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信陽八大茶社

2013/9/16 15:19:17 點擊數: 【字體:


    信陽種茶始于東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唐時茶葉被列為貢品,進獻朝廷。宋時蘇東坡贊曰:“淮南茶,信陽第一。”明末,因茶稅過重,又遭匪劫,遂砍伐殆盡。但在茶農辛勤培育下,終于能代代相傳下來,并不斷改進栽培、采制技術。晚清以來,茶業復蘇,風格獨特的“信陽毛尖”基本形成,聞名遐邇,成為全國名茶之一。清末明初,甘以敬(秀才)、陳雨人(翰林)、薛溫伯(秀才)、蔡竹賢、王選青、劉墨香等人提倡開山種茶和墾復老茶園,集股籌資,先后在西、南部山區開荒種茶,相繼建立元貞、宏濟(車云)、裕申、廣曾、森森(萬壽)、龍潭、廣生、博厚八大茶社。城里也相繼開辦專營毛尖的茶莊。1913年戴象山首建“祥記茶莊”之后,和記、恒記、車云等茶莊陸續開辦。本山毛尖,十分暢銷,當時還遠銷開封、南陽、北京、天津等地。1915年,車云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解放后,“信陽毛尖”在五十年代就被譽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而后多次榮獲省、部和國家優質名茶獎。產品皆出自這些老茶社所在地的名山上。

    八大茶社的創建,為古老的信陽茶區寫下了不尋常的一頁,為信陽茶葉生產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他們的過去和現在是怎樣的情況呢?現按建社先后順序分別簡述如下:

    元貞茶社

    創建于清光緒29年(1903年),在東雙河鄉雷山村震雷山(今屬平橋鎮,下同──編者注)。震雷山位于城郊浉河南岸,海拔340米。《重修信陽縣志》(1936年)記載:“山上有二石沼,其水清冽,洋溢無增減。相傳有龍潛于內,人以石投下,則訇然作聲,如雷震然。天將雨即有浮云籠罩,故稱‘雷沼噴云’,為信陽八景之一。其雙尖形如乳峰,尤為奇特(又名奶頭山)。清末邑人于其麓種茶,味甚佳。上有真武廟(雷峰寺),每年三月三日香火甚盛,咸(豐)、同(治)年間人修寨避難。”浉河、東雙河依山而過,山青水秀,土質肥沃,云霧繚繞,空氣濕潤,適宜種茶。故當時甘以敬(李家寨人,秀才,熱心興辦實業)與其親戚王子模(秀才,商會會長)、彭清閣和劉墨香等人集股籌資在此創建“元貞茶社”。派人到安徽六安、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購買茶子,種茶3萬余窩(約合30余畝),并從六安請來一個姓余的茶師指導生產。數年后產茶500來斤,但由于銷路欠佳,生產茶葉除分送各股東和親友外,其余積壓在山,生產一時未得發展。民國時,逐步發展,茶樹達6萬余窩(60余畝),年產茶1600余斤,年獲利合銀元650元。后因戰亂不安,茶園荒蕪,解放時,年產茶葉僅200余斤。解放后,1954年,主管茶葉生產的省、地農業部門在此投資建立“信陽雷山茶葉試驗場”,省農林廳虎蘭生、信陽地區農業局蔡光云等茶葉技術干部親臨勘查,幫助規劃建場。武舒金首任場長,吸收當地茶農周金友、朱道榮等五十余人,逐年開辟新茶園,興建新廠房,國家先后調配彭中良、李明義、方培仁、黃道培等近10名茶葉專干,從事茶葉生產、科研技術指導工作。至今,茶園發展到380余畝,年產茶葉3萬余斤,產值30多萬元。全場干部、職工70多人。汽車公路、高壓電線直通場部。白墻紅瓦的生產車間和兩層辦公大樓掩映在一片蔥綠茶園中。時值春天,姑娘們出沒在園中采茶,談笑風生,茶歌陣陣,好一派茶鄉勝景。

