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美食 >> 瀏覽相關信息

信陽菜特色原料(3)

2013/9/16 17:28:40 點擊數: 【字體:



    三、水產原料

    信陽盛產水產,據統計,信陽有各種魚類81種,明朝萬歷年間就開始大規模養殖魚,銷往湖北、安徽、河南20多個縣。信陽所產的魚,以草魚、青魚、鰱魚、鳙魚等江河平原區復合體為主,以烏鱧、黃鱔等南方熱帶區復合體為輔,鯉魚、鯽魚、鰻魚、銀魚等和鱉、蝦、蟹不僅分布廣泛,而且產量大。信陽菜中,鳙魚、鯽魚、黃鱔和鱉、蝦是用的最多的水產原料。

    信陽水產品主要有魚、蝦、鱉、鱔等,其營養特點是蛋白質適中、脂肪含量高、維生素豐富。魚類肌肉蛋白質質量分數一般為15~25%。肌纖維細短,間質蛋白少,組織軟而細嫩,較畜禽肉更易消化,其營養價值與畜禽肉近似,屬于完全蛋白質。魚類的外骨骼發達,魚鱗、軟骨中的結締組織主要是膠原蛋白,是魚湯冷卻后形成凝膠的主要物質。魚類脂肪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占70~80%),熔點低,常溫下為液態,消化吸收率達95%。部分海產魚,如沙丁魚、金槍魚、鰹魚等,含有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降低血脂和膽固醇質量分數,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魚類的膽固醇質量分數不高,每100克魚肉膽固醇質量一般為60~114毫克。魚籽膽固醇質量分數較高,一般為每100克354~934毫克,鯧魚籽的膽固醇質量分數高達1070毫克。魚類,尤其是海產魚礦物質質量分數較高,為1~2%。其中磷的質量分數最高,鈣、鈉、氯、鉀、鎂質量分數豐富。魚類鈣的質量分數較畜禽肉高,為鈣的良好來源。海產魚類含碘也很豐富,每100 克海產魚類可達500~1000毫克,而淡水魚的碘質量分數只有50~400毫克。魚類是維生素B2和尼克酸的良好來源,如每100克黃鱔含維生素B2 2.08毫克,河蟹含維生素B20.28毫克、海蟹含維生素B2 0.39毫克。海魚的肝臟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富集的食物。少數生魚肉中含有硫胺素酶,在存放或生吃時可破壞魚肉中的硫胺素。加熱烹調處理后,硫胺素酶即被破壞。魚類還含有一定量的氨基乙磺酸,對胎兒和新生兒的大腦和眼睛正常發育,維持成人血壓,降低膽固醇,防止視力衰退等有重要作用。

    兩棲爬行類蝦、蟹的蛋白質質量分數為15~20%,與魚肉相比,纈氨酸、賴氨酸質量分數相對較低。脂肪為1~5%。蝦、蟹鈣、鐵的質量分數較豐富,尤其是蝦皮中鈣的質量分數特別高,可達體重的2%。兩棲爬行類原料的皮膚、肌肉、內臟、卵都可以食用,其肌肉蛋白質約占12~20%。龜、鱉膠原蛋白比例較大,膠質豐富,由于缺乏色氨酸,大多為不完全蛋白質,其他品種蛋白質質量較高。兩棲爬行類動物本類原料脂肪組織不明顯,如100克田雞的脂肪僅有0.3克,甲魚脂肪較高,也只有1.1克。兩棲爬行類動物肉有較豐富的鈣、磷、鐵、B族維生素,尤其是尼克酸質量分數較高。

    軟體動物墨魚、魷魚和海參的營養成分類似魚類,蛋白質10~20%,脂肪1~5%。貝類以糖原代替脂肪而成為儲存物質,因而碳水化合物質量分數可達5%以上,個別甚至高達10%。貝類蛋白質的精氨酸比其他水產品高,而蛋氨酸、苯丙氨酸、組氨酸質量分數比魚類低。軟體動物肉含有較多的甜菜堿、琥珀酸,形成肌肉甜味和鮮味。貝類礦物質約為1.0~1.5%,其中鈣和鐵質量分數高,海產軟體動物的碘質量分數較高,微量元素質量分數類似肉類。需要注意的是牡蠣鋅的質量分數很高,每100克含鋅高達128毫克,是人類鋅的很好的來源。軟體動物的維生素以維生素A、維生素B12較豐富。干制的墨魚、魷魚蛋白質可達65%。干貝蛋白質可達63.7%,脂肪達3.0%,碳水化合物為15%左右。

