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莊麻糖是梁園區雙八鎮的傳統特產,迄今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以甜、香、松、脆四大特點而久負盛名。魏莊麻糖粗細均勻,芝麻沾滿不露皮,兩端封口不通氣,食之酥脆,香甜適口。在一個風雪交加的下午,記者驅車來到魏莊村采訪。
魏莊麻糖是梁園區雙八鎮的傳統特產,迄今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以甜、香、松、脆四大特點而久負盛名。
雖沒來歷卻成規模
記者在去梁園區雙八鎮魏莊村采訪之前,曾專門在互聯網上輸入“魏莊麻糖”4個字進行搜索,在網上僅能看到區區100多字的文字介紹,再也看不到有其他方面的文字記載。現如今,不論在城市或鄉村,大街小巷賣麻糖的到處都是,那么,魏莊村的麻糖到底和市面上的麻糖有什么區別呢?
魏莊村距商丘市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不足5公里,是緊挨310國道的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莊。當記者的采訪車來到該村,向當地村民打聽都有那些農戶加工麻糖時,當地村民告訴記者說,加工麻糖的人家大都在公路兩側,并且相當集中,有10多戶。
在310國道兩側,記者果然發現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房子排列在這里。記者冒著雪花,隨意來到一戶人家的小院里,看到屋內幾個中老年人正在加工麻糖。熱心的魏莊村民見記者前來采訪,二話沒說,端來剛加工好的麻糖,熱情地讓記者品嘗。
記者從塑料袋里拿出一根麻糖,放到嘴里還沒有怎么咬嚼,就感到麻糖已經粉碎,仔細品嘗,感到滿嘴生香,和市面上所銷售的一些麻糖絕對是兩個概念,怪不得魏莊村的麻糖遠近聞名。村民和記者開起玩笑說,這麻糖吃不好會往地上掉渣的,你必須用手捂著吃。
在一家農戶的麻糖“生產車間”里,記者和當地幾位村民聊了起來。村民們告訴記者,他們生產麻糖現在一半用機器,一半是手工,大部分還是傳統的手工作坊形式。目前全村有1000多人,從事麻糖生產的農戶有16家,并且都已形成了規模,可以說這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麻糖村”。
談及該村生產麻糖的歷史,幾位老者說,他們上幾輩子都加工麻糖,可以說是祖傳的手藝,誰也搞不清楚到底從那個年代開始的,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了下去,只知道從小時候記事時起,村里很多人都加工麻糖,估計大概有200多年的歷史。幾位老者回憶起小時候做麻糖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那時人們都很貧窮,真正做得起麻糖的只有魏坤順、魏如壁等三四戶富裕人家,窮人是做不起麻糖的,因為做麻糖也需要一定的成本。
魏利任的麻糖經
現年66歲的魏利任可以說是當地加工麻糖的老戶,他是跟父親魏世明學會做麻糖的。父親在當地熬糖稀非常出名,每天都要在夜間
熬糖稀,天明以后他都要去方圓10公里以內的集會上去叫賣。魏利任從小是從學熬糖稀中開始學會了做麻糖的,就這樣日復一日干了大半輩子,到現在也沒有發家,住的依然是幾間破舊的房子。他說這是門手藝,可以養家糊口。
魏利任說,加工麻糖是一個季節性很強的手藝,每年的陰歷十月以后,也就是說農村進入農閑季節,他就開始把大鍋支起來加工麻糖。前些年,他干了一個冬季的活,刨干打凈只能掙三四百元錢,這幾年相對來說好了一些,可是掙的錢也不多。他說,銷售麻糖的利潤很薄,現在批發出去1公斤才賣6元錢,并且所用煤的價格一直在上漲,再算上加工麻糖所需的原料,幾乎沒有什么利潤可言。
魏利任之所以這么多年堅持把麻糖做下去,其主要原因是做麻糖產生的下腳料發揮了巨大作用。糖渣是喂養生豬的絕好飼料,每年他都要飼養幾頭生豬,可以賣上一大筆錢,這比賣麻糖的收入要高得多。再一點,喂養生豬所產生的農家肥上到農田里,莊稼自然長得要比沒上農家肥的好,家庭收入大大增加,這讓老魏感到非常風光。
老魏說,魏莊的麻糖在商丘很有名氣,市區有不少市民曾專門到他那里買剛加工好的麻糖,拿回去讓家人品嘗。他說他們那里的麻糖最大特點是酥、香、脆,味道好,讓人一嘗忘不掉。
年輕人已經改從他業
記者在采訪時,遇見了魏利任的大兒子魏秋生。魏秋生今年38歲,人長得很精干,他把父親做麻糖的手藝繼承了下來,從16歲就開始站鍋加工麻糖。
