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鄉市人民政府把《姜太公的傳說》公布為第一批新鄉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09年9月記者隨同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組的記者到衛輝市太公鎮的“姜太公故里”、“姜太公釣魚處”、“姜太公墓”等處實地考察。其實,記者最早知道的姜太公其人,是通過連環畫、小說、史料等了解的,并不想,如此的歷史人物竟然距離自己如此之近……
在豫北或者更廣的范圍,無論你走到哪一個村莊,在一座座屋頂的屋脊上,你總能見到會有一個小龕,龕內的磚上寫著“姜太公在此”,人們之所以要把姜太公供到屋脊上去,因為那里最高。
相傳,在民間的意思是姜太公是最大的“神”,而姜子牙因為把所有的神都加封過了,卻沒有自己的位置了,他就住在民間房屋的屋脊上。姜子牙的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深受中國人民的愛戴和贊揚。至今,在民間結婚、蓋房子時還一定要寫“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有人說,就連玉皇大帝受到的景仰都不及姜子牙,可見我國人民非常注重道德修養,而不是你有多高的權位,多富的金錢!
據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寫碑文《呂望碑》。此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碑文曰:“……遺碑可怙,言歸故鄉……”(此碑拓片現存衛輝市博物館,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
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后裔探討》刊登載陜西出版的《姜子牙釣魚臺》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里處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里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碑、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里。”據《河南通志》、《衛輝府志》、《衛輝市志》記載:姜太公,姓姜,名商,字子牙,號飛熊,生于公元前1160年農歷八月初三,幼年聰穎多謀,出點子教訓為富不仁的財主。在商紂王朝中短期做官期間,出謀、設計、營救周文王。文王被赦免后,姜太公投奔西歧,被文王拜為相父。武王繼位后,被尊為師尚父。公元1046年,他運用天文、地理、陰陽八卦中的辯證法,成功指揮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范例,一舉推翻了555年歷史的商朝,開創了周王朝800年的輝煌歷史。爾后,被封為齊國國君。享年139歲,葬于衛輝市太公鎮呂村。元代翰林學士王惲曾賦詩《太公泉》:縈紆一水石番 溪 澗,野叟何知說太公。壇下古碑堪晤語,大書深刻太康中。姜太公一生建樹,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等方面,均顯示出高超的謀略。唐朝時“文武并重”,先封孔子為“文宣王”,繼封太公為“武成王”。專家們將姜太公定位為“圣人”品牌,稱之為“謀圣”,被尊為“韜略鼻祖,百代宗師”。姜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是民俗的正義化身。被歷代百姓稱為“神祖”,世間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姜太公在此,百事大吉”之史傳。姜太公一生坎坷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縱觀其一生,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尤以軍事最為顯著,所以太史公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謀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源自于姜太公,姜太公被稱為兵家宗師、兵圣、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姜太公軍事理論,就不會有如此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姜太公的著述很多,有《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等。其軍事韜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在于他的全面性、創造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加以論述,因而為歷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崇。
姜太公認為,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為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我們不難看出,姜太公“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姜太公說:“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為本,修德禁暴。基于這種認識,《六韜》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為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韜》重視文韜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為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姜太公深知“民為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如果國君、大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為本,以民事為務,而敲剝、殘害民眾,就會使民眾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君能與民共安生,天下安靜,民則安定。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化民眾。民眾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眾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根本道理所在。《上賢》、《舉賢》兩篇文章中,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圣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偽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為,禁止奢侈的風俗。《六韜·文韜·上賢》云:“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姜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姜太公在此基礎上,還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并重,使人民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政充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中,姜太公的思想集中代表了炎黃這一思想體系的傳統文明。在遠古時代,炎帝、黃帝為首的兩個部落,已開始結合。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融合成為一個民族。在周初,代表這兩個部族的兩個偉大歷史人物,一個是封于齊國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個是封于魯國的黃帝后裔周公旦。我們說,假如沒有周公的文韜和姜太公的武略,作為“小邦周”是很難戰勝“大國殷”的,即使是戰勝了,也難以鞏固,難以創造出那樣燦爛輝煌的周代文明。目前的姜太公故里,已經是海內外各界人士尋根祭祖的圣地。回首姜太公垂釣的石像,應該說,他是否依舊在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