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菜成為一種愛好
國慶節(jié)一過,家住金橋開發(fā)區(qū)的郭明霞就變得忙碌起來。在她家的車庫里,記者看到3個一字排開的擦得油光锃亮的腌菜缸,用來壓菜的石頭也被從高處取了下來拆去了包裝,每塊石頭被郭明霞洗刷得光潔照人。腌菜前的工作準備就緒,郭明霞指著一堆已經處理好的芥菜告訴記者:“現(xiàn)在正是腌芥菜的好時機,白菜得過幾天才能腌,因為大批量的白菜還沒有上市呢!”
郭明霞的老家在巴彥淖爾市,算她在內家中兄弟姐妹8個人。今年50多歲的她傳承了父母腌菜的手藝,也為家里人腌了30多年的菜了。“腌菜的手藝是我看來的,而且我認為腌菜和做飯一樣,除了講究人與這些菜的緣分外,還有就是一種感覺。”郭明霞認為腌菜是一種感受和體會。
在她小的時候,每到腌菜的季節(jié),郭明霞的父母就會張羅著腌酸菜、黃瓜、芥菜……他們想盡辦法調劑餐桌上的美味,用食物凝聚家人、慰藉家人。
那時,心思細膩的郭明霞總是圍繞在父母身邊打下手,腌菜的步驟隨著歲月流轉刻入了她的腦海里。在她20歲的時候,她主動挑起了為全家腌菜的擔子。而且,她第一次腌的菜得到了家人的點贊,當她把冒著熱氣的燴酸菜端到餐桌上時,看著父母和兄弟姐妹吃得津津有味,郭明霞心里的滿足感幾近爆棚。
后來,家里的兄弟姐妹有的到呼和浩特發(fā)展、有的還在老家發(fā)展。郭明霞也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舊擔負著為家人腌菜的責任,每到10月份,她先幫助婆婆家把菜腌好,然后再把自家的涼房內的四五個腌菜缸裝滿:300斤大白菜、200斤黃瓜、100斤芥菜,還有一些現(xiàn)腌現(xiàn)吃的爛腌菜。等到菜腌好了,她還要把這些菜給兄弟姐妹們打包好,給他們送去或者讓他們來自己的家中取。有時,她還在自家做好燴酸菜、酸菜燜面,把爸媽和兄弟姐妹們叫到家中吃團圓飯,在美味中感受親情的可貴。
變遷
腌菜成為一種愛好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現(xiàn)在人們的儲菜觀念也逐漸發(fā)生著轉變,秋天儲藏蔬菜不再是為了提防冬天吃不上蔬菜,而是成為了越冬的一種習慣,現(xiàn)在腌菜也成了一種愛好,是為了享受舌尖上的誘人香氣。
老人陳素英買冬儲菜的習慣已經堅持了好多年,雖然現(xiàn)在小區(qū)改造,一些小涼房都拆了,放置缸壇瓦罐的地方少了。但是到了冬天,她還是喜歡腌制一些咸菜和酸菜。她說:“雖然現(xiàn)在市場上賣現(xiàn)成酸菜和咸菜的很多,我覺得還是自己腌制的衛(wèi)生、放心、可口。”
市民王海霞已經腌好了幾壇咸菜,這些天,她家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美味。過些天,她還要腌上酸菜,做酸菜燉粉條、酸菜餃子。“各式各樣的咸菜香得很,吃早點,下饅頭,都是美味。”王海霞回味著。
支招
“專家”教你腌菜
冬儲菜的習慣久了就形成了一種氛圍,也造就了一些存儲蔬菜和腌制小菜的學問,這些習慣融入了市民的生活和文化。記者走進許多老人們中間,聽到了各式各樣腌菜的方法,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但都是各自所愛的。
市民張秀萍的腌制方法比較簡單易學。張秀萍說,今年冬天她準備腌酸菜、芥菜,圓菜。這些菜略作清理后,清洗干凈放入瓦罐,撒上鹽,再壓上一塊大石頭,后密封住,這樣腌制1個月左后就能吃。
老人楊志英積累了各種各樣做腌菜的方法,都是從左鄰右舍的老太太手里學過來的,她腌酸菜的方法稍微復雜一些。她將白菜切成四半,第一層白菜放入瓦罐后,將茴香、鹽、花椒撒在白菜上,再放入下一層白菜,再撒上這些調料,白菜全部放滿后,再燒一鍋水,水中放入生姜和幾片白菜葉子,水開晾涼后灌入瓦罐中,用石頭壓住再密封,她說,這樣腌制出來的白菜味道更可口一些。她還做過一道混合腌菜,方法最為復雜、繁瑣,也最好吃。她不厭其煩地講道,先將茄子、豇豆、生姜曬蔫,將筍子、黃瓜、胡蘿卜切成四半撒上鹽曬蔫,紅辣椒切兩半曬蔫,全部曬好后,將水燒開晾涼,把菜洗凈,水捏干,稍微晾曬后,再將油燒紅撒上花椒,油晾涼后放入菜中,使勁揉搓,讓油滲入菜內,再裝入壇中,再將半斤醋、1斤醬油放入鍋里熬,晾涼后倒入壇中,用石頭壓住,密封,這樣就算成了。
記者走進市民中間,聽到了各種各樣腌菜的方法,許多年輕人也從網絡上學到了腌菜技巧,腌菜,也成了一門學問,一道美味。
記者手記
幾天來,記者在對冬儲菜的采訪中體會最深的是,人們對冬儲菜的感情來自于心底的一種味道,而這種味道不單指飲食味道,還包括人情味、家鄉(xiāng)味、趣味,這種味道通過舌尖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