魏秋生畢竟是一個見過世面的年輕人,在繼承父業的基礎上,他把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加工麻糖實現了半自動化。他說加工麻糖需要10余道工序,里面有許多技巧,如果把握不好火候,整個一鍋原料就會泡湯,這些技巧都是他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三兩年的工夫很難掌握。他向記者打了個比喻,廚師在做菜的過程中用的是一樣的原料,但水平有高有低,做出的飯菜口味絕對不一樣。
魏秋生從事麻糖加工將近20年時間,從去年起,他洗手不干了,原因是他嫌干這門手藝太受罪,一天一夜只能休息四五個小時,體質差的人根本受不了。他說加工麻糖雖說也掙點錢,就是太辛苦,他不愿再從事這門行業,改行做了其他事情。
談及20年來加工麻糖的經歷,魏秋生感慨頗多,他認為加工麻糖和做人一樣,要實實在在。加工麻糖首先要講究衛生。麻糖是一種大眾食品,它是農村孩子們的“巧克力”,如果只為了掙錢,把衛生條件放在了一邊,無疑是在害人。所以他找幫工的時候第一個條件就是看健康狀況和個人
的衛生情況。其次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加工的麻糖可大可小,質量方面讓客戶放心。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平時一般人加工100公斤麻糖需要50公斤糖料,他卻加到70公斤,所以出鍋的麻糖要比人家的好吃,有味道。
魏秋生的麻糖加工廠曾有15名工人,在生產旺季,大家白天黑夜連軸轉還供不應求。他做的麻糖曾銷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有的客戶一下子就要一兩噸,魏秋生的麻糖加工廠一個星期也加工不出來,他就到村里其他加工廠要貨,爭取不讓客戶在這里久等。
無論怎么說,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的今天,曾與麻糖打了20年交道的魏秋生今年冬天沒有再生產出一根麻糖,他說他是“干著沒勁了”,而他的父親魏利任還在重操著舊業,加工麻糖。
麻糖沒能帶富魏莊村
記者在魏莊村采訪時了解到,目前該村有不少戶人家都在從事麻糖加工這一行業,并且該村的地理位置有很好的優勢,但傳統的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業并沒有真正帶富全村的群眾,雖然魏莊麻糖在商丘地方小吃中也是一個叫得響的品牌。
從魏秋生的洗手不干記者可以看到,“麻糖村”即使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但卻沒有形成效益規模。據魏秋生說,多年來,村民們都是各自為戰,誰也沒有想到過要把這個百年老字號打出自己的品牌,申請成自己的專利,所以他們依然徘徊在小農經濟條件下的溫飽階段。當地政府也沒有對這一地方名吃給予過扶持和引導,而村民們的稅收和其他費用從沒有少繳過一分。
當地村民說,加工麻糖是個小本生意,根本發不了家,有幾戶人家也不準備怎么再大干下去,想再找其他的門路。
采訪后記:
記者有幸在魏莊村品嘗到正宗的魏莊麻糖,那種酥、香、脆讓人難以忘懷。魏莊麻糖歷經2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可以說應該自有它的一些傳說和典故,而記者從許多村民的口中沒能聽到。沒有典故的魏莊麻糖在媒體行業相當發達的今天,總應該能夠在互聯網上查找到相關的資料,但我們也沒有找到任何的蛛絲馬跡。這只能說明,魏莊麻糖雖然在當地很出名,但還從未搞過什么宣傳和包裝。
記者通過互聯網查找到全國許多生產麻糖的地方,如唐山蜂蜜麻糖、孝感麻糖、維吾爾麻糖等,它們都有自己的出處和來歷,有的甚至有自己的網站,讓人一目了然。魏莊麻糖縱然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但卻沒有展示自己的“舞臺”,這不能不說是魏莊麻糖的一大悲哀。
興也罷,衰也罷,從魏莊麻糖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些什么,那就是如何把這一品牌推出去,以品牌效應來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策劃:郭文劍 張浩哲 張宏建 文/晚報記者 楊根生 李雙軍 圖/晚報記者 魏文慧)(原標題:數九隆冬說麻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