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每公頃施純氮34.5公斤至52.5公斤,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管理。”眼下,正是中牟大白蒜澆水越冬的時節,中牟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現場指導。
從地方標準到國家標準
中牟縣在制定中牟大白蒜國家標準的征程上,整整探索了10年,實現了從地方標準到國家標準的新跨越。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牟大蒜基本上形成了規;N植,但知名度和品質還不盡如人意。于是,他們組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調查取證,測量土質,配種施肥,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編寫出《中牟大白蒜地方標準》。
2004年年初,中牟縣申報了中牟大白蒜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組織有關專家成立專門的國家標準編制小組,歷經20多次修改稿,編制了《地理標志產品· 中牟大白蒜》國家標準審定稿。2007年3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關于批準對中牟大白蒜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從保護范圍、質量技術要求、栽培管理、收獲與貯藏、質量特色、專用標志使用等方面都作了明確界定。
“受國家質檢局的委托,編制的《中牟大白蒜國家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是全國第一個蔬菜類國家標準,也是我國大蒜行業的最高標準。”中國標準化協會有關負責人說。
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國際市場
為提高中牟大白蒜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中牟縣大力開展大蒜標準化種植和無公害生產,技術人員從良種選育、田間管理到產后處理環節上給予指導,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省級地方標準組織生產,使大蒜標準化優質品率提高了10%。
農業標準化生產叩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荷蘭哥麥特公司委托荷蘭斯卡爾國際檢驗公司對韓寺鎮郭莊村的大蒜進行GAP認證,對種植大蒜的土壤、肥料、灌溉、作物保護等251項指標跟蹤抽樣檢驗后,把該村定為優質大蒜供應基地。如今,全縣從事大蒜種植的農戶約10萬戶近40萬人,農民從中嘗到了甜頭,不少農家走向了富裕,還培養了一大批專門從事大蒜營銷的經紀人5000多人。
愛惜品牌就像愛護眼睛
“近兩年,大蒜價格走向低迷,這是市場造成的,老百姓能夠理解。”韓寺鎮東營村村民張長庚說,種植大蒜過上了好日子,蓋了二層樓,用上了微波爐,許多農民種大蒜由窮致富。“農民感情質樸,對大蒜情有獨鐘,誰也不忍心砸中牟大白蒜這個地理標志產品的牌子呀,農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精心保護這一地理標志產品!”中牟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同志說。(原標題:中牟大白蒜成功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