    近年來,試驗場不斷開辟,新式茶園實行生產、科研相結合,茶葉采制技術得到提高,豐產園的畝產達300多斤,生產出具有傳統特色的毛尖,條細色翠,茸毫滿披,湯綠鮮艷,清香味醇,曾參加廣州國際貿易交流會,并有少量出口國外,深受好評。近十多年來,該場還開展了茶樹良種培育工作,本地良種的選育和外地良種的引進試驗,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宏濟茶社(車云茶社)

    創建于清宣統2年(1910年),位于浉河區西部80多里的董家河鄉車云山上,與湖北接壤。山上似盆狀地形,原名“仰天窩”。海拔578米,經常云霧環山繚繞,形似車輪滾動,光緒32年更名“車云山”。清乾隆拔貢程悌詩云:“云去青山在,云來青山白。白云只在天,常伴山中客。”這里不但以白云引人,尤以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適宜種茶,而成為名山名茶勝地,十分令人向往。

    清光緒時,興隆寺有個叫償的和尚,在主峰千佛塔南坡種茶2畝多,茶葉品質甚佳,分送給一些紳士品嘗,很受贊揚。清宣統2年(1910年),甘以敬邀陳義坦、陳玉軒、王選青、陳相庭等50多人集資入股(共二千多股,萬余串錢),在此興辦宏濟茶社,于主峰千佛塔一帶種茶4萬余窩(40余畝)。推舉陳玉軒為社長、王選青為會計、陳相廷為經理,向道署衙門備案,領得執照,派人到湖北咸寧、安徽六安、浙江杭州西湖等地購買茶種,雇農民上山開荒種茶,并從安徽請吳著順、吳少堂等茶師作指導,生產得以發展。民國2年(1913年)試采茶葉,多數股東應邀上山慶賀,陳玉軒社長在茶局(制茶作坊)門口寫一對聯:“茶敬客來茶當酒,云山人去云作車。”這年生產茶葉300余斤,除一部分茶葉分別送給股東和親友們外,其余賣給信陽城內“同盛醬園”銷售。有的股東還把茶葉送往開封、北京、天津等地的親友。從此,車云毛尖聞名遐爾。1915年車云毛尖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賽,獲得金質獎章和獎狀,茶山上人歡山笑,遂將“宏濟茶社”更名為“車云茶社”,又開辟新茶園,擴建新茶房,三、四年后茶園達8萬余窩(80余畝),茶農10余戶。車云毛尖有了名氣,十分暢銷,在城內開設“車云茶莊”,茶葉遠銷到桐柏、南陽、洛陽、許昌、鄭州、開封、漢口、西安、北京、天津等地。是時,車云毛尖雖鮮嫩色翠,白毫遍布,香高味濃,但茶條尚欠園緊細直。1924年,吳家店鎮人順彥遠到茶社當雇工專門炒茶,改“握把”炒為“散把”炒,改不抓條為“抓條、甩條”等重要工藝,使茶條細園緊直,鋒苗顯露,外形美觀,更令人喜愛,為“信陽毛尖”獨特工藝定了型,遠近茶山紛紛前來學習,或被請去傳藝。