    鯽魚。鯽魚古稱,也稱“鮒”魚。鯽魚體側扁,稍高,背部青褐色,腹面銀白色。口端位,無須。背鰭和臀鰭有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緣有鋸齒。鯽魚是雜食性魚類,肉味鮮美,我國各地淡水水域都產,是我國重要的食用魚類之一。中國自古食用鯽魚,《禮記》、《楚辭》及北魏賈思勰撰《齊民要術》、唐人楊嘩撰《膳夫錄》等歷代文獻資料均有記載。元代以后,鯽魚烹法日趨精細,且大都流傳至今。如元代《多能鄙事》中所載的“酥骨魚”,清代《調鼎集》中所載的“荷包魚”、“熏鯽魚”等。鯽魚食法較多,尤以做湯最能體現其鮮美滋味,也可燒、煮、蒸等,配以不同輔料,制成各種菜式,如江蘇的“白湯鯽魚”配春筍、香菇、火腿,山東的“奶湯鯽魚”配蒲萊,上海的“蘿卜氽鯽魚”配蘿絲等。信陽盛產鯽魚,食用鯽魚的歷史悠久。“燒鮒魚”因喻意“夫婦相依”,在清朝時就是信陽百姓婚宴上必上的菜。信陽人食用鯽魚,主要是清燉和紅燒,小鯽魚則干炸。“奶白鯽魚”、“紅燒鯽魚”、“焦炸鯽魚”、“蒸鯽魚”是信陽烹制鯽魚最常見的菜品。信陽盡管盛產鯽魚,但由于生長環境不同,信陽各地產的鯽魚制成菜品后,味道和口感有明顯不同。信陽南灣水庫產的鯽魚無論是清燉還是紅燒,味道和口感都是最好的。                
 
    鱖魚。鱖魚體高而側扁,背部隆起,體色褐黃,腹部灰白,鰭稍發紅,體側有不規則褐色斑點和斑塊。頭尖長,吻尖突,口大,端位,體被細小圓鱗,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庫、池塘中下層,性情兇猛,以魚蝦為主食,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鱖魚在信陽分布很廣,主要產在潢川、南灣水庫和信陽、羅山等地,其中以潢川產的鱖魚最有名,是河南名產之一。鱖魚在信陽被稱為桂花魚。桂花魚主要產在潢川、信陽、羅山等地。信陽還有一種叫黑斑鱖的鱖魚,主要產在潑河、鲇魚山水庫和光山、商城等地。

    鱖魚肉多刺少,肉質潔白細嫩,高蛋白、低脂肪,既是筵席珍肴,又是滋補佳品。中國很早就食用鱖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其頭似羊,豐肉少骨,名水底羊”。唐人張志和《漁父》詞中的“桃花流水鱖魚肥”為傳世名句。宋代以后已成筵上名饌。《食療本草》稱鱖魚可補勞虛,益脾胃;《開寶本草》說,鱖魚能祛腹內惡血,益氣力,令人肥健。鱖魚適用各種烹調方法,清代《調鼎集》上有批片炒、氽,切塊燒,燜、凍,切絲燴,切丁拌,剔肉燴并做羹等菜式。鱖魚鮮活品最宜于清蒸,醋熘亦佳,還可以燒、炸、烤等。現各地以鱖魚制作的名菜甚多,如江蘇“松鼠鱖魚”、江西“干蒸鱖魚”、湖北“珊瑚鱖魚”,湖南“柴把鱖魚”、安徽“腌鮮鱖魚”、孔府“菜烤蘭花鱖魚”等名饌。鱖魚背,鰭上的棘刺有毒,被刺傷后可引起劇烈腫痛,甚至有發熱、畏寒等癥狀,加工時應予注意。信陽菜中的鱖魚主要是清蒸和紅燒,黑斑鱖由于個體小,主要是紅燒。信陽菜中用鱖魚烹制的最著名的菜有“叉烤鱖魚”、“清蒸鱖魚”、“釀燒鱖魚”、“藿香煨鱖魚”等。
 
