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憲章(左一)在了解石榴基地生產情況

劉溝村人已經把馬憲章當成自家人
僅6年的時間,黃河邊、北邙嶺上的滎陽市高村鄉劉溝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發展成了今天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交通便利、居住條件優良、居民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人均純收入從2004年的不足1200元增長到2009年的15000元。
劉溝村連續3年被評為省“五個好”基層黨組織,捧回了全國優秀科普示范基地、省級旅游特色村、鄭州市級生態文明村、鄭州市級林業生態模范村等多塊響當當的牌子,成為鄭州“西花園”里最美風景之一。滎陽也因此被授予“中國石榴之鄉”稱號。
劉溝村把小石榴做成了大產業,劉溝村這個小山村走向了大舞臺。這些都得益于滎陽市委、市政府“一村一品”的好政策,以及河南大學鄭州校友會第二屆理事會的扶持。
晚報記者 姚輝常 通訊員 趙希金 文/圖
千年石榴“星星之火”
劉溝村是“宮廷貢品”河陰石榴的原產地,河陰石榴因產于河陰縣而得名,古時的河陰縣在現滎陽市境內,它是西漢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引入的,距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
1984年,河南省石榴開發協作組在鄭州召開石榴鑒評會,在31個品種當中,河陰石榴為全省之冠,被譽為“中州名果”。1993年,河陰石榴與新鄭大棗、滎陽柿子等被評為“鄭州市十大歷史名產”。
然而,農戶大多都是庭院種植,大規模的石榴園幾乎沒有,處于“星星之火”狀態。
一面懷揣著寶貝,一面卻長期戴著“省級貧困村”的帽子。“我們那時也想發展致富,可是沒有力量,也缺乏發展方向。”劉溝村黨支部書記劉永祿說。
“雙輪”驅動“一村一品”
2000年,滎陽市委、市政府把河陰石榴作為邙嶺一帶農村經濟產業支柱和滎陽的名牌進行扶持推廣,努力讓這一歷史名產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山鄉農民致富的“金果”。
2005年,滎陽開始實施石榴產業戰略,引導農村經濟向“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使石榴產業成為邙嶺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就在這一年,另一個強大的力量成為劉溝村快速發展、摘掉窮帽子的“加速器”。這個力量就是河南大學鄭州校友會第二屆理事會。
“作為校友會這個社團組織,不能只是同學聯誼的平臺,更應該通過這個聯誼平臺為社會辦點實事。”河南大學鄭州校友會第二屆理事會會長,原河南省 委常委、組織部長馬憲章說,他們走村串戶,與村民交流、與干部座談,分析村情民意,找出優勢產業,確立了“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的發展新路子,邁出了扶貧 開發堅實的第一步。
石榴文化節成就“燎原”之勢
2005年中秋節前,馬憲章等常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擴大河陰石榴的社會影響,激發群眾種植石榴的積極性,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經過一番思索,主意拿定了:籌備舉辦首屆河陰石榴文化節。
“河陰石榴本身就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從校友會的角度講,可做的工作很多。”馬憲章說,校友中有全省知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作家、音 樂家、名演員等,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以石榴為主題,以石榴文化節為契機,請他們到劉溝村來,深入群眾,感受生活,激發熱情,搞詩、畫、歌、劇的創 作,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達到辦節的目的和效果。
校友會理事會一致通過舉辦河陰石榴文化節這個決定,也得到了村民一致贊同,這也正是滎陽市委、市政府企盼和尋找的路徑。
2005年9月10日,滎陽市首屆河陰石榴文化節在劉溝村拉開帷幕。文藝演出,河陰石榴名優產品展示、展銷,河陰石榴王評比,詩書畫攝影展,河陰石榴產業發展研討會,河陰石榴風情觀光游和供銷合同簽訂等活動,讓這個邙嶺小山村沸騰起來。
從此每年一屆的河陰石榴文化節,讓劉溝村有了發展的契機和動力,石榴種植面積達3000畝,家家戶戶種植石榴,成為名副其實的石榴專業村。
為激發群眾種植石榴的積極性,滎陽市委、市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對石榴產業給予政策、資金、技術方面的扶持。對納入該市林業重點工程范圍內的給予 每畝每年230元的補助,對未納入林業重點工程范圍內的給予每畝每年100元的扶持,對水源相對不足的地方幫助打井,解決石榴成活問題。
滎陽市林業局積極邀請國家林業局及省市林業主管部門領導、專家為河陰石榴把脈會診,打造了石榴精品園。
2008年,在廣武鎮陳垌、漢王城等村新建石榴種質資源保護小區8000畝,搜集國內外優良品種140多種。
目前,全滎陽市河陰石榴已發展到4.3萬多畝,形成了從廣武唐垌到高村鄉棗樹溝村長達15公里的河陰石榴產業帶。
小石榴大輻射,拉長產業鏈
隨著河陰石榴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形成了“五月賞花、九月摘果”的獨特旅游資源,石榴第二、第三產業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2007年,劉溝村被確定為鄭州市32條鄉村旅游線路之一,這里為久居鬧市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處吃農家飯、領略榴鄉風情、休閑娛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理想旅游場所。2009年,劉溝村被確定為全省98個特色旅游村之一。
