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以糯米、面粉為主料,調和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人物、動物、植物、瓜果、器皿、道具等栩栩如生形象的一種造型藝術,屬傳統美術的范疇。
“天下面塑出穆李。”據碑文記載,1852年(清咸豐二年)江西弋陽的米塑藝人王清原、郭湘云游藝曹州(今菏澤市),來到穆李村,與該村花供藝人郝勝、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結合起來,采用可塑性較強的白面和糯米面為原料,由捏塑動物、瓜果發展到捏塑人物,并將作品染成黑、白、藍、綠、紅、黃、紫等多種顏色,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曹州面人也從此脫離民俗功用,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同時,曹州面人大批藝人開始走向全國,逐漸形成了山東菏澤的李派、北京的湯派、上海的趙派等三大流派。三派各具特色,山東菏澤李派一直獨占鰲頭。
建國初期,新鄉和菏澤都歸屬平原省,新鄉同曹州(山東菏澤市),都盛產小麥,且地域相鄰,人員來往頻繁,民風相近,曹州面人在新鄉傳承發展成為一種必然。
新鄉面塑工序較為復雜,從面的制作、顏色的調配到人物形象、服裝服飾的搭配,每一步都非常繁瑣。所用的面粉由三成糯米粉(江米面)和七成白面摻和而成。面粉用水和好后,上鍋蒸熟即成為面塑基本材料。再經過揉勻、調色,制成各種彩色的面。為了增加人物的真實性,往往還要借用羊毛、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來制作人物的胡須、頭發、冠頂等。面塑工序復雜,使用的工具較多,主要有撥子、梳子、篦子、竹簽、白蠟和剪刀。撥子有竹質的、角質的、也有樹脂的,也可以自己制作。做面塑的時候手指頭要抹一些白蠟,為了防止手指出汗把面粘起來。面塑手法有揉、掀、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點、切、刻、劃等,基本表現為巧、快、準、潤、炫。巧,即小巧生動。快,是手法嫻熟作品干凈利落。準,面部、形體造型協調精準。潤,面塑膚色、臉色自然溫潤。炫,面塑色彩絢麗、鮮活。
新鄉面塑以傳神為主要創作法則,注重人物面部的刻畫、眼神的表現以及與動作的協調,人物刻畫細膩、傳神。作品形態夸張,頭部往往略大于身體比例,頭部與身體往往采用中國傳統的1:6.5比例模式。這不僅保持了中國傳統的雕塑藝術風格,而且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粗獷豪放、簡練生動,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濃郁鄉村風味。并且,新鄉面塑以現場塑像速度快而在河南獨樹一幟,微雕面塑作品可以做到厘米大小,人物五官及手足能清晰可見。經過長時間的摸索探究,新鄉面塑對傳統的配方進行了改進,加入了一些特殊介質,使塑造出來的作品色彩更加鮮艷、豐富,質感更強,并且能夠使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適合長時間保存。特別是運用了將兩種或多種深淺不同彩面柔和出自然地漸變色的套色技術,使人物面部、膚色更加逼真。
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玉偉,因家境貧寒,十幾歲時便到一家酒店當廚師學徒,學習食品雕刻。2003年受湯派面塑傳承人李學珍大師精美傳神、有思想、有張力的面塑藝術品影響,決心改行學習面塑藝術。他在河南省民俗專家倪寶誠、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代表性傳承人李金誠等大師的指導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面塑風格。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分別兩次榮獲中國工藝美術鄉土獎銀獎。2019年3月18日,面塑作品《核桃過年年俗》榮獲第四屆河南民間藝術展評獎活動作品類一等獎。2020年6月3日,面塑作品《抗疫人物系列》榮獲河南省群文系統“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文藝作品征集活動一等獎。
劉玉偉不僅專注于藝術水平的提升,作品的傳神創作,同時注重項目的產業化推進,所研制的面塑原料新配方,綠色環保,可以替代市場上暢銷的橡皮泥,進行批量生產。針對幼兒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他編輯并出版了幼兒和小學各個年級的面塑教材。他還主張面塑藝術要生活化,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將彩面制作成各種精致的、像糖果大小的烘焙食品,供人們品評、消遣。
2015年9月10日,《面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