    草魚和青魚。草魚又名鯇、草青、草鯇、混子,體較長,呈亞圓筒形,后段稍側扁;頭平扁,口端位;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或灰黃色,偶鰭微黃色;鱗較大,一般喜歡生活在水的中下層,性情活撥,行動迅速,主要吃水草和其他汗生嫩草枝葉。青魚又名黑鯇、青鯇、螺螄青,體呈近圓筒狀,頭闊而稍平,吻端稍尖,口端位,呈弧形,背部和鰭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多棲息于水體的中下層,以底棲動物為食,主要食物為螺螄、蜆、幼蚌等,也食少量水生昆蟲和蝦。同草魚相比,青魚不僅生長快,個體大,而且肉味鮮美,蛋白質含量19、5%,脂肪含量5、2%,營養價值高于草魚。草魚和青魚是信陽“四大家魚”之一,野生的草魚和青魚也很多。草魚肉質細嫩,烹制多采取清蒸、滑炒、熘,也可以紅燒、油燜、煎炸、腌熏。四川的“蒸五柳魚”、浙江的“西湖醋魚”、北京的“煎糟魚”、安徽的“活烘魚”、江蘇的“鮮魚餃”、福建的“蔥燒草魚”、湖南的“豆辣椒蒸腌魚”、上海的“火燒草魚粉 ”、廣東的“酥炸西湖魚”和“清蒸鯇魚”等,都是用草魚做的名菜。草魚肉含水量大,草腥氣重,出水易腐爛。用草魚做菜,一要鮮活,二要多放酒醋蔥姜等調料,三不宜長時間烹燒,否則會影響肴饌的質地和風味。信陽烹制草魚和青魚多用蒸和燴的方法,如“清蒸草魚”、“熘魚片”、“燒個魚”、燴魚塊等。
 
    鯉魚。鯉魚,體延長,稍側扁,青黃色,尾鰭下葉紅色。口下位,須兩對。背鰭和臀鰭有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緣有鋸齒。鯉魚是雜食性魚類,常棲息于水底層。我國除西部高原外,各地淡水水域都產。鯉魚生長迅速,生活力強,耐高溫和污水,最大可長到1米左右,是我國一種重要的食用魚類。中國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殷末周初就已開始養鯉。以鯉魚入饌則始見于《詩經》,此后歷代文獻均有反映。唐代視鯉魚尾為“八珍”之一。宋代《圖經本草》將鯉魚列為“食品上味”。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載有用鯉魚皮、鱗熬制“水晶膾”的方法。清代《調鼎集》上列有鯉魚菜20多種,分別用鯉白、鯉腸、鯉腴、鯉唇、鯉尾、鯉腦、鯉子等成菜,并有了多種烹制方法。鯉魚肉質肥厚、堅實、鮮美,適宜整條或切塊鮮烹。鯉魚略有土腥味,食用前可放在水池中放養一二天,使之吐盡腹內泥污。如果在水池中放幾滴芝麻油,效果更理想。鯉魚加工需放盡血淤,并注意抽去其脊骨兩側的兩根酸筋。鮮活鯉魚可用于白燒、清蒸、軟熘、煮湯。對于肉質較粗、土腥味較大的鯉魚,則多用于紅燒、干燒、醬汁等,還可制成熏魚、糟魚、咸魚、風魚等,風味亦佳。在信陽,民間認為鯉魚是“發物”,又略帶酸味,口感也不太好,因此,鯉魚在信陽不太受歡迎,信陽菜用鯉魚烹制的菜肴不多。在民間,鯉魚也主要在特定場合下如婚宴上才烹制。信陽烹制鯉魚多采用紅燒的方法,如“紅燒鯉魚”、“糖醋鯉魚”、“果味鯉魚卷”等。

