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美食 >> 瀏覽相關信息

界溝粉皮:一襲清香飄800年歷史

2013/8/26 16:39:38 點擊數: 【字體:

界溝粉皮:一襲清香飄800年歷史
   晾曬粉皮

    包拯·孫中山

  界溝粉皮傳說悠久

  界溝粉皮以口感細膩、晶亮透明、柔韌清香而成為商丘一著名風味小吃,遠銷全國各地。傳說,界溝粉皮有800多年的歷史。

  相傳,宋仁宗年間,現在的虞城縣界溝鎮為一驛站,名字叫界溝驛。有一年大旱,龍圖閣大學士包拯奉詔沿包河運糧至界溝驛一帶賑災。船至界溝驛時,包拯所帶的糧船被水淹沒,打撈上來的糧食不得不在岸上晾曬。現界溝鎮仍存有包拯晾米臺。

  包拯在界溝驛賑糧,救活難民無數。王小廟村村民為感謝朝廷恩德,向包拯奉上村里特制的綠豆粉皮。王小廟村的綠豆粉皮質地純潔,透亮耐煮,光滑柔韌,美味可口。包拯品嘗后連聲稱贊。返回京城時,包拯又用高出市價數倍的銀兩購買了一些王小廟村的純綠豆粉皮,回去后呈送到皇宮。從那以后,王小廟村的純綠豆粉皮就成了御宴上的佳肴美味。

  據王小廟村的老人回憶,他們村里的人王姓居多,現在王家的老太爺的老太爺時就開始做粉皮,即便是關于包拯和他們村純綠豆粉皮的故事帶有演繹色彩,但他們村制作粉皮的歷史也絕不會少于幾百年。

  界溝粉皮又因曾經被稱為“總統”粉皮而享譽民間。據王小廟村今年75歲高齡的王玉珍老人講,當年,王小廟村出了一個英勇的國民革命軍軍官,名叫王朝竹,官至旅長,著名軍閥孫殿英當時只是他的一個馬前卒。1912年年初,王朝竹帶兵路過家鄉時,從王小廟村帶了一些家鄉生產的純綠豆粉皮到南京送給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品嘗。孫中山吃后,連聲夸贊。

  “總統”·“強中王”

  發展遭遇商標之痛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王小廟村的村民都停止了粉皮生產。大概在1956年,村里的王玉華、王金六等兩三戶人家開始在家里率先制作粉皮。“文革”期間,他們的粉皮生產又被迫停止。

  改革開放后,王小廟村的粉皮生產開始欣欣向榮,大多數村民開始生產粉皮。那時候的粉皮生產完全保留了傳統的工藝:全村共用一個機井里的水,毛驢拉石磨磨綠豆,在大水缸里沉淀綠豆粉。那時,一家一天最多生產15公斤綠豆的粉皮。當時的銷售渠道也很有限,村民用扁擔挑著走村串戶或在集市上吆喝著賣。

  大概是在1986年,村民王玉華在當時的商丘地區、虞城縣兩級鄉鎮企業管理局的支持下辦了一個生產粉皮的廠子。王玉華根據王朝竹曾將粉皮送給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品嘗的事情,就給廠里生產出來的粉皮起了個名字,叫“總統”粉皮。從那時開始,王小廟村生產的粉皮都逐漸統一了名字,就叫“總統”粉皮。

  1987年,王小廟村里的王利民引進了打漿機,用石磨需要兩個小時才能磨好的50公斤綠豆,用打漿機40分鐘就可以了。加工量大了,壓水井也供不上水了,王利民又率先使用了自吸水泵來抽水。從那時起,王小廟村的粉皮生產開始了半機械化制作。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總統”粉皮的影響日益廣泛,全國各地的客商紛紛到界溝進貨。1998年,王小廟村鄰村的一個經銷“總統”粉皮的村民將“總統”粉皮在工商局率先注冊了商標。突然有一天,王小廟村人一直使用的“總統”粉皮的名字被告知不能再使用了,全村人都很生氣。因為商標之爭,王玉華停止了粉皮生產,很多村民的粉皮銷售受到了影響。那一年,王小廟村全村人嘗到了商標被人搶注的痛苦。

  1998年以后,部分村民吸取了教訓,王利民等在粉皮生產上有一定規模的戶家都到工商局為自家的粉皮注冊了商標。經過近幾年的苦心經營,現在,王小廟村又出現了“強中王”、“皇帝”等幾個叫得響的粉皮品牌。

  新工藝·老工藝

  生產期待再攀新高

  現在,農村的青年大多外出務工,在王小廟村,幾乎沒有出去務工的,他們在家生產粉皮,收入不菲。

  生產粉皮有兩方面的收入:一是賣粉皮盈利,二是養豬。制作粉皮時所產生的綠豆渣是非常好的豬飼料,可養豬。據王利民的父親王玉臣介紹,他們家一年一般能養四五十頭豬,能賺兩三萬元;銷售粉皮一年也能掙兩三萬元。王玉臣共有3個兒子,都在家里制作粉皮,沒一個外出打工的。

  關于界溝粉皮,記者還采訪了界溝鎮黨委書記劉欣華及虞城縣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領導小組的工作人員。

  界溝粉皮的大致制作過程是:浸泡綠豆———打漿———加白礬和成糊狀———凝結———在涼水中降溫,最后晾曬成粉皮。

  對于這套工藝,除了打漿由石磨改成了打漿機之外,其余的基本沿襲了幾百年的傳統工藝。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界溝鎮黨委、鎮政府曾對王小廟村的粉皮生產予以專門扶持,幫助經營狀況較好的王利民貸款上了一條現代化的生產線。

  但是,用現代化機器所生產出來的粉皮,其亮度、韌性、口感都與用老工藝所制作的粉皮有很大不同。

  現在,王利民購買的那條現代化的生產線基本處于閑置狀態。鎮黨委書記劉欣華說,引進新設備、使用新工藝生產粉皮是界溝粉皮發展的方向,但在這個過程中,老工藝所具有的優點不能丟。這是一個難題,鎮里正在進行試驗,一旦粉皮生產能在保證其原有風味的基礎上使用新的設備,界溝粉皮的生產規模將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總策劃:郭文劍 張浩哲 張宏建 文/晚報首席記者 蔣友勝 圖/晚報首席記者 傅青)(原標題:界溝粉皮:一襲清香飄800年歷史)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鬼子肉”的來歷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