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月下會鶯鶯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恒。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于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里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后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后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恒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并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后,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后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墻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墻而入,鶯鶯見他翻墻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于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并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后,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恒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并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恒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西廂記》故事流傳和演變
《西廂記》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寫的傳奇文 短篇小說 《鶯鶯傳》。亦名《會真記》。它的大致內容是寫年輕的張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婦攜女兒鶯鶯回長安,途經蒲州,亦寓于該寺,遇兵亂,崔氏富有,惶恐無托,幸張生與蒲將杜確有交誼,得其保護,崔氏遂免于難。為酬謝張生,設宴時讓女兒鶯鶯出見,張生為之動情。得丫環紅娘之助,兩人幽會。后張生去長安,數月返蒲,又居數月,再去長安應試,不中,遂棄鶯鶯,后男婚女嫁。某次,張生再經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禮節相見,被鶯鶯拒絕,并賦詩二章寄意。
張生為什么拋棄鶯鶯呢 據他自己說:鶯鶯是罕見的美女——“尤物”。這種“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所以“忍情”棄舍。可見張生是個始亂終棄的無義之徒。作者卻在為他的丑惡行為尋理由辯解。還說,許多人都贊張生是個“善補過者”。這是顛倒是非。
這部傳奇文,雖說結尾很壞,但對崔張的愛情和鶯鶯性格的某些描寫,卻是楚楚有致、細膩動人,引起當時許多人的注意,并給后世作者以深遠影響。正如魯迅所說:“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 《中國小說史略》 對《鶯鶯傳》的肯定和批評都十分確當。
傳奇文《西廂》故事,流傳甚廣。如魯迅所說:“其事之震撼文林,為力甚大。” 《唐宋傳奇集》 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個性格獨特的婦女形象鶯鶯。她給人的印象歷久不磨,她的悲劇遭遇喚起人們莫大同情。這個形象的塑造,既為后世作者勾畫出一個基本的性格輪廓,又為形象的再創造留下了廣闊的余地。請看作者的描繪:
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于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怨幽邃,恒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
這是貴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內涵極深,熱愛張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內心有深沉痛楚,卻十分隱秘。人的正常的喜怒哀樂,在鶯鶯的形象中都以表里之間的矛盾、端莊的矜持的姿態展現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貴族的驕矜性格,構成鶯鶯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無杜麗娘的浪漫氣質,也沒有林黛玉的單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作者的重大創造,她的形象真實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卻給人們留下心靈上的遺恨,張生的“補過”,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們兩人都自認為他們的愛情是錯誤的,張生是“補過”,鶯鶯也有“自獻之羞”,這里美變成了丑,對此,凡正直的人們都不能接受。他們要為這場愛情公案辨明是非。我想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們不惜花費大量心血改寫《西廂》故事的一個重要原因。《鶯鶯傳》是一個沾有泥淖的珍珠。因為它是珍珠,所以人們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凈;若是土塊,早就沒人理了。
