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替閻立品惋惜,倘不是孤傲不屈的性格,她的一生不至于如此曲折多難,不至于這樣清寒。那樣的話,她就不叫“閻立品”了,就不是那個“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當自青云齊”的豫劇“閨秀之花”了。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嫁給了豫劇,她留給我們的是志潔品高的氣節和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從1939年秋到1943年春,閻立品在許昌、漯河兩地穿梭演出,從一個嬌巧玲瓏的“小閨女”,逐漸成長為一個戲路寬、會戲多、影響大、扮相俊美、嗓音明亮圓潤的優秀演員。然而,在那個年代,有很多年輕女演員都成為權貴的玩物和交際場所的犧牲品。閻立品視權貴為無物,看金錢如糞土,對盛行的“捧角”之風深惡痛絕,莊嚴地說:“我寧為貞潔苦,不為污濁名。千兩金,萬兩銀,我也不能出賣人格。”不但削發明志,而且還宣布“戒葷”,不管是什么司令還是什么專員的宴請,一概拒絕,決不向權勢和邪惡勢力低頭,表現出一個正直藝人的錚錚鐵骨。她給自己約法三章,“粉戲”不演,臟詞不唱,傷風敗俗的動作不做。凡是她要演出的劇目,她都要盡可能地(有時也請一些有文化、有知識的人)進行修改整理后再上臺演出。為此,她在各地演出時結識了一些當地的名人雅士,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但使得她自己的文學修養日漸豐厚,而且這些人也對她演出的劇目提出不少誠懇的看法,使閻立品在修改劇本時受益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