河陰石榴產業鏈條在不斷拉長,開發了集營養、保健、享受等功能于一體的石榴酒。2006年“鄭仕石榴養生酒”被評為滎陽地產。
幫扶幫在了村民心坎上
就像發展石榴產業一樣,以馬憲章同志為首的河南大學鄭州校友會堅持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的指導思想,把愛民、利民、惠民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為民多辦實事、多辦好事作為工作的切入點,決不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
改善基礎設施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在三年時間里幫助村里打了3眼深水井,解決了群眾吃水灌溉難的問題;修建了4.7公里的生產路、 通往黃河灘區的“富民大道”和近5公里的村內道路;修建了綜合性辦公樓,使黨員活動有了陣地、群眾學習有了場所;進行了小學改造、路旁圍網、區域綠化等村 容綜合改造配套項目;新建了河陰石榴盆景園,成為農民學習盆景制作技術的場所和發展旅游業的一個亮點。今年又爭取到四項河南省、鄭州市項目資金近千萬元搞 農業綜合開發,為劉溝村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后勁。
在社會公益事業上,他們傾注了大量心血:籌集資金改造了村衛生所,緩解了群眾的看病難;為村小學改善了辦學條件;建成了800多平方米的“惠民 超市”,使村民購買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不再出村;建成4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150平方米的體育廣場,為村民休閑健身提供了便利。
村民高興地說:“校友會按照黨的政策,辦的都是實事、好事,是我們多年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難事,幫扶幫到了點子上,幫到了根本上,幫到了我們心坎上。”
打造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
河南大學鄭州市校友會配合滎陽市委,把劉溝村黨支部打造成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為劉溝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原動力。
劉溝村黨支部注重機制建設,逐步完善規章制度,通過深入開展 “創五好支部、爭雙強黨員”主題實踐活動,村兩委的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了學黨章,不忘入黨誓詞、不忘黨的宗旨、不忘保持先進性的“一學三不忘”教育。同時,開展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帶頭建小康之 家;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帶頭做新型農民;增強民主法制意識,帶頭創和諧農村;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帶頭幫群眾共富。“四帶頭”發揮了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 用,樹立了黨員的良好形象。
劉溝村兩委積極開展扶貧幫困活動,成立了“劉溝村幫扶互助金”,實行微息借款、定期歸還,對村里20戶有勞動能力而無資金的農戶給予了互助借款。
村兩委結合推進新農村建設,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成立了以村民中的骨干分子為主的“四組一會”。所謂“四組一會”,就是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政策學習組、科學技術組、電腦信息組、文明衛生組和文藝體育協會,通過各組會的活動,有效解決了黨員和群眾互動的問題。
黨建幫扶,劉溝村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得到了明顯加強,2007年被省委組織部表彰為“五個好”基層黨組織。
2008年“七一”前夕,劉溝村隆重舉行了慶祝建黨87周年大會。
滎陽市委書記楊福平在大會上講話,他說“劉溝是一面旗幟”,“黨旗讓榴花紅遍了劉溝,劉溝使黨旗更加鮮艷。”
6年的幫扶工作就要結束了。
今年7月13日上午,馬憲章、竇思忠、谷秀峰、王廷信、宋歌、陳書棟等為劉溝村脫貧致富付出艱辛和汗水的老同志參加了劉溝鄉親們為他們舉行的話別會。
劉溝村300多戶人家,每戶一個代表參加了“話別會”。
“話別會”上,鄉親們感激的話兒說不完。鄉親們講述與老領導們一起為摘掉窮帽子而奮戰的每一天、每件事,動情之處潸然淚下。
村民劉百里說:“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各位老領導,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劉溝村的子孫后代也不會忘記他們!”
8月30日,楊福平主持召開了滎陽市委常委會,專題學習馬憲章等老同志務實為民的奉獻精神。
楊福平在會議上說:“劉溝村能有這些發展變化,馬憲章同志為首的河大校友會老領導是最大功臣。這些年來,馬憲章等一眾老領導,把劉溝村當成自己 的第二故鄉,把自己當成劉溝的村民,把一腔為民謀利的拳拳之心都放在了劉溝,融入劉溝,融入農村,融入農戶,融入農民,風雨無阻,嘔心瀝血,不間斷地為劉 溝帶來智力幫扶、文化幫扶、技術幫扶、思想幫扶和資金幫扶。”
滎陽市委常委會要求,把劉溝村作為黨建聯系點不變,作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不變,作為高村鄉工作重點村不變,加快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提升石榴文化節辦節水平,再接再厲,推動劉溝新跨越、新提升,讓劉溝這面旗幟繼續飄揚。(原標題:劉溝:邙嶺上盛開的石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