《西廂》故事在南北兩宋已廣為流傳。文人如秦觀、毛滂都寫有《調笑轉踏》歌舞詞。民間藝人有講說《西廂》,“至于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 《商調蝶戀花·鼓子詞》 。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記載當時已有《鶯鶯傳》的話本 佚 。宋雜劇有《鶯鶯六幺 佚,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 。南戲有《西廂記》一目 佚 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趙德麟 令畤 用說唱形式寫有《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他主要用《鶯鶯傳》的文字作為說白,中間插進他寫的十二首《蝶戀花》唱詞,曲白相間,說唱《西廂》故事。最值得稱道的是,他隱含地批判了張生的薄情,對鶯鶯的被遺棄寄予同情,這在毛滂的《調笑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飛絮。”鼓子詞開頭說得更顯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淺,等閑不念離人怨。”張生把鶯鶯的離怨等閑視之,含有指責張生之意。結尾處又說:“棄擲前歡俱未忍,豈料盟言陡頓無憑準,地久天長終有盡,綿綿不似無窮恨。”明確指出張生是“棄擲”鶯鶯,使她遺恨無窮。原來被元稹視為錯誤的愛情,在鼓子詞中開始被糾正并獲得美的價值。什么“尤物”啊,“補過”呀之類的調調沒有了。張生的丑惡行為開始受道德的檢驗。遺憾的是,作者還沒有洞悉這一悲劇發生的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他仍然襲用了張生背盟的結尾。這樣就不能充分贊頌他們的具有反封建性的愛情行為。至少,鶯鶯是認錯了人。錯誤的愛情被“矯正”為令人遺憾的愛情,這是美中不足的。
金代,一位有真知灼見和高度才華的作者出現了,他就是寫《西廂記》諸宮調的董解元。“諸宮調”是北宋形成的一種大型說唱藝術形式。一個宮調統轄若干曲牌,構成一“套”,把許多“套”聯接起來,插入說白,講唱長篇故事。這種民間藝術從宋代流行至金元。董解元就用這種形式第一次以《西廂》故事為題材,寫出宏篇巨制的藝術精品。董解元其名不詳,“解元”在當時是對文人的尊稱。這位無名作者多才多藝,最可貴的是他沖破封建階級對待愛情的傳統觀念,大膽地贊美了男女自愿結合的愛情。他的眼光很尖銳,他看出要全面歌頌鶯鶯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張生的性格不可,如此方能把他所謳歌的愛情升華到真善美的境地。這是要有足夠膽識的,因為它越美越和封建道德尖銳對立。這是對《鶯鶯傳》主要思想的批判。還因為這種批判是通過藝術實踐產生的真正形象進行的,所以有巨大的說服力。張生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風流倜儻、樸質鐘情、樂觀又帶幾分幽默氣質的正面青年。他的光彩襯照出《鶯鶯傳》中張生的卑鄙靈魂。原來的輕薄文人變成了“情種”,一個新的張生形象由此誕生。
改變張生性格是關涉到變更原作主題思想的帶有實質性的變動,它引起情節的連鎖變化:既然張生是忠于愛情的,那么拆散他們婚姻的又是誰呢 這,再次閃耀出作者的犀利目光。他看出制造悲劇的一個隱秘因素,即《鶯鶯傳》中不曾揭破的一個幕后人物,那就是老夫人,是她,拆散了崔張的美滿姻緣。她是罪魁禍首。作者決然地把她推到前臺,指給觀眾們說:看哪 她是個背信棄義、破壞良緣的“封建頑固派” 應該鳴鼓攻之。這么一改,就使全部《西廂》故事具有了鮮明的反封建性,它的思想和社會意義大為提高。
由此又引起了一個重要的連鎖變化:它使原作《鶯鶯傳》的矛盾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原作崔張的矛盾一變而為崔張為爭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間的矛盾。原來崔張的矛盾帶有更多的倫理道德性質——張生品德太壞。現在的矛盾則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它實際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問題上的反封建斗爭,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心理愿望。它所觸及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鶯鶯傳》。賦予作品以高度的藝術生命力。
諸宮調中鶯鶯的性格特色,仍是含蓄深沉卻富有叛逆性了,對愛情的追求更為真摯熾烈了。作者還出色地塑造出一個聰明天真、潑辣大膽的紅娘形象,作者用靈巧俏皮的筆墨寫她穿針引線,成人之美,令人可喜。同時還創造了見義勇為的法聰和尚。這一系列正面形象的成功創造,使故事中的反封建勢力大為增強。
作者的膽識還表現在情節的安排上。他把崔張作為正義的一方,用同情的筆觸寫他們和龐大的封建勢力展開尖銳的沖突,為了這個,作者設計安排了一連串的新的情節,如賴婚、鬧簡、賴簡、拷紅、長亭等,這些情節都寫得那么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個“冷淡清虛”的愛情故事寫得熱鬧誘人。后來雜劇《西廂記》的情節規模、結構布局,就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奠定的。這是董解元的莫大功績。沒有董《西廂》就沒有后來的王《西廂》。
這位作者的藝術造詣相當精深,在他重新改寫《西廂》故事的時候,沒有為了加強反封建的主題而把人物關系簡單化,他沒有離開具體的生活現實,憑主觀臆想去擺布人物。他的目的不在寫情節而在塑造真實可信的活人。所以他的情節安排是以真實的性格沖突為基礎的,我們不單看到好人一邊、壞人一邊,我們看到的幾乎是可以用手觸摸的立體形象。這就使董《西廂》足以流傳千載了。
諸宮調的語言技巧是精湛的。性格化的語言把所有人物都寫得惟妙惟肖,顧盼多姿。本來這類才子佳人的題材,很容易寫成陳詞濫套,它沒有那些動人心弦的激烈場面,沒有爭奇斗勝的巧妙情節,它主要是寫人物的細膩感情,作者如果沒有精湛的語言技巧,那就會使聽眾昏昏欲睡。可是,你認真讀來,就像美酒醇醪那樣深厚有味,如寫張生思念鶯鶯:“待不尋思,怎奈心腸軟,告天,天不應,奈何天。”只一個“天”字就有三層轉折,形象地寫出相思的九曲回腸。再如:“沒一個日頭兒心放閑,沒一個時辰兒不掛念,沒一個夜兒不夢見。”先說一整天,再說天中之時,繼說時中之夜。在自然的語言中寄寓著作者的辛苦匠心。還有些語言新奇巧麗,詩意盎然。如“碧天涯幾縷兒殘霞,漸聽得珰珰地昏鐘兒打,鐘聲漸罷,又戍樓寒角奏‘梅花’”。景色如畫。又如:“過雨櫻桃血滿枝,弄色的奇花紅間紫,垂柳已成絲。對許多好景,觸目是斷腸詩。”艷麗脫俗。董《西廂》又是一首充滿警句美詞的長篇抒情詩,寫景繪情,兩窮其妙。
從《鶯鶯傳》到董《西廂》,構成雜劇《西廂記》的深厚藝術傳統。《西廂記》的杰出成就,不是王實甫一人憑空創造出來的,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是植根于深厚的藝術傳統之中,經過長期的滋育蛻變出來的。尤其是董《西廂》,它直接給雜劇《西廂記》以深刻的影響。這又一次證明,任何偉大藝術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如果脫離了自己的傳統,就會像瓶花一樣,取艷一時,很快就會抱香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