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高唐縣盛產驢,制作的驢肉也全國有名。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高唐人把驢肉稱為“鬼子肉”。
為什么叫“鬼子肉”?當地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驢的相貌極為丑陋,與傳說中的牛頭馬面之鬼相似,因此高唐人稱驢為鬼,民間也把加工好的驢肉稱為“鬼子肉”。
還有一種說法就有點兒傳奇色彩了。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高唐一帶有魔鬼泛濫,它們專吃百姓的家禽牲畜,攪得當地民不聊生,連官府和陰曹地府的閻王爺都奈何不了這幫魔鬼們。這件事讓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后,他非常憤怒,便派降魔高手鐘馗前往高唐協助閻王懲治那里的惡魔。鐘馗的身手果然不凡,他和閻王爺密切配合,三下五除二,便把高唐的魔鬼降服了。但這么多的魔鬼該怎么辦呢?鐘馗靈光一閃,心想當地人正好缺少犁田耙地的牲口,遂把這些魔鬼變成了驢,好造福一方百姓。當鐘馗功成名就要離開高唐時,當地百姓為感謝他的功德,便想設宴酬謝他。但苦于所有的家禽牲畜都被魔鬼吃光了,他們一時想不起來該怎樣款待鐘馗。這時,該縣一田姓老漢突然想到,這驢不是也可以吃嗎?于是,他迅速宰殺一頭驢,加上各種作料,烹制出一道五香驢肉來,因驢是魔鬼托生的,田老漢便稱為五香“鬼子肉”。鐘馗吃了田老漢烹制的驢肉后,連連稱贊說:“好肉,好肉!此肉可與天上的龍肉媲美。”自此,“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叫法便不脛而走,當地人也把吃驢肉說成吃“鬼子肉”了。后來,凡遇到那些作惡多端的人,高唐人都管他們叫鬼子。比如在鴉片戰爭時,他們稱那些無惡不作的八國聯軍叫洋鬼子;抗日戰爭時期,他們把那些對我人民實行“三光政策”的日本侵略者稱為日本鬼子。每逢此,高唐人必以吃“鬼子肉”來解恨。
既然是地方名吃,“鬼子肉”自有一套獨特的制作工藝。當地人在烹制前,先將活驢飲以食鹽水,然后用鞭抽打數下,讓驢繞圈急跑,通身出汗方停止。這樣,鹽水能浸入驢的肌膚,使熟肉更有滋味。宰殺后,將驢肉放在清水中浸泡凈血,再放入老湯鍋中,燒開后加入十幾種秘制作料,溫火敞鍋煮2小時左右。煮好后,再將驢肉連湯帶肉晾涼后裝入特制的大缸中儲存7日,中間要不停地翻動,使各種香料氣味完全浸入肉中,也保持肉的鮮艷色澤。
加工好的驢肉呈醬紫色,有光澤,味道清香鮮美,肉爛而不散、軟而不松、香而不膩,百吃不厭,而且還具有活血、降血壓、滋補益身的作用。(謝萍)(原標題:高唐“鬼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