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光緒二十七年,山西省臨邑縣富商張詩秀有個叫香英的丫環,一天忽覺身體不適,香英就暗中從廚房偷了幾個雞蛋,放進水中并加上鹽和調料準備腌著吃。過了數日,她剛拿出腌蛋要剝皮,不巧,張詩秀來臨,情急中,香英就將雞蛋藏匿于草木灰中。幾日后,香英忽然想起草木灰中的雞蛋,取出來一看,雞蛋殼外面罩了一層灰。她將雞蛋拿到水中洗了洗,慢慢剝下蛋殼,看見里面的蛋質呈紅黃色糊狀,細細品嘗,余味悠長。因為雞蛋久在灰中,外表看起來臟兮兮的,故取名曰“糟蛋”。
張詩秀聞知后,認為可以生產“糟蛋”用來盈利,于是如法炮制,在陜州城內“祥太號”醬菜園制作經營。糟蛋問世后,果然很受顧客的贊譽和喜愛,許多商人紛紛求索制作糟蛋絕藝,故而逐漸傳開。
1940年,糟蛋在全國農工產品展銷會上被評為佳品,榮獲獎牌。從此,陜州糟蛋成為陜州特產,馳名河南以及周邊的陜西、山西等地。(作者:三旅宣 責任編輯:劉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