    隨著毛尖聲譽的鵲起,茶葉生產日盛,茶園逐年擴大,共達10萬余窩(100余畝,后劃給湖北一半),年產茶葉3000余斤,年獲利銀洋1500余元。但自民國十二、三年后,因連年戰禍,農村經濟衰落,山主亦無力興修,茶園荒蕪,茶樹損壞嚴重。至解放前夕,僅存茶樹3萬余窩(30余畝),年產茶葉600多斤。1949年4月1日信陽解放,山主茶園收歸政府管屬,派游河人夏復興上山領導茶葉生產,銀行給貸款100余萬元(合新幣100余元),修補茶房,添置工具,墾復茶園,時有茶農14戶、35人。1955年春在人民政府資助下,南灣水庫庫區部分移民搬遷上山種茶,建立“車云山茶葉生產合作社”,曹得興、夏復興先后任社長,新辟茶園增到250多畝,茶農50多戶、210多人。他們安居樂業,精心育茶,生產日益發展。1955年、1957年和1962年,社長三次出席省勞動模范表彰會,茶山上人們深受鼓舞。1983年茶山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茶農種茶積極性更是高漲。現山上已有120多戶、510多人,擁有茶園700余畝,年產茶葉3萬斤,年產值30多萬元。茶農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人均收入500多元,數戶收入上萬元,絕大部分草房已改建或新建成瓦房,1984年修通了公路,汽車開到車云山上。近十年來,車云山茶香引來了五十多只金“鳳凰”,為茶鄉建設貢獻青春。昔日程悌白云詩已太單調,如今已是:車云山青綠浪涌,白云縷縷繞山回;層層梯田依山去,滿坡郁郁茶樹肥。茗芽茁壯香撲鼻,姑娘采茶云中飛;晨霧茫茫擋不住,晚霞相送不忍歸。

    車云山為茶葉專業村,茶農口糧(年人均420斤)由國家供應,他們熱愛科學種茶,毛尖質量好,產量高。1978年,黨支部書記席本榮親自動手,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帶頭試種1畝多矮化密植速成高產茶園,第二年投產,第四年畝產毛尖超百斤,第八年畝產高達400余斤,畝產值4000余元。比普通茶園提前三年投產,產量、產值提高六、七倍。1983年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現在這種茶園已發展到百余畝。

    “高山出好茶”。車云山山高多霧,光照弱,空氣濕潤,茶芽肥壯,粗纖維少,有效物質積累豐富,香高味濃耐泡(可沖泡4-5道仍可口)。山高空氣新鮮,水純潔凈,茶湯翠綠清澈,內質好,飲后回味甘甜。解放前,老北京茶客就酷愛車云毛尖。五十年代,蘇聯、波蘭、捷克期洛伐克等國,通過他們的駐華使館,向車云山求取毛尖,并寄來其本國畫報作交流。1952年、1988年兩次為中央選送毛尖40余斤,茶葉之美,深受好評。

    裕申茶社

    建于清宣統3年(1911年),在浉河區南部柳林鄉甘家沖村小孫家沖,為淺山區,緊貼京廣鐵路,交通方便,土質肥沃。此時深感種茶有望的甘以敬,又召集12人為股東,在此建社種茶3萬余窩(30余畝),數年后年產茶500余斤。而后茶園逐年擴大,影響了整個甘家沖農民紛紛開山種茶。日寇侵占信陽后,茶社大片茶園荒蕪,只有群眾零星小片茶園還在生產。日軍投降后,國民黨軍隊抓丁拉夫,土匪出沒,人民遭殃,生產衰落。至解放前夕,全村茶園僅剩280余畝。解放后,人民政府號召大力恢復和發展茶葉生產。素有種茶習慣的甘家沖人民,積極響應,東樓老茶農甘子安率先帶頭采集茶籽,年年擴種新茶園,于是甘家大沖的山山嶺嶺到處是茶園,目前已達千余畝,年產茶葉6萬集裝箱斤,成為全縣產茶最多的一個村。老灣、菱角塘、新灣、朱灣、旗桿、翟灣、東樓、竹林八個村民組,茶葉收入均占總收入的40%以上。1963年開始定為經濟作為隊,全村22個村民組,440多戶人家,2500多人,大小山沖近百條,方圓數十里,沖邊良田1400多畝,山上茶園、竹園、林木并茂,村辦一個白石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春風,把甘這沖吹得一片歡騰,農業、茶業都實行聯產承包到戶,農、茶、副多業并舉,總收入百萬余元。舊時人們皆稱甘沖是干(貧困)沖,而今才是真正的甘(甜)沖。公路修到沖里頭,甘家祠堂早已辦起小學校。家家戶戶電類照明,100多部電視機進了茶家。這里是南山毛尖的窗口,茶季比西山早來10多天,“清明”過后不久,甘沖毛尖就搶先在市場上展露嬌姿。

