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5日,出生在1974年的媒體人士王艷華面對記者的采訪直言不諱:按照新“24孝”標準,我竟是個不孝子!
“對比新標準,我居然三分之二都未做到。”王艷華說,不是沒孝心,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工作原因,她一年也就是兩三次回老家看看父母,自己除做到了新“24孝”中的“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這兩條之外,再無其他。
像王艷華這樣猛然醒悟“自己原是個不孝子”的“70后”人士不在少數。“70后”、“80后”這個群體,父母年齡一般都在五六十歲以上,正是需要兒女關照的年齡,但一般這個年齡段的父母生活亦都能夠自理。
“父母身體尚可,能夠自理,因此平時也就沒有刻意為父母做些什么。”“80后”的銀行職員孫淳直言,當下的年輕人為了打拼有幾個能在家守著父母?孫淳表示,對比新“24孝”,他才意識到自己差距很遠。
“為工作不停奔波的同時,哪有時間親自給父母做飯、經常為父母拍照,更不要說教父母學會上網、定期帶父母做體檢……”這是記者在走訪中聽到的最多的表述。
“相比新‘24孝’,中國古代傳統的‘二十四孝’又有哪些內容,事實上當下年輕人知之甚少。”河南省鎮平縣一高中語文教師趙冰賢說,“不過,‘二十四孝’中有不少屬于愚孝。”趙冰賢表示,對于21世紀的年輕人,時下確實需要一個新的孝道標準。
“進孝也要與時俱進。”趙冰賢認為,新“24孝”有著明顯的時代烙印,與普通人的生活貼得更近,更有利于年輕人去行孝,“替父母洗碗、聽其嘮叨、談天溜狗都是孝的體現。”
雖然“親自為父母做飯”只是舉手之勞,雖然“仔細聆聽父母往事”也只是占用年輕人看肥皂劇的時間,但卻有太多的“70后”們做不到。
“身為家庭頂梁柱的我,趁著英年為生計奔波,確實對父母的關照很少。”采訪中,孫淳并不回避自己的“不孝”。
“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如果父母不愿意,沒必要勞民傷財;教父母學會上網,如果父母對電腦不感興趣,子女也沒必要強求。”65歲的高女士對新“24孝”的看法很平淡,她認為,兒女和父母只要保持應有的親情就好,沒有必要為了執行標準而刻意做些什么。
“其實現代老人并不追求錦衣玉食。”70歲的張德功老人談及新“24孝”坦言,“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我只希望平日繁忙的兒子能做到這三點就足夠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