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影響力——專訪劉文新
制造影響力
經濟視點報:你從販賣雞蛋到賣茶葉,是不是你沒有茶廠,所以你在茶葉銷售環節用了很多心思?
劉文新:最開始沒有想那么多,就是為了有碗飯吃,能夠生存下來,在信陽有個立足之地,能夠找老婆,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去了,想過城市人的生活,對城市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就是這樣的一種想法。但是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轉折。
經濟視點報:你在茶葉銷售環節,不斷升級包裝,也不斷被模仿,你如何擺脫被復制的命運?
劉文新:茶莊生意好起來后,我發現了商機,當時賣茶葉的時候都是用報紙、薄膜在包,包裝很簡陋。從1993年,我們就到廣州去開發包裝袋,我先后引入了鐵罐、禮品盒。我不斷創新,別人不斷模仿。這時候我意識到老這樣競爭是不行的,因為你有的東西,別人永遠可以模仿得到。唯一那時候感覺到,別人模仿不到的,那就是品牌。
經濟視點報:1995年,你注冊“文新”商標的時候,信陽茶葉市場有多亂?
劉文新:信陽茶葉市場基本上是魚目混珠、魚龍混雜、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真假不分。所以沒有品牌,就是公共綠地,公共品牌大家都可以用,都可以叫信陽毛尖,誰的好?誰也不知道誰的好,這個時候我們知道要搞品牌。
經濟視點報:效果明顯嗎?
劉文新:那個時候別人一看,包裝上還有商標,還有地址,按照國家的要求都全了。這讓我們贏得了大批客戶,從此我們開始創品牌。
經濟視點報:聽說你在1996年弄了10個廣告牌宣傳文新?
劉文新:1996年,文新牌信陽毛尖獲得了博覽會茶葉的金獎,我們回來以后,第一個在信陽做的。當時都沒有廣告意識。我們在信陽做了10塊廣告牌。
經濟視點報:我想知道你的靈感從何而來?
劉文新:那時候感覺到火車站是人們聚集的一個窗口,在那兒打廣告,了解的人多。
經濟視點報: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指點,都是自己悟出來的?
劉文新:全靠感覺,現在叫“悟”。比如茶葉會舉辦了七屆茶葉節,但是信陽沒有一個茶館,這個時候我就說,必須率先在信陽開第一家茶館。1999年選的地點,買了房子,2000年開始裝修,9月28日開業。
經濟視點報:你悟到了,但是如何避免風險?
劉文新:我們當然要考慮。我們那時候已經在國外、全國各地去跑,已經知道市場的需求。所以我們在檔次方面體現得比較高,裝修茶館找專業的設計師。茶館一開業,生意就很快火起來,一撥沒走,一撥又來。
經濟視點報:你有帶動效應嗎?
劉文新:那時候別人更想了解,誰開的店?劉文新開的,文新干什么的?是賣茶葉的。所以對文新品牌促進非常大。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決定實行“一店一館”的模式。
經濟視點報:你在銷售環節做得非常好。
劉文新:現在我們任何一行都做得很好。我們有信陽這么大的加工園區,幾十畝地仗著最先進的設備,第一條信陽毛尖全程機械化生產線,我們單純加工費用就投資了幾千萬元。
我對市場很敏感
經濟視點報:你對市場變化反應很快。
劉文新:剛才提到悟。感覺應該這樣搞,結果就去干了,關鍵是行動,我們當時想到了就做,沒有猶豫過,到現在也是這樣,只要想到了,馬上就干了。這就印證了一個知道和做到的問題。有些人不是不成功,關鍵是他知道但他沒去過。所以我們前幾天學了一句話,“知行合一”,知道和行動融會貫通,融到一塊來了。現在我們做的任何事情,只要知道了馬上去做,沒有猶豫過。
經濟視點報:所以我看你做紅茶的效率高。
劉文新:效率特別高。我跟你說,我有一整套的東西,你看我的專輯片做得相當美,你看我拍的大型廣告片。
經濟視點報:我看到火車站的廣告都打出來了。
劉文新:火車站是一個方面,高速路口上有一個大跨界的廣告,鄭東新區到機場高速的時候有六個廣告,還有一個鄭州的領跑雜志。我們又冠名了河南新聞頻道的兩個欄目,都打出來了,這都是歷史性的,看上去,別人都是從來沒有敢做的。冠名兩個欄目。
經濟視點報:你有經商的天賦嗎?
劉文新:我相信天賦。很多時候,我一看就能看出門道。去年信陽舊城改造,茶葉市場要扒掉。在扒掉之前,我們做一個印記,我感覺到那個地方呆不住了,我們在旁邊又買了三間的民房,提前建了一個地方,而且在政府的賓館門口。我們這邊一開業,那邊宣布扒掉了,互不影響。這就叫敏銳,這就叫市場的洞察力。你看我們選的每一個地方都是黃金地帶,每一個地點都不一樣。這可能是從小在市場的摸爬滾打練就了這種敏銳性,練就了洞察市場的能力,因為是搞經營的。
經濟視點報:一店一館這種模式成為信陽茶葉走出去的一個模式。當時鄭州很多茶樓都倒了,你為什么還敢進去?