    廣益茶社

    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座落在東雙河鄉震雷山麓觀音堂勝泉寺。此地風景宜人,先人在此修寺,乾隆時重修。寺前清泉自石縫溢出,水質甘甜,大旱不竭,可灌溉田園,故得名勝泉,亦作圣泉。如此環境,當為種茶良場。此時有余子蕓、僧廉泉等26人集股籌資建茶社,種茶6萬余窩(60余畝),后年產茶1000余斤。至多時茶園達7萬窩(70余畝),產茶2000斤,年獲利銀洋700元。多少年來,由于戰亂匪劫,生產不振。至解放前夕,茶園多已荒蕪。解放后,逐年墾復老茶園,四鄰群眾不斷擴種新茶,現茶園400多畝,年產茶葉1萬余斤。

    萬壽茶社

    初名“森森茶社”,建于民國2年(1913年),位于浉河區南部譚家河鄉萬壽山。時由王子漠、僧空塵等32名股東集資種茶4萬余窩(40余畝)。后來各茶社均實行“標包制”,1929年李逢春承包了該社茶園,定期七年。茶葉采制季節,人員共達16人,兩套炒茶鍋,1人司火,8個炒工,2個烘茶工,固定專人做飯、管帳、管理事務及監山(監督、指揮生產)。除經理和監山人未規定具體工資外,其余14人每年工資總額約250元銀洋,另外生產管理費用及臨時工開支約100元左右,加上監山人工資及生產工具等各項開支,全年約400元。年產茶800多斤,可賣700多元,承包人(經理)可凈得300元左右。李逢春自己無茶莊,茶葉生產開支,皆從幾家大茶店予支數百元,茶葉下來后均交給茶店銷售,規定每斤茶須便宜1角錢作為利息。新茶下來,首先須經主管部門和茶社股東分別贈送一點優質毛尖。如縣勸業年1斤,省實業廳2斤,北京中央政府3斤,每個股東1至3兩不等。剩余全部交售給茶莊。茶莊零售價高出收購價1至2倍。當時毛尖每斤銀元一塊四、五,零售3元2角,最高時達四元八。茶莊老板獲利甚高,承包茶山的經理獲利亦大。李適春承包了八年,準備繼續承包下去因日軍侵占信陽而終止。

    萬壽茶社,興盛時期茶樹達9萬余窩,年產茶達2500多斤,獲利760多銀元。因戰亂失管,后來茶園荒蕪。解放后,多為南灣水庫保護林區,五十年代曾一度設萬壽林、牧綜合場,而后漸以林為主,間有部分小片茶園。

    龍潭茶社

    建于民國4年(1915年),座落在浉河區西南80多里的浉河港鄉深山處──黑龍潭天心寒。沿董峰寺、城門溝步步高升,山間有一深潭,名黑龍潭。山頂有一寨,名天心寨,為清咸豐、同治年間郭桂林(青石橋人)所建,如今殘墻尚存。東有高山(擂鼓臺)聳立,海拔768米;西有毛人山,海拔847米,前后深溝相隔。常年云霧彌漫,土質肥沃,為種茶良地。是時李有蕓、強石生、易宣山等12股東籌資在此建社種茶4萬余窩(40余畝),盛時達10萬余窩,年產茶3000余斤,獲利1600銀元。自日軍侵占信陽后至解放前,戰禍匪劫不斷,人民不安,茶事無人問津,茶園荒蕪。解放初期僅有周宇賢一家三口(舊山主雇用的看山人)在此經營著10多畝衰老茶園,年產茶170余斤。1955年春,在人民政府全力資助下,南灣水庫庫區有34戶、132人遷移到此,建立“黑龍潭茶社”,茶葉技術干部黃執優、虎蘭生駐山指導,規劃開荒種茶140余畝。新茶投產前,政府給移民每人每年50元為期五年的生活補助費,茶農安心務農。而后生產逐年發展,現山上有茶農70戶、300余人,新老茶園共400畝,年產茶葉1.3萬多斤。茶農口糧國家供應。另有竹園400多畝,茶、竹年收入達30萬元左右。1984年修通了公路,買了一輛卡車。1987年架起了高壓電線,生活照明和生產都用上了電。