    鳙魚和鰱魚。鳙魚,也稱“花鰱”、“胖頭魚”,特征是體側扁較高,背面暗黑色,有不規則小黑斑。頭大,口中大,眼下側位。腹面從腹鰭至肛門都是肉棱,胸鰭末端伸到腹鰭基底。鳙魚棲息在水的中上層,以細密的鰓耙濾食浮游生物為食,性情和緩。鰱魚,也稱“鰱子”、“白鰱”,特征是體側扁較高,銀灰色,口中大,眼下側位。腹面腹鰭前后均有肉棱,胸鰭末端伸到腹鰭基底。鰱魚棲息在水的中上層,以海棉狀的鰓耙  食浮游生物為食。性活潑、善跳躍。鳙魚和鰱魚是信陽“四大家魚”之一。信陽養殖的鳙魚和鰱魚以南灣水庫的最好。鳙魚和鰱魚生長快,個體大,最大可長到1米多長、70至90余斤,但如果用做食材,以4到5齡,體重在8斤左右的為最佳。信陽菜中用鳙魚和鰱魚烹制的菜肴很多,最著名的是“扒魚頭”和“清燉南灣魚”,其他還有“魚頭燉豆腐”、“燜魚塊”、“清湯魚丸”等。
鱉。也叫甲魚、水魚、團魚、王八、 元魚等。鱉的種類很多,信陽所產的鱉均為中華鱉。中華鱉體軀扁平,呈橢圓形,背腹甲上有柔軟的外膜,通體被柔軟的革質皮膚,無角質盾片。中華鱉體色基本一致,無鮮明的淡色斑點。頭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長呈管狀,具長的肉質吻突,約與眼徑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兩側。頸部粗長,呈圓筒狀,伸縮自如。頸基兩側及背甲前緣均無明顯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綠色或黃褐色,周邊為肥厚的結締組織,俗稱“裙邊”。中華鱉腹甲灰白色或黃白色,平坦光滑,有7個胼胝體,分別在上腹板、內腹板、舌腹板與下腹板聯體及劍板上。中華鱉尾部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發達,前后肢各有5趾,趾間有蹼,內側3趾有鋒利的爪,四肢均可縮入甲殼內。中國以鱉入饌,歷史久遠。《禮記·內則》中有“不食雛鱉”和“鱉去丑”的記載。《楚辭·招魂》中載有“靦鱉”,《鹽鐵論·散不足》中有“鳥獸魚鱉,不中殺不食”的記載。嗣后,北魏的“鱉雁法”,唐代的“遍地錦裝鱉”,元朝的“團魚羹”皆為珍饈。清代以后,用鱉烹制的肴饌增多,《隨園食單》、《調鼎集》均有多種食鱉記載。用鱉制菜,首在鮮活,次為刮洗,自死者和不凈者不可食。宰鱉第一要收集余血,第二要用70℃~80℃的熱水浸泡,三須完整取下頭、甲,四須刮凈體表黑膜,五不可弄破膽囊和膀胱。這樣不但防止了細菌的傳播和肉味的腥苦,還能做到變廢為寶、綜合利用。以鱉制饌,雌鱉勝過雄鱉,大小適中為佳。鱉過小,叫做雛鱉,骨多肉少,肉雖嫩但香味不足;鱉過大,肉質老硬,滋味不佳。鱉最宜清燉、清蒸、扒燒,原汁原味,鮮香四溢,最能體現其肥美甘鮮之特色,也可燴、煮、炒、燜。因鱉腥味較重,宜熱不宜冷。我國用鱉烹制的名菜有:浙菜“鳳爪甲魚”、贛菜“金絲甲魚”、西安的“遍地錦裝鱉”、川菜紅燒甲魚”、吉林的“沙鍋人參元魚”、天津的“元魚酒鍋”、福建的“杏圓鳳爪魚肚燉水魚”、上海的“冰糖甲魚”、湖北的“黃燜甲魚”等。甲魚雖然滋味鮮美,營養豐富,但味鮮而不濃,缺少脂肪,骨多肉少,腥土味重而難除,不為人們所喜歡。因此,必須除凈異味,才能顯露出本味,突出風味。選用醇正鮮美的母雞補其不足,來提高鮮香味,排除異味。同時,還能增加菜肴的營養成分,發揮更大的食療、食補作用。信陽菜中有許多用鱉烹制的菜肴,主要采取燉、燒的方法,烹制名菜有“霸王別姬”、“清燉甲魚”、“琵芭扣裙邊”、“紅燜甲魚”、“鹵老鱉”等
 
