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的獅子,呂家的黃杠,王家的人人都會唱,但是大鼓在前頭!”這是流行在朗公廟一帶的一段順口溜。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原大地、黃河兩岸,活躍著一支由地地道道的農民組建的民間藝術鼓隊——華夏大鼓。他蒼勁雄壯,氣勢恢宏,場面熱烈,姿態優美,熟練和諧,有獅吼龍吟之勢,萬馬奔騰之威。
在新鄉縣朗公廟鎮南街村,記者了解到,華夏大鼓起源于清代道光四年(1825年),距今已有184年歷史,由會首張西昆,張三元,創鼓譜《呼雷炮》,流傳至今。清代光緒26年王太史奉旨御來訪南街村的張大戶,村民列隊歡迎。鐃釵齊鳴,鼓響沖天,熱鬧非凡,王太史伸拇指大加贊揚。
華夏大鼓的傳承人張武強,從10歲時就開始跟長輩人學習敲鼓,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敲鼓技藝的提高,特組建了“華夏大鼓藝術團”,張武強出任團長。藝術團擁有隊員80人,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12歲。擁有直徑2米的鼓4盤,這也是最大鼓,另有直徑1米的大鼓12盤,可謂裝備精良。
為了學習打鼓,村民張廣啟一家3代人都會打鼓,分別是3個兒媳婦和1個兒子;呂金明一家弟兄3人均會打鼓。有的是兩口子坐在被窩里還手拿鍋蓋代替銅镲,練習鼓譜……
張武強說:“華夏大鼓的特點是具有獨特性、民族性、傳統性、娛樂性。獨一無二的鼓譜,有單鼓曲、雙鼓曲之分;有快與慢之別;有獅吼龍吟之勢,有萬馬奔騰之威;在戰鼓中能起到鼓舞士氣,壯氣助威之作用,氣勢恢弘,威武雄壯,節奏合理;在慶典、節日、祭祀、廟會等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項目;它鼓聲隆隆,鑼聲鏘鏘,古樸典雅,節奏細膩,象征和諧、安定、豐收、吉祥。”
華夏大鼓內容豐富、層出不窮,有 “二龍戲珠”、“三陽開泰”、 “四季平安”、“五谷豐登”、“八面來風”、 “九九歸一”、“十面埋伏” “百花齊放”、“平安吉祥”等近百余個節目,有一瀉千里波瀾壯闊的黃河背景,有氣勢恢宏、龍吟獅吼之勢,充分展示了鼓舞藝術和民俗文化的魅力,深受人們喜愛。
華夏大鼓藝術團成立以來,先后獲得了許多榮譽。僅2009年就獲得新鄉市第四屆和第五屆“牧野鼓魂爭霸賽”的二等獎;新鄉市“歡樂中原”群眾文化活動先進單位;同時還應邀參加國際旅游小姐新鄉巡游、萬仙山巡游歡迎儀式,以及成功舉辦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大型文藝匯演。2010年10月,華夏大鼓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鼓舞之鄉”;榮獲新鄉市第四屆和第五屆“牧野鼓魂爭霸賽”二等獎。
2011年2月26日上午,當天雖然是春寒料峭,但現場的演出擋不住群眾的觀看熱情。整個朗公廟村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氣氛,在“新鄉縣首屆朗公倉頡文化節”上,華夏大鼓首當其沖,與20多個民間文藝節目交相輝映,激情四溢的大鼓敲出了大家新生活的喜悅,敲出了對新一年的期待。廣大群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全新的認識。
此前,河南電視臺、《新鄉日報》、《平原晚報》等媒體多次報道華夏大鼓。
清·雍正元年“重修朗公三仙碑記”記載:“鄘城南二十里有村曰朗公廟……”是的,今日里的古鄘之南,車水馬龍,欣欣向榮,華夏大鼓在為經濟的騰飛擂鼓吶喊……
我們又理由相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潮里,華夏大鼓不僅敲出了吉祥,舞出了和諧,還敲出了中國農民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