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壚土地。李師傅家住河南省溫縣北冷鄉西保豐村,這里的土地特點是黑而堅硬,學名壚土地。就是這樣的土地孕育了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菊和懷牛膝。李師傅說,他們那里出產的小米也非常香。在壚土中種植的紅薯也十分甘甜。從中醫養生學來看,食物中有強力補氣作用的當推山藥和小米,紅薯也是食療中很重要的一種食物。當地村民,祖祖輩輩享用著這“天賜之物”,身子骨強壯成了遠近聞名的事情。
在西保豐村這個3000多人的村子里,百歲以上的老人,過去曾有5、6位。現在最老的壽星是一位老婆婆,已經105歲。“在我們這里,80、90歲的老人很常見,全村有200 多位,不是啥稀罕事,不少還在干農活呢,在地里挖山藥挑山藥葉。”這里的村民們有個習慣,每天早上吃早飯時都會吃些山藥,就像有些地方拿紅薯當主食吃那樣。
來之不易的懷山藥。懷山藥因細而重如鐵棍,也被稱為鐵棍山藥。山藥為入地之物,民間有種說法,山藥、地黃等都是很奪地氣的藥用植物。此說有無依據且不論,事實是,同一塊土地種了一季鐵棍山藥后確實有“休耕期”,不能重茬種植。常常是,種一年,要休息8到10年才能再次種植。如果種地黃,那么土地的休耕期更是長達15年。在休耕期,農民只能換種苞谷小麥等作物。請教藥材專家得知,“休耕”是為了恢復地力。其實,很多中藥材,特別是人參,同一塊土地種一茬后,休耕期甚至長達20年。如果連續種植,則導致產量低,病害多,作物不生。這在種植學上稱為“連作障礙”。據專家介紹,因需要恢復地力,原產地已少有地可用來大量種植藥材,這些年,很多藥材的種植都出現產地漂移現象。如地黃的原產地是河南,但現在與其比鄰的山西也成為主要種植區。
李師傅說,每年3月種植山藥前要先犁地,充分松土。懷山藥的生長高峰期為夏季的6、7月份。就像對其他作物一樣,氣候對于懷山藥生長的影響也挺大。“干旱時收成就不好。水大了也不行,非常容易爛。”過去都是霜降前挖出。現在,因為市場需求熱絡,很多農民都提前到八月十五之后便開始挖。但李師傅說,自己一般還是最早也要到十一以后才開始挖。“太早挖,山藥還沒完全長成熟呢,太可惜了!” 由于土質堅硬,挖山藥是個苦活累活。一個工人一天也就挖60、70斤,絕不會超過百斤。土地上凍前必須挖完。將山藥貯存起來,來年4月開始,還要入冷庫儲存,否則會爛掉或長芽。剛挖出的鮮山藥,需放上十天半月,這樣吃起來味道更干松甜香。這種說法很像老茶人建議的那樣,新茶下來先放上一段時間,再喝時味道才好。說到現在各地都在種山藥,李師傅說,大部分地區都是在沙土地中種植,真正的懷山藥,是生長于壚土中,外表彎曲且不光滑,“賣相”不好,但皮很薄。蒸十分鐘左右即可。而那些生長在沙土地的山藥往往外表看上去更光滑順直,水氣多一些。李師傅說,沙土地中的山藥可以長得很長,他自己種過的最長的山藥有1.5米。但壚土地中的山藥最長也就長到60厘米。李師傅解釋說,壚土山藥的質量和藥性口味不以長短大小而分,“即使是很細很小的也好吃。藥性不差。”密實堅硬的鐵棍山藥,實如緩慢生長的紫檀黃花梨,它們都充分吸收天地精華,都是“養人”的珍貴之物。張喆【原標題:話懷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