    龜。我國龜的種類很多,信陽龜的種類主要有兩種,一是黃緣閉殼龜,一是烏龜。黃緣閉殼龜又名夾板龜、斷板龜,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地區的大別山區。黃緣閉殼龜背甲和腹甲完全閉合,吻端與上頜成一直線斜向后方;肛盾無缺刻但有盾溝;背甲棕紅色,緣盾腹面黃色,腹甲黑色,前中部胸盾與腹盾之間有橫貫的韌帶。黃緣閉殼龜個體較大,通常在400克以上,大的可達800克左右。黃緣閉殼龜喜棲息在山區林緣或有稀疏灌木的草山上,以青草、蚯蚓、蝸牛、鳳蝶幼蟲為食,是雜食性動物。黃緣閉殼龜的肉和卵均可食用,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龜板又是常用的傳統中藥材,有通任脈、助陽道、補陰血、益精氣的功效。烏龜又名金龜、花殼子,其頭、頸兩側有黃色線狀斑紋,背面有細鱗狀花紋隱現;背甲和腹甲直接相連,沒有韌帶,背甲長10~12厘米,大的可長達18厘米,上面有三條縱向棱脊,能負重受壓。烏龜四肢略扁平,指、趾間具全蹼,除后肢第五趾外均有爪。雌龜軀干稍厚,背面棕色,尾短粗;雄龜軀干較薄,背面深黑,尾細長,有臊臭味。烏龜以小魚、小蝦、蠕蟲、蝸牛、螺螄及植物為食,有冬眠的習性。烏龜生長發育緩慢,個體年增重僅100~150克,約8齡才能達到性成熟。烏龜肉細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味美湯鮮,是人們交口稱贊的佳品。烏龜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民間常用烏龜作主藥搭配其他藥物用于治療多種慢性病。在中醫藥學上,烏龜的腹甲叫龜板,入藥能益腎滋陰,壯腰鍵骨。背甲叫龜殼,入藥能滋陰補虛,生津降火。自漢代起,龜已開始供藥用,并認為龜肉可使人長壽。清代以后,多有食龜記載。龜屬高檔滋補原料,在烹調應用中應以龜作為主料,也可配以其他原料及少量中藥。由于龜肉中結締組織較多,膠質重,加工時需要長時間加熱,最宜用燒、燜、煨、蒸等烹調法成菜,以保持龜的原汁原味,從而發揮龜的藥食兼用的功效。用龜烹制的名菜有北京的“氣鍋金龜”、土家族的“黨參金龜”、湖南的“紅煨洞庭金龜”、四川的“蟲草燉金龜”、廣西的“蛤蚧燉金龜”等。在信陽,主要是把龜作為補品來食用的,食的主體是普通百姓,如“豬肚燉金龜”、“泥燒金龜”等,在民間常用來為身體虛弱的人補身體。賓館、飯店很少烹制龜的。近年,信陽一些賓館、飯店開始用龜烹制菜肴,如“清燉金龜”等。由于龜成熟慢,加之人為的濫捕,信陽黃緣閉殼龜和烏龜數量急劇減少。因此,應加強對黃緣閉殼龜和烏龜的保護,積極發展人工養殖,以滿足市場的需要。

    黃鱔。黃鱔又稱鱔魚,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經濟魚類。黃鱔體呈蛇形,前段圓筒狀,尾端尖細而側扁;體表粘滑無鱗,無胸鰭、腹鰭和尾鰭;背側呈黃棕色,全身布滿不規則的棕色斑點,腹部橙黃色,并有灰黃色條紋,多棲息在河流、湖泊、池塘、溝渠和稻田泥土中。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天然生長的黃鱔多在夜間出外覓食,以水中的昆蟲、蚯蚓為主要食物,也吞食蝌蚪和小魚小蝦。黃鱔肉細嫩,骨刺少,味鮮美,營養十分豐富,特別是小暑以后的肥腴黃鱔,蛋白質含量為18~19%,脂肪含量僅為0、9%。黃鱔除可作為美味佳肴外,藥用價值也很大。《本草綱目》載:“黃鱔性味甘溫,無毒,入肝脾胃三純,能補虛勞,強筋骨,祛風濕”。信陽河渠縱橫,庫、塘、堰密布,水域廣闊,稻田面積大,有利于黃鱔的生長繁殖,常年黃鱔產量可達80萬公斤。過去,信陽所產黃鱔都是在天然水域中捕撈的,現在多為人工飼養的。黃鱔烹制前加工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活殺,即先將鱔魚用力摜暈,然后用刀剖腹,去內臟,剔其脊骨;二是先用白酒一勺倒人裝鱔魚的容器中,迅速蓋上,蓋數分鐘,待其醉后再剖腹剔骨;三是燙熟剔骨,較常見的是將鱔魚倒人沸水鍋中,加蓋浸焐,待鱔魚蜷縮后,將其撈出置于清水中,然后用刀劃去鱔骨,取肉供用。黃鱔剖腹去內臟后,即可燒、燜成菜肴。出骨后的生黃鱔肉適宜爆、熘;熟黃鱔肉適合炒、熗、炸等。一般的烹調應用以燒、燉、爆、炒等法為佳。各地都有用黃鱔制作的名菜,如蘇菜的“大燒馬鞍橋”、“炒軟兜長魚”、“燉生敲”、“梁溪雕鱔”,上海的“清炒鱔糊”,浙菜“五色鱔絲”,粵菜“燜釀鱔卷”,楚菜“皮條鱔魚”等。信陽人喜食黃鱔,都是活殺,多用爆、燒、燉等方法烹制。信陽菜中有許多用黃鱔烹制的菜肴,最有名的是“軟兜鱔魚”,其次,如“剞卷酥鱔”、“爆炒鱔絲”、“燒鱔魚片”、“臘肉燉黃鱔”、“燒鱔段”等。
 
