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文化遺產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瀏覽新鄉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張氏經絡收放療法

2022/8/13 15:39:52 點擊數: 【字體:

 
張氏經絡收放療法源于偃師市柏谷塢村,弘揚于新鄉,由清末該村郎中張二春借鑒中醫六大醫術之一的“按蹺”手法,結合自身醫療實踐形成的一種診治疾病方法。其子張德文,在繼承父輩醫術的基礎上,又師從張紹湧(1888~1973年),學習易學醫理,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將經絡腧穴理論與中醫陰陽五行學說進行融合,使經絡收放療法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診療體系。

張德文(1905~1984年),男,河南省偃師市柏谷塢村人,字宗師,勤奮好學,自幼聰穎,過目成誦。十六歲時因家貧休學從醫。他對《易經》研究頗深,著有《中天卜易八卦注》、《陰陽貫解易化經》、《博易陰陽貫體注》、《中原理卜道數經》等著作。他在醫學方面的成就更高,在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運氣學說、天人相應理論、天文地理知識基礎上,編著了9卷《民間經絡收放療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十二經絡立世全”的經絡理論,并將這一理論用于醫療實踐。他強調,要想將病人的病看好,必須把天文研究透,天上有啥,人體上就有啥。多年來,他用此法治愈了數不清的疑難患者,解除了多少人的疾病和痛苦群眾。他一生懸壺濟世,普濟蒼生。每天就醫者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病人哭著來,笑著走,抬著來,步行走,不用藥,不動手術,不收治療費,手到病除,患者便尊稱他為救苦救難的“活神仙”。張德文先生為中國的抗日大業和解放事業貢獻過自己的力量,曾為抗日英雄李宗仁將軍治過病,掩護過賀龍元帥于家中四十余日,為皮徐抗日支隊籌過款捐過糧。他還毫不保守,除了將該療法傳給其子女外,還無私地把絕技傳授給門徒。

1985年,河南省偃師市柏谷塢村村民在張德文先生去世一年后,自發為其樹立《張公德文終生行醫功德紀念碑》。碑文記載:“……(張公德文)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博覽經典,造詣非凡。精醫道、通機理,視陰陽為源泉,審五行之吉兇,上觀天象日月星,下察地理水火風,究極人體精氣神,與經絡為一體,組成一個完整的經絡循環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分穴定位,用收血、放血之玄妙手法,調精、理氣、輔神,開創以“精氣神”為主體的經絡收放療法,為祖國醫學增加途徑,開拓領域,作出貢獻。……”張德文之子張中有、張黑有等繼承慈父衣缽,帶領家人及弟子走出家鄉,廣收門徒,先后在新鄉、福建、北京等地醫院推廣該療法。張中有之子張喜欽,之女張聰敏、張妙開等,幼承庭訓,得父真傳,成立新鄉經絡收放醫院、新鄉市張氏經絡收放療法非遺傳習所,為該療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氏經絡收放療法是以《周易》、《內徑》、《難經》哲學和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以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手指對病人患處的觸摸獲知病人的反應,結合“外觀氣色、內察病源、四診合參、微觀辨證、整體把關”明確判斷病情。其將人體氣血分為骨部、筋部、皮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制化關系分穴定位組方。以手指點穴順時針旋轉、上頂、輕壓為收法。以手指點穴逆時針旋轉、下頂、重壓為放法。通過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長、移血與正骨之法,起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扶正祛邪、調節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要求醫生在操作過程中“意念集中、力發全身、至于指端、透表達里”,并強調施術過程中手指要根據“五穴”、“四定”、“三到”、“雙調”和“一運”的原則施術,對頭痛、頭暈、項痹、傷筋病、腰痛、胃痛、痿癥等療效顯著。

2011年12月19日,該項目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5年5月,編輯的《經絡收放療法理論與臨床》一書由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于2017年9月榮獲河南省非遺優秀成果一等獎。2018年11月,“張氏經絡收放療法傳習所”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傳習所。

 
 
 
責任編輯:admin文章來源:新鄉市文化廣電和外事旅游局
0
下一條:金屬浮雕鏨刻技藝上一條:史氏痔瘺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