劉文新:他們的經營沒品位,他是打茶葉的旗號做別的。
經濟視點報:你怎么吸引消費者?
劉文新:我們去了以后,主要功能是這邊是文新的茶廠,這邊是文新的茶藝館。它擔當的功能不僅僅是喝茶,更重要是選信陽毛尖,作為文新,對外宣傳的彩頭,讓別人了解文新的情懷,了解文新的品牌,概念不一樣,所以我們能夠生存下來,而且我們生存得很好。現在我們在鄭東新區蓋的新樓,一個比一個高,比經四路店的規模還要大。
經濟視點報:你如何避免被別人模仿?
劉文新:我感覺到現在都沒有人能跟我的茶樓相提并論,因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那裝修都很講究,營造的環境舒不舒服,檔次高不高,有沒有品位,那不是說別人模仿就能模仿的。我們當時在信陽,茶樓生意紅火以后,別人照我的模仿,到現在別人都輸掉,我們的生意照樣紅火,模仿只是一種跟隨。
經濟視點報:你的訣竅在哪兒?秘籍?
劉文新:迎合了人們的心態,做到了理解人舒服不舒服的感受。
經濟視點報:我覺得你開店,還是主要走政府路線這一塊?
劉文新:高檔人群,商務人群,企業的,有錢人,生活富裕的人,他有了錢要喝茶,喝茶葉的人都是有品位的人,最起碼生活衣食無憂的人,才有閑暇,有雅致來品茶。老百姓連飯都沒得吃,一頓肉都沒有,他怎舍得花一百、二百都買茶葉喝?
能夠真正傳遞品牌價值的是一線員工
經濟視點報:你的成功有人欣賞,也有人指責。你怎么看待這些聲音?
劉文新:同行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向同行學習,與同行形成一種公平的競爭,這樣有意思!我們看到對方的優點,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們學習對方的優點來縮小自己的不足,那我們的企業就很優秀了。一個企業和一個人一樣,一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二要善于學習,三要善于總結經驗。絕對不能固步自封,做井底之蛙,一定要有一種終身學習的觀念,要打造一支學習的團隊,只有這樣才能永遠地生機勃勃。
經濟視點報:現在很多都去深造,都去商學院。
劉文新:一是靠自學,二是向高人學,三是我也學了很多,也參加了很多學習班,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體會,還是要向身邊的高人學習。
經濟視點報:向身邊的高人學習?
劉文新:是。與你接觸的高人學習,你接觸的每一個高人,只要你跟他交流,你總能學習到他身上的東西。我認為到大的培訓班學習,不一定能學到東西。人家已經有的,放在你的企業里不一定管用。所以每一個企業不一樣。
經濟視點報:學習之后你在管理上有哪些創新?
劉文新:管理創新上,我想提出一個口號,向一線員工服務。尊重員工,讓員工在我們的公司活得有價值,我們員工居住的房間都安上空調了,冬暖夏涼。我們的員工餐是有肉的。所以這就是我們的管理與創新。
再一個是充分信任員工,尊重員工。我們搞明白一件事,現在大多數管理體系都是下一級沒有權利,要想有權利,請示上一級,上一級再請示上一級,等請示到頭,消費者走了。現在管理層金字塔恰恰就是決策者在最頂上,下面的層面沒有發言權,我們很多企業延續了這個管理模式。真正能夠傳遞你的品牌核心價值,能夠傳遞企業文化的,能夠讓企業有效益的,賣出產品的是誰呀?就是一線員工。
經濟視點報:如何給員工權利?
劉文新:我們員工賣東西很有個性,他賣多少,我們制定一個標準,我們馬上給簽發,我們的權利有多大,我們員工的權利就有多大。你找我買茶葉所能優惠的價格,和我們的員工掌握的優惠是一樣的。
經濟視點報:工資待遇呢?
劉文新:我們創新的一種薪酬體系設計。你在這個地方,你是一線員工,你就拿一線員工的工資,想往上升,拿高工資可以,考二級員工。員工可以這樣,店長也是如此。在每一個崗位,拿的工資是不一樣的。
這樣,一線員工的提升,雖然在基礎崗位,工資卻并不低于管理崗位。現在做企業老板人員都懂一件事,沒有思想,沒有理念,人家跟著你沒前途,不跟你了。
過去靠個人,現在靠團隊。所以我們在招商的時候都要體現一個理念,我們在尋找一個和“文新”一道,共同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成就一片天地。
經濟視點報:這個我非常欣賞,我覺得很難有人能達到。
劉文新:這就是人的胸懷和境界,你站得多高,看得多遠。現在一個企業家要明白一些道理,你擁有財富不是享受財富,擁有財富不是擁有金錢,是你擁有了這個過程。幸福是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別人看你幸福不幸福。(經濟視點報記者 王起云 )(原標題:劉文新:有思想比能吃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