    信陽毛蟹。信陽毛蟹的學名叫“溪蟹”,因主要生長在山溪河流中得名。毛蟹是信陽百姓的俗稱。中國食蟹歷史悠久。《逸周書·王會解》、《周禮·天官·庖人》均有記載。嗣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收有“蟹藏法”。南北朝時已有糖蟹的吃法。隋唐時糟蟹、蜜蟹、醉蟹已是貢品。宋代已有蟹黃包子,陸游的“魯饌牢丸美,魚煮膾殘香”說的就是蟹黃包子。同時還有熗蟹、炒蟹、蟹羹等。北宋末年出現了《蟹譜》等專著。元人愛食煮蟹。明末清初講究食蒸蟹,并相沿至今。海蟹盛產于每年4~10月,淡水蟹盛產于每年10~11月,有“九月團臍十月尖”之說。蟹肉鮮美無比,歷來被視為佳品。蟹可炸、熘、煎、炒、燉、燜、扒、燒,蒸、燴、烤、拌、腌、醉、糟等。用蟹制作的菜肴有“芙蓉蟹片”、“炸蟹丸”、“炒蟹粉”、“炒蝦蟹”、“蟹肉炒鮮奶”等;還可將蟹肉配制高檔菜肴,如“清蒸黃油蟹”、“蟹粉獅子頭”、“蟹黃燒豆腐”、“蟹粉燴魚唇”、“蟹黃排翅”等;家常菜有“炒毛蟹”、“面拖蟹”等。最能顯示蟹的特點的食法是原只清蒸。蒸蟹烹前應充分清洗,并捆牢螯足,臍向下排放籠中,旺火沸水速蒸至透,自剝自食,最宜下酒。食時需除蟹的腸、胃、鰓和臍部,并以姜、醋暖胃祛寒,殺菌消毒。信陽人吃毛蟹主要是干炸和紅燜,一般不作席面上的菜,大多作為街邊小吃攤上的下酒菜。
 
    青蝦:青蝦學名叫日本沼蝦,俗名叫青蝦、河蝦、大頭蝦,因體色青藍并有棕綠色斑紋得名。青蝦體形粗短,分頭胸部和腹部二部分。頭胸部較粗大,往后漸次細小,腹部后半部顯得更為狹小。青蝦的體色常隨周圍棲息環境而變化。湖河水清,透明度大,蝦體色淡,體呈半透明;池沼靜水且混濁,蝦體色深。如將湖河中的青蝦移入池塘中,不久青蝦體色即由淡變深。青蝦的整體由20個體節組成,頭部5節,胸部8節(頭胸部體節已愈合在一起),腹部7節。除腹部第7節外,每個體節各有附肢一對,頭部附肢分化為第一、第二觸角(第二觸角的鱗片長約為其寬的三倍);大顎(具有三節的顎須)和第一、第二小顎;胸部附肢分化為第1~3對顎足和五對步足,顎足為雙叉肢型,步足為單肢型,第1、2步足為螯狀,第1對比第2對細小,成體雄蝦的第二螯足約為其體長的1.5~2倍,雌體的第二步足約為其體長的1倍左右,其余三對步足都為單爪型。腹部附肢均為雙肢型的泳游足,第六腹節的附肢特別強大寬闊,向后延伸和尾節組成尾扇,能控制青蝦在水中的平衡和升降以及向后縮退的作用。青蝦終生生活在湖泊、水庫、池塘、江河、溝渠等淡水水體中。青蝦蛋白質含量16、4%,脂肪含量1、3%,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成蝦米、蝦漿、蝦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青蝦在信陽所有縣區都有,其中以光山、潢川最多。淮濱有句民諺稱:“黃豆揚花,地墑溝里摸蝦”,可見,蝦在信陽是非常常見,也是很容易捕獲的。善用蝦烹制菜肴是信陽菜的一大特色。信陽菜中有許多用蝦烹制的名菜,如“水晶蝦”、“鳳尾蝦”等。“炒河蝦”、“韭菜炒河蝦”、“黃蔥炒河蝦”、“焦炸蝦托”、“糖醋燜蝦”等,既是信陽風味菜,也是百姓經常食用的菜肴。
 