    黑龍潭茶社,山秀水清,常年云霧彌漫,土質肥沃,是“信陽毛尖”名茶重要產地之一。茶農熱愛種茶,歷來重視“信陽毛尖”傳統工藝技術,采摘細嫩,炒制精心。本山毛尖特點;外形美觀,細元挺秀,翠綠光潤,白毫遍布。茶湯清澈,清香高雅,滋味鮮爽,常飲不厭。每到茶季,人車上山購茶者絡繹不絕。茶葉多次獲部、省、地、縣優質獎。1985年,“信陽毛尖”榮獲國家銀質獎,是以該山為主提供的樣品。1988年又獲省“星火杯”金質獎。

    廣生茶社

    建于民國4年(1915年),位于浉河區西部六十余里的董家河鄉深山里,與湖北接壤。這里三峰鼎峙,形似筆架,名三角山,又名筆架山、仙山。主峰高聳入云,海拔800米,旭日朝霞,五色掩映,名觀霞峰。東南一峰,一危石突出,形如鷹嘴,得名鷹嘴名。西北一峰,高入云表,望如臺鼎,名掛云峰。巍巍三峰雄姿,終年云霧烘托,朝輝晚霞,風光迷人。古有“遠觀楚豫天地小,近看浉淮眼底寬”之詩句,明嘉靖35年(1556年)在此建鷹寺,又名仙寺。清末,在此山出土一古鐘,上刻“仙山寺”,可見早為名勝之地,有“武陵盛景”之稱。楊子述、蔡玉山等29人集股籌資于山坳開荒種茶10萬余窩(100余畝),盛時產茶3000余斤。毛尖主銷信陽、南陽、開封等地,縣城唐記、怡記兩茶莊專營此山毛尖。

    1919年,該社首行“標包制”,股東會推選熱心種茶的張玉生為經理,雇用何運堂承包經營,與社長訂立合同,法院備案。茶園管理、茶葉采制、提成等均有具體規定。股東會還推選“監山”人,監督合同執行情況。如合同規定:頭茶(春茶)、二茶(夏茶)不超過45天,“夏至”后七天必須停采,以利養樹。每年按生產情況,給各股東送一定數量茶葉,其余自行處理,自負盈虧。故能認真管理茶園和精心采制茶葉,提高技術,精打細算,降低成本。

    1955年春,同其他茶社一樣從南灣水庫庫區遷移來40多戶、180余人,建立新型茶社,在東山坡新辟茶園180余畝,西山坡原有75畝衰老茶園也進行了改造。又加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茶葉質量好,為名茶“信陽毛尖”主要產地之一。目前,茶園發展到320多畝,茶農65戶、310多人,年產茶葉萬斤,產值10萬余元。茶農用上了電燈,生活得到改善。1982年修通了公路,家家都有自行車,時新生活用品較為齊全。

    博厚茶社

    建于民國8年(1919年),位于浉河區西部五十多里遠的董家河鄉白馬山。由張玉生、周天錫等人集股籌資,開荒種茶3萬余窩(30余畝),后發展到5萬余窩(50余畝),產茶1500余斤,獲利銀洋600余元。數十年風風雨雨,茶葉生產不太景氣。據解放初縣政府《調查資料》記載:“博厚山,初有5萬余窩茶樹,因連年無力興修,現僅有好茶6千窩,二等茶樹1萬4千余窩,往年產量達1500斤,現年產量只有400斤,茶園已荒蕪。”

