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鯽魚是生產在河南省淇河中特有的三倍體魚類,是河南省四大珍貴稀有水生動物之一。淇河鯽魚古已有之,古詩多有“竹竿,以釣于淇”和“以食其魚,唯淇之鯽”的佳句。自殷商以來,歷代君王喜食者甚多。據史料記載,“明清時代列為貢品,常專差奉獻,頗受嘉評。故名聲大噪,馳譽南北。”該魚特點是體寬短,體長度只有體高的2.15倍,脊背厚,體寬相當于體高的一半以上,當地群眾稱之為雙背鯽魚。頭大嘴小,體色比其他鯽魚淺,背部為淺褐色,兩側銀灰色,腹部銀白色,尾部叉形,胸鰭和尾鰭白色透明。
淇河鯽魚自然生長在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淇河中。淇河水多屬奧陶—志留系岸溶裂隙水,溫泉較多,水質甘醇,含多種稀有元素。河里水草叢生,浮游生物豐富,是淇河鯽魚理想的生活場所。淇河鯽魚是 一種雜食性偏植物食性的魚類,食物以水生植物為主,兼食浮游生物和小魚蝦。具有易于繁殖、抗病力強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河南省開展了淇河鯽魚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在對其生物資源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保護和發展利用規劃。人工養殖淇河鯽魚可采用主養和混養兩種方式。主養時一般0.06公頃放養個體重50克左右的1齡魚種 3000尾,混養時每0.06公頃套養個體重50克左右的1齡其他魚種300尾,投喂配合顆粒飼料,養殖經濟效益較佳。淇河鯽魚骨細小,肉肥厚,質 細嫩,味鮮美,魚湯呈乳白色而黏性,不易變質,營養價值較高。據測定,淇河鯽魚含肉率高達72.72%,為一般鯉魚的1.2倍。蛋白質含量高達 19.16%,比著名的黃河鯉魚高6%,且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含量均衡,谷氨酸含量尤高,這正是淇河鯽魚味道鮮美的根本原因;脂肪含量為 1.74%~1.85%,比黃河鯉魚低一半還多,并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淇河鯽魚的食用方法也很多,酥鯽魚是北方名菜,汆鯽魚湯味道極為鮮美。
淇河鯽魚也是藥用魚類。它的功用是和中補氣,具有滋腎強身的滋補功能,并對醫治水腫、健胃補脾、利濕催乳、消炎止痢等都有一定療效。(原標題:淇河三珍之淇河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