    青蝦:青蝦學名叫日本沼蝦,俗名叫青蝦、河蝦、大頭蝦,因體色青藍并有棕綠色斑紋得名。青蝦體形粗短,分頭胸部和腹部二部分。頭胸部較粗大,往后漸次細小,腹部后半部顯得更為狹小。青蝦的體色常隨周圍棲息環境而變化。湖河水清,透明度大,蝦體色淡,體呈半透明;池沼靜水且混濁,蝦體色深。如將湖河中的青蝦移入池塘中,不久青蝦體色即由淡變深。青蝦的整體由20個體節組成,頭部5節,胸部8節(頭胸部體節已愈合在一起),腹部7節。除腹部第7節外,每個體節各有附肢一對,頭部附肢分化為第一、第二觸角(第二觸角的鱗片長約為其寬的三倍);大顎(具有三節的顎須)和第一、第二小顎;胸部附肢分化為第1~3對顎足和五對步足,顎足為雙叉肢型,步足為單肢型,第1、2步足為螯狀,第1對比第2對細小,成體雄蝦的第二螯足約為其體長的1.5~2倍,雌體的第二步足約為其體長的1倍左右,其余三對步足都為單爪型。腹部附肢均為雙肢型的泳游足,第六腹節的附肢特別強大寬闊,向后延伸和尾節組成尾扇,能控制青蝦在水中的平衡和升降以及向后縮退的作用。青蝦終生生活在湖泊、水庫、池塘、江河、溝渠等淡水水體中。青蝦蛋白質含量16、4%,脂肪含量1、3%,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成蝦米、蝦漿、蝦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青蝦在信陽所有縣區都有,其中以光山、潢川最多。淮濱有句民諺稱:“黃豆揚花,地墑溝里摸蝦”,可見,蝦在信陽是非常常見,也是很容易捕獲的。善用蝦烹制菜肴是信陽菜的一大特色。信陽菜中有許多用蝦烹制的名菜,如“水晶蝦”、“鳳尾蝦”等。“炒河蝦”、“韭菜炒河蝦”、“黃蔥炒河蝦”、“焦炸蝦托”、“糖醋燜蝦”等,既是信陽風味菜,也是百姓經常食用的菜肴。
此外,信陽還有其他多種水產原料:

    泥鰍。泥鰍,體延長,亞圓筒形,長達10余厘米。黃褐色,有不規則黑色斑點。口小,下位,有5對胡須。尾鰭圓形,棲息在泥底,以甲殼類和昆蟲等為食,是我國常見的小型食用魚類。泥鰍素有“土人參”之稱,具有補中益氣,祛濕除邪,治消渴、陽痿:痔疾、疥癬等癥的功效。最近研究發現,泥鰍對于治療急、慢性肝炎、傳染性肝炎方面,有特殊療效。信陽河渠縱橫,塘、堰密布,水域面積大,有利于泥鰍的生長繁殖。過去,信陽所產泥鰍都是在天然水域中捕撈的,現在多為人工飼養的。信陽人喜食泥鰍,“泥鰍燜大蒜”在民國時就成為信陽名菜,現在,用泥鰍烹制的菜肴很多,如“紅油泥鰍”、“炸泥鰍”、“煎燒泥鰍”等。

    烏鱧。烏鱧又名烏魚、黑魚、火頭、財魚,其體前部呈圓筒狀,后部側扁。頭部長而扁平,且覆蓋有鱗片;口大,口腔內長有尖銳的牙齒;體被圓鱗,背、臀鰭均長,直達尾鰭基部,尾鰭呈圓形;全身灰黑色,體側有很多不規則的黑色斑條或斑塊。烏鱧性情兇猛,是典型的食肉性魚類,通常棲息在水草茂盛的靜水水域。烏鱧生長迅速,一般一冬齡性成熟,體長可達19~40厘米,重95~760克,最大的個體可達5公斤。烏鱧刺少味美,肉質潔白,蛋白質含量19、8%,脂肪含量1、4%,碳水化合物1、2%,。在南方,人們認為烏鱧有去瘀生新和滋補調養的作用,是經濟和食用價值很高的魚類。信陽各水域都有烏鱧分布,近年野生烏鱧產量減少,人工飼養的增多。信陽菜中用烏鱧烹制的菜肴不多,烹制方法主要是燒、煮,如“燒烤財魚”,“水煮烏魚片”、“滑炒烏魚片”等。