    五十年代以來,人民政府號召大力恢復和發展茶葉生產,白馬山村人民邊墾復老茶園,邊開辟新茶園,村里辦了茶場,有茶園60多畝。1983年承包給一家,每年上交給村40斤茶葉,近年各村民組都在積極擴種新茶園,,現全村茶園500余畝。

    白馬山,海拔636米,與三角山相鄰,東嶺昂起似馬首,其下石缸二口,石柱一雙,相傳以為系馬飼馬之用。西嶺低如馬尾,中嶺平坦似腰,形象駿馬一匹,得名白馬山。南灣水庫上游支流西河彎彎曲曲流經山下,兩岸叢山峭壁,河水清澈,猶如武夷九曲溪,還有公路經此而達云霧茶社。如此秀麗山河,孕育毛尖香茶,當有名氣!

    附:和記茶社(集云茶社)

    八大茶社的興建,促進信陽茶業一度由衰轉興。1919年后,地主、商人、寺廟和尚以及八大茶社中的股東等,都紛紛出來興辦茶社,山西、南山幾乎山山嶺嶺都在開荒種茶。1925年,城里“和記茶莊”老板許靖軒,從湖南購回茶籽,在縣西部80多里路遠的董家河深山區五棵樹開荒種茶25畝,蓋起茶局,創建和記茶社。雇用沈明富(時年十八歲上山,直到1983年病故,76歲)看管茶山。至解放,有3戶人家,茶園發展到52.5畝,的瞳茶千余斤。1955年春,與車云山茶社同時從南灣水庫庫區(馮家莊)移民21戶、87人,到此山建立新茶社,開辟新茶園210畝。此山海拔600余米,云霧常集,更名“集云茶社”。當時山間有農田110畝,1962年劃歸農業隊,僅留山上8畝,成為茶葉專業隊(村)。現有茶農40戶、190多人,茶園300多畝,年產茶1.4萬多斤,產值15萬元,人均700元。則于種茶致富,人稱集云山是“集銀山”。近十年來,外面慕富上山成親的姑娘達20多人。1979年,他們自己動手修公路6里,與山下公路接通,汽車開到茶山上。昔日草房茅舍,如今寬敞瓦屋,家家電燈照明,戶戶有存款。六十多歲老支書王存忠,長期帶領茶農艱苦奮斗,山鄉巨變,多次榮獲省、地、縣茶葉高產、優質、多貢獻先進單位稱號。1978至1980年,在農業、科委、供銷等部門萬余元資金支持下,有技術人員黃執優、付勇祥、陳道寬與茶農陶子謀共同研制成功信陽毛尖炒茶機,機制毛尖品質與傳統手工炒制相似,工效提高十二倍,榮獲省重大科技成果四等獎。

    地名“五棵樹”,名符其實,山上五棵老麻櫟樹生長在一處,占地半畝多,猶如弟兄五個,親密團聚,依依不舍。現尚存四棵大水桶般粗老樹,另一棵受災后發新樹仍在。村邊還有一片挺拔古松,有一抱之粗,直指藍天,與蔥綠茶園,咫尺相映。滾滾松濤,茶香陣陣,游人欲醉。主峰倉房垛,與三角山相望不遠,山勢險峭,頂平若囤,古時有寨,為明末避亂地。巖多野韭,可以充饑,地鼠尤多,稻糧常自巖間流出,故得“倉房垛”之稱,舊時名人題詠甚多。這里山高霧多,水足土肥,為宜茶良地,毛尖質美。1942年,車云山茶師歷得寬、羅明安來此傳授新工藝,茶葉條細色翠,滿布白毫,湯清明亮,滋味濃醇,至今不衰,尤以后山大嶺茶為最,是“信陽毛尖”主產名山之一。茶葉遠銷省內外,1985年在平頂山市開辦一茶莊,專營本山毛尖,十分暢銷。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浉河區檔案信息網(2012-09-0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源遠流長信陽茶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