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又叫縫貼、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撥花,源于清末,是新鄉市牧野區張秀琴家傳的,在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為原料,通過剪貼、點染、漿裱、堆積等各種方法,制作出色彩豐富鮮艷、剪貼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刀木特點、畫面具有浮雕感的一種中國民間常見的“女紅(舊指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之一。
《新鄉市文化志》記載:新鄉女紅有“刺繡”、“剪紙”、“拔花”、“縫貼”四種。這四種工藝之間,不僅互有影響,而又是彼此聯系的姊妹藝術。該項目是將生活中裁剪下來的碎布頭等邊角料作為原料,變廢為寶,制作出精美的浮雕畫,并在制作過程中運用了硬包法、軟包法、剪貼法、繡制鑲嵌法、點染法、漿裱法、絲綾雙貼法、懸空粘貼法、鏤空剪貼法、絨粘法、堆積法等。作品題材主要選自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動物、花卉,以及各種吉祥圖案,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如《財神》、《昭君出塞》等。
據該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秀琴介紹,其太外祖母張董氏(1885-1945)生活在清末時期,從小就喜愛刺繡和民間美術,經常為鄰里裁制衣物,尤其善于制作壽衣和嫁衣。她的女兒張俊英(1901-1978),自幼跟其學習女紅,不僅會剪紙樣、衣服樣,而且會刺繡、拔花和縫貼,并在母親張董氏的指導下使用碎布頭縫補衣物。張俊英為了使碎布頭縫補的衣物美觀,特意將碎布頭裁剪出不同花草和動物圖案。張秀琴的母親張淑珍受其母親和姥姥的影響,酷愛民間繪畫和刺繡,在繼承家傳女紅技藝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將碎布組成多樣的圖案粘貼在硬紙板上,把布貼畫從女紅中剝離出來,形成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
張秀琴,女,1951年2月28日出生。她自幼喜愛傳統美術,喜歡跟母親張淑珍學做針線活,學著用母親裁剪衣服剩下的各色布頭粘貼布貼畫。1970年,張秀琴到新鄉市服裝公司工作,從事繡花工種。在市服裝公司從事繡花工作期間,她很好地掌握了繡花的顏色搭配技巧,奠定了做好布貼畫這一主要工藝要求的基礎。
1973年,她正式跟母親張淑珍學習布貼畫制作工藝。在母親的精心指導下,掌握了布貼畫的結構設計、選料、色彩的合理搭配、敷料的配制和多種制作技藝,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部掌握并能獨立完成布貼畫制作的全部工序。她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融合現代文化元素,運用局部渲染、填充、抽絲、鏤空、點染、剪貼等多種技藝手法,對布貼堆繡技藝進行了發展創新,使得傳統的布貼畫藝術更貼近人們的生活,畫面更加精美、精致和細膩。
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張秀琴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創作的每幅作品都不能出任何差錯,無論從制圖定尺寸、材料選擇、顏色的搭配、剪貼、填充、組合,還是裝裱,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特別是有些作品需要局部染色,那更是費工費時,需要反復試染,直至滿意為止。2014年3月,作品《春》榮獲全國“第二屆嘉年華”活動休閑農業創意金獎。2020年4月,作品《井岡山會師》榮獲第五屆河南民間藝術展一等獎。
2015年12月30日,《布貼畫》被新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新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