    鯰魚。鯰魚也稱“鲇魚”,體延長,前部平扁,后部側扁,最大可長到1米以上。鯰魚灰黑色,有不規則暗色斑塊。口寬大,有胡須兩對。眼小,背鰭1個,很小;臀鰭長,與尾鰭相連;胸鰭有硬刺。無鱗,皮膚富有粘液腺。鯰魚常棲息在水體中、下層,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鯰魚肉味既鮮美又細嫩,是非常好的食用魚類。信陽民間有“鯽魚湯、鯰魚肉,逮住火頭吃個夠”的說法,足見信陽百姓對鯰魚的認可。信陽百姓烹制鯰魚主要采用燒、滑的方法,其中“滑鯰魚片”和“燉鯰魚湯”最能體現出鯰魚的鮮美。

    黃顙魚。黃顙魚體延長,前部平扁,后部側扁,長10余厘米。青黃色,大多有不規則褐色斑紋。口寬、下位,有4對胡須。黃顙魚背鰭、胸鰭有硬刺,后緣有鋸齒;刺活動時能發出“咯、咯”的聲響;脂鰭低平,尾鰭分叉。無鱗。黃顙魚生活在水體底層,食性廣,肉質細嫩。信陽盛產黃顙魚,在水面比較大的水庫和湖泊中,能長到20厘米長。信陽人把黃顙魚稱作“咯呀”、“錐牯子”和“小黃魚”。過去,由于黃顙魚個體比較大,信陽吃黃顙魚主要是燒,現在由于大體比較小,主要用滑的方法做湯。“煎燒黃魚”、“小黃魚湯”是最常見的菜肴。

    團頭魴和三角魴。團頭魴因原產于湖北梁子湖,也稱“武昌魚”和“團頭鳊”。團頭魴體高、側扁,呈菱形,腹面后部有肉棱。頭小,口寬,上、下頜無角質突起。銀灰色,鱗片基部會黑,邊緣較淡。團頭魴是草食性魚類,常棲息于水體下層,肉味腴美,脂肪豐富,可長到40余厘米,重達6斤,是上等食用魚類。三角魴也稱“平胸鳊”和“三角鳊”,體側扁,背部隆起,腹面后部有肉棱,銀灰色。三角魴是草食性魚類,肉味鮮美,常棲息于水體中、下層,可長到50余厘米,是淡水經濟魚類之一。信陽百姓似乎搞不清楚什么是團頭魴,什么是三角魴,把鳊魚統統叫做“鍋邊”。團頭魴和三角魴在信陽既有野生的,也有飼養的,但就味道上講,飼養的不如野生的。信陽烹制團頭魴和三角魴主要采用紅燒和清蒸的方法,如“紅燒鍋邊”、“清蒸鍋邊”是最常見的菜肴。

    鲌魚。鲌魚,體側扁,口大,嘴上翹,腹面全部或后部有肉棱。背鰭有硬刺,臀鰭延長,棲息在淡水中上層,以魚、蝦及水生昆蟲等為食。鲌魚在我國分布很廣,各地江河、湖泊都產。鲌魚肉質細嫩,產量較高,最大可長到十余斤,是我國重要的淡水經濟魚類之一。常見的有短尾鲌、蒙古紅鲌和翹嘴紅鲌。信陽不僅盛產鲌魚,而且種類繁多,有翹嘴紅鲌 ,青梢紅鲌,蒙古紅鲌,紅鰭鲌,尖頭鲌等。信陽把嘴上翹的鲌魚稱作“翹腰”、“翹嘴白”、“腰子”;把嘴尖的稱作“紅梢”。鲌魚肉質細嫩、鮮美,是信陽百姓最愛吃的魚。但由于鲌魚的刺比較多,吃起來很不方便,因此,賓館、飯店很少烹制。鲌魚適宜蒸、燒、煎、炸等烹調方法,“清蒸鲌魚”、“紅燒鲌魚”、“煎燒翹腰”是最有代表性的菜肴。(原標題:信陽菜特色原料)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信陽市情網(2008-07-25)
0
下一條:信陽菜基本來源上一條:中國信陽菜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