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毛筆手工技藝源于清道光年間,是由安徽籍制筆工楊泰和先生將徽派毛筆制作工藝、選材方法、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等傳于封丘縣李馬臺村秀才李挺寶,并由其后人代代傳承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
李金梅,清咸豐年間秀才,從小在家隨父李挺寶學習制筆技藝。清咸豐六年(1856年),李金梅攜全家人赴封丘縣城開設“李金梅筆莊”,以前店后坊的模式經營。為了吸引顧客后,推出了“開叉包修”服務項目,聲名漸響。加上同胞兄弟、縣衙班頭、三縣(封丘、陽武、延津)捕快李金玉的全力支持,筆莊生意日益紅火,遠銷周邊各府、州。清同治八年(1869年),李金梅之子李玉祥主理筆莊事務,李金梅筆莊又有了大的發展,在周邊縣、府頗有名氣。清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為避兵亂,李玉祥舉家遷歸故里李馬臺,一家人一邊種田,一邊制作毛筆。1955年,封丘縣工商業進行公私合營,該項目第六代傳人李景山響應國家號召,攜家人和制筆技藝及工具加入合作社。1958年6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紅旗》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介紹一個合作社》文章,盛贊封丘應舉社“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封丘縣人民為了表達對毛主席的敬愛之情,專程赴北京將精選的李金梅毛筆轉贈給毛主席。“文革”期間筆社解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隨著人們生活的節奏加快,書寫工具的不斷更新,毛筆這一傳統書寫工具的使用空間受到了巨大擠壓,毛筆多由少數書法繪畫作者使用。
該技藝所使用的工具包括牛骨梳子、去脂水池、洗毛水盆、護理筆刀、齊毛刀具、膠筆齒刀、刻字刀、整毛木板等,筆頭所選用的原料為上等山羊毛、黃鼠狼毛、石獾毛、紫毛、過冬鼠須等動物毛料,毛筆筆桿一般為花梨木桿、烤漆木桿、牛角斗等,經營模式為傳統的“前店后坊”式。從建店開始之初至今,一直堅持每一支毛筆制成后,都會根據用戶的需求,請雕刻名家在筆桿上雕刻美好詩文或繪制精美圖畫,滿足不同層次人士的審美需求。工藝流程包括選毛、脫脂、去絨、理毛、齊筆、清雜、匯筆、梳筆、捏筆、護筆、蹲筆、捆筆、栽筆、膠筆、修筆等八十多道工序。理毛工藝最為復雜和精細,需要將千萬根毛中斷頭、無鋒、曲而不直、扁而不圓的雜毛、絨毛與毛蒂剔去,抽出一根根必要的帶鋒針毫,排齊切根,整毫調配,墊毫成形,捆扎裝斗,并按筆鋒長短加以分類,做到“齊毫”,最后還要按毛的軟硬性能進行“造型”,得到半成品,有“千萬毛中揀一毫”之說。熬制的筆頭聚鋒草膠,采用東海深處龍角草搭配祖傳防蛀藥物,適宜永久保存和運輸。俗話講“女做水盆男修筆”,修筆是個技術活,是制筆工藝中的最關鍵的環節,有“三分做七分修”之說。
該技藝所制作的毛筆,無論長鋒還是短鋒都要深栽,使筆頭與筆桿牢固結合在一起,達到經久耐用的目的。筆頭深栽工藝是一大亮點,使用者無論如何使用都不會掉筆頭,每一支筆都具備筆鋒尖銳、筆穎平齊、豐滿圓潤、挺健有力等“尖、齊、圓、健”四德皆備的標準。
該技藝制作的毛筆做工考究,成品美觀,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南派湖筆之長,對項目進行了改進、創新,使該技藝兼得南北派制筆之精華,F已形成禮品套筆、書畫用筆、學生用筆等10大系列,120多個品種,毛筆行銷全國各地,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純紫尖”毛筆最具代表性,為李金梅毛筆中的精品,由精選的云南純野山兔毛加工而成,是書寫蠅頭小字、繪畫勾線最得力的工具之一。用三種動物毛料按比例成功研制的“三混”兼毫毛筆,能夠僅用一支筆完成一副作品,而用傳統方式完成一副書畫作品,則需要用特性各異的多支毛筆來完成。“三混”兼毫毛筆,用的羊毛要在生石灰水中浸泡七天六夜,脫脂后蒸煮漂白,反傳統方法披毛切短貼壓,柱毫分毛加健,三層鋪墊,采用南山湘妃毛竹做桿,長鋒深載,晶瑩剔透,賦予毛筆新的生命力。
2015年9月10日,該項目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為李修玉。
李修玉,男,1968年11月18日出生于封丘縣陳固鎮李馬臺村,1976年開始跟隨父親李景山學習制筆工藝,將制筆技藝中的裝斗、修筆、膠筆、刻字等重要工藝熟練掌握。2000年,為了將祖傳制筆技藝發揚光大,他將文革時期停用的老字號重新啟用,并將祖傳的“李金梅筆莊”店鋪由老家遷至封丘縣城。2016年10月24日,他又在“李金梅筆莊”店鋪的基礎上,成立“封丘縣李金梅筆業有限公司”,并擔任總經理。他所制作的毛筆,2013年3月8日,榮獲新鄉市首屆旅游商品展“十大旅游商品”獎,2013年11月27日,榮獲新鄉南太行旅游商品展評會旅游工藝品類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