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位高蹺流行于衛輝市東北部的柳位、下街、河園等地,至今保存較好、仍在進行傳承活動的是東柳位村高蹺隊。柳位高蹺的產生與唐朝治理黃河的功臣柳毅有密切聯系。據《柳毅史考》等有關資料印證,柳位村是柳毅的出生地,東柳位村至今還存留著柳毅故里碑和柳毅廟。相傳,柳毅為治理黃河殉職,被唐高宗封為河神,家鄉人民為紀念他而成立高蹺隊,并沿襲至今。
過去,東柳位村有著名的華嚴寺、柳毅廟等寺廟,香火非常旺盛。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農歷三月二十二日村民為紀念河神柳毅的功德,要舉辦柳毅大王廟會,廟會上村民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文藝演出。東柳位高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得到完善和發展。
清光緒元年(1875年),東柳位村高蹺藝人焦德組織成立柳位同樂會。焦德多才多藝,組織能力很強。在他的帶領下,柳位高蹺(時稱文武高蹺)表演內容日趨豐富,表演形式也逐步完善。經過一代代高蹺藝人對道具、服飾、唱段等諸多方面進行修整和完善,不斷增加唱曲內容,使文場變得更加豐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柳位高蹺達到極盛,民間有“十二里地跑一邦,去看雨霖背小箱”的俗語。
柳位高蹺的表演隊伍一般需要七、八十人,其中場上演員二十多人、音樂伴奏二十多人,此外還需要護架及其他服務人員若干人。表演時演員分別扮演公子、小姐、老太、書生、瞎子、丫鬟、小丑等戲劇角色,在樂器伴奏下進行各種高蹺動作和戲曲折子戲表演。
高蹺隊在表演前一般要先拜神,之后開始打圓場,進行舞蹈、對白、演唱等各種表演。表演時入場和出場都要用長號(戲曲上用的尖子號)、大銅器開道。長號聲音尖細嘹亮,為演出營造了神秘、熱烈的氣氛。
表演內容分為文場和武場兩種。文場表演以模仿各種人物的動作為主,舞蹈節奏由慢到快,并走出各種陣式和花樣。常走的陣式有:老龍大擺尾、珍珠倒卷簾、行弦、牽象、抬花轎等。唱曲穿插于文場之中,所唱均為民間小調,曲調悠揚,很有地方特色。武場表演常以穿插著驚險動作的舞蹈來敘述故事。常演的故事有《撲蝴蝶》、《呼圣僧進京》、《打漁殺家》、《小雙玉私訪》、《湘子三渡林英》、《劉二姐栓娃娃》、《斷橋》、《伍大郎觀天書》、《瞎子望燈》、《石愣趕腳》、《劉海砍樵》等十幾出戲。武場常常表演一些高難度的驚險動作,如上桌、跳
桌、翻跟頭、仰叉、盤叉、單叉等。
音樂伴奏也分文場和武場。武場樂器主要有鑼、鼓、镲,根據劇情的不同擊打出不同的節奏。武場音樂節奏鮮明,氣氛熱烈。文場樂器主要有梆子、板、笙、板胡、曲胡、墜胡等。演奏的曲子有南陽曲子、鳳陽歌等。
文場表演時,蹺加重擊地的聲音也增強了表演的節奏感。柳位高蹺向前行走不同于一般的高蹺直走,而是是蹺拖著地走,難度很大,同時還要做很多獨特的動作,如扎草、蹲樁、探海、跟頭,仰叉、盤叉、單叉等。且文場的伴奏只用一只鼓,聲音低沉,節奏緩慢,給人一種從遠古走來的錯覺。
柳位高蹺的演出主要在廟會、春節等重要的節日進行,廟前的廣場或農村的大街就是柳位高蹺的表演場地,整場表演從開始到結束一般需要近一個小時。
高蹺腿是高蹺表演的主要道具,高蹺腿乃柳木腿、榆木板、槐木叉,腳踏板離地二尺,下掛銅鈴,蹺高1.1米。為適應武術動作的需要,高蹺腿往往比其它高蹺腿粗壯。傳統的蹺腿上還飾有人物、動物等裝飾圖案,表演時用麻編的繩將高蹺腿綁到演員的腿上。
演員以傳統戲劇生、旦、凈、末、丑等人物角色的油彩臉譜為主,佩帶頭飾,著古代民間百姓服裝。常用的服飾有網子、水紗、頭飾、鬢花、繡球、裙褲、衣包、藍衫、書童巾、長袍、胡須、員外巾、長衫、坎肩等。演出時使用蝴蝶桿、霸王鞭、茶盤、寶劍、蝴蝶桿、扇子、魚竿、竹簍、打狗鞭、篙、布娃娃、煙袋、拂塵、凳子、棒槌、籃子、便壺、毛驢架、鞭子等道具。此外,演出時還要配上橫幅、彩旗、火銃等營造氣氛。
隨著老藝人的大量去世以及愿意傳承高蹺藝術的年輕人減少,柳位高蹺的表演內容、演出唱段、表演技巧在不斷失傳,急需進行搶救性保護。
2011年12月19日,《柳位高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