兩地的清兵日夜兼程,救援寧波。
        
    五月初,鄭成功親率兵馬10余萬,分乘大小戰船3000余艘,從定海北上。鄭軍于五月十九日進入長江,沿江一些地區望風而降。六月一日,鄭軍水師兵臨江陰水域。清軍擺開陣勢,堅守江陰要塞。攻與不攻,鄭軍上下展開了爭論。文官認為,江陰抗清群眾基礎較好,一旦拿下要塞,進可以就近獲取江南富庶地的糧餉,退可以重登戰艦,發揮鄭軍水戰特長。而鄭成功看到江陰要塞易守難攻,擔心消耗掉進攻南京的軍力,就接受了武將的建議,“以縣小不攻”,繼續溯流而上。這是鄭成功發起“長江戰役”后戰略上的第一個失策,因為一旦拿下江陰要塞,就算攻打南京失利,鄭軍在江南也可以擁有一個依江而恃的穩固立足點。
       
    六月十六日,鄭軍在鎮江水域大敗清軍,攻克瓜洲;二十二日又大破來自南京的清軍援軍,一舉拿下鎮江府城。占領瓜洲、鎮江之后,南京就近在咫尺了。此時此刻,南京城內兵力嚴重不足,鄭成功只需親率主力登陸,順陸路直驅南京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速攻城,定能一戰而功成。因為瓜洲潰軍只用一兩天就逃回了南京,這說明鄭軍也可以走同樣的路線,在最短的時間內推進到南京城下。
       
    可是,鄭成功的海盜思維,讓他再次作出了重大誤判:竟然決定由水路進軍南京。水戰雖是鄭軍所長,但由于海船形體巨大,逆水而上,又不順風,需要靠纖夫拉進。鄭軍就這樣磨磨蹭蹭,竟然于七月九日才到達南京。而此時,城內的清兵早已以逸待勞,做好了防守準備,并且數千八旗援兵也從荊州順流而下,搶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形。鄭軍“一鼓作氣、速下南京”的良機遂付諸東流。
       
    盡管如此,鄭成功畢竟還擁有10萬精兵,在人數上占據著壓倒性優勢。只需分兵數路佯攻,借以迷惑守軍,然后集中船上優勢炮火猛攻清軍薄弱環節,還有攻下南京的可能。
       
    可是,鄭成功又作出了一個致命的決定。他迷信自己在軍事上的威懾力,想不戰而取南京,于是決意采取“圍城待降”的戰略。軍事家孫武早就認為,這是不得已而求最次的取勝方法。而鄭成功卻屢試不爽,其根本目的就是想保存自己的兵力。
       
    鄭成功沒有料到的是,鎮守南京的清軍將領正是利用他的這一心理,以卑詞請降,作緩兵之計。鄭成功接到歸降信,得意忘形,陶醉于表面上的勝利中,竟然輕易許諾以一個月為期限。他似乎忘記了自己正履于險境,一月為期會給清廷調兵遣將、部署反擊提供時間,而己方孤軍深入,利在速戰,如若猶豫,必致于被動挨打。
       
    在這緊要關頭,身在安徽作戰的張煌言目光如炬,看到了危機。他立即致信鄭成功,勸他趕快拿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