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gōng——共氏避難改成的姓
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在講龔姓起源時說:“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因此,談龔姓必須先弄清共氏是怎樣產(chǎn)生的。據(jù)《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書記載,共氏有六個來源:
一、是黃帝臣共鼓的后代。相傳黃帝有個大臣叫共鼓,曾與貨狐共同制造船,其子孫以共為氏。
二、出自共工之后。共工,相傳是堯的大臣,試授工師之職,后與驩兜、三苗、鯀并稱為“四兇”,被堯流放于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其后代有一支以“共”為姓氏。
三、出自古共國之后,共,商代諸侯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北,因侵犯周而受到文王姬昌的討伐。《詩·大雅·皇矣》中“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即指此。共國滅亡后,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共氏。
四、出自共伯和之后。西周有王室貴族名和,被封在共(在今河南輝縣),為伯爵,稱為共伯和。他品行高尚,愛惜民眾,在諸侯中很在威信。公元前841年,奴隸和自由民大暴動,把貪婪暴虐的周厲王趕出國都鎬京,諸侯推舉共伯和代行王政,史稱“共和行政”,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正確紀(jì)年的開始。過了14年,厲王太子姬靜長大成人,共伯和帶領(lǐng)諸侯立靜即位,就是周宣王,而自己仍回到共國。后來,共國的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共氏。
五、出自春秋時共叔段之后。鄭武公的小兒子叔段政變失敗,逃到共(今河南輝縣),稱為共叔段。他的后代,有的就用“共”作為自己的姓氏。
六、出自春秋時晉獻公太子申生之后。晉獻公(都于降,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寵姬驪姬,為了使自己親生的兒子奚齊當(dāng)太子,采取栽贓陷害的辦法,使人在太子申生進獻祭祀用的肉中放毒,誣陷申生要害死獻公。申生老實厚道,謙恭孝順,明知是驪姬陷害,既不辯白,又不逃跑,最后以自殺表示了對父王的忠心。申生的弟弟夷吾即位,就是晉惠公,給申生加謚號為“恭君”。因古代恭、共二字同音通用,申生的后代以他的謚號為姓氏,也稱共氏。
后來,共氏為了避難,改姓隱居,在共字上加“龍”,成為龔姓。至于具體是何時所改,是全改還是部分改,古籍雖無明確記載,卻也提供了一些線索。《古今姓氏書辨證》“共”姓條云:“春秋時晉有共賜,魯有共劉,鄭有共仲,皆為大夫。漢初封義帝柱國共敖為臨江王,敖生尉。”共敖是秦時人,為義帝柱國,曾將兵擊南郡,以功立為臨江王,都江陵(今屬湖北),時間在西漢初建時;共敖的兒子共尉以后,未見再有共氏的記載。這說明共氏在春秋、戰(zhàn)國、秦時一直存在,改為龔氏,很可能是在西漢初期的共尉之后。唐人林寶《元和姓纂》云:“洪,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洪氏。”這又說明共氏改姓并非只改為龔,而是還有改為洪姓的,即共氏為了避難或避仇,一部分人加“龍”成龔氏,一部分人加水成為洪氏,所以,龔、洪二姓同出一源。
龔氏源頭較多,支脈亦繁,早期主要在今河南、河北、遼寧、山東、江蘇、甘肅、山西等地區(qū)發(fā)展繁衍,其中以山東、江蘇、河南龔氏在漢代比較有名。例如,西漢時有山陽南平陽(今山東鄒縣)人龔遂,在任渤海太守時,因附近各郡遭饑荒而激起農(nóng)民紛起反抗,他開倉借糧,獎勵農(nóng)桑,使獄訟減少,農(nóng)民歸田,因而被后世稱作封建“循史”的代表。西漢末年,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龔勝,曾三舉孝廉,與武原(今江蘇邳縣)人龔舍,均以名節(jié)著稱,世謂之“楚兩龔”。西漢時還有畫家龔寬,為洛陽(今屬河南)人,音樂家龔德,為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南)人。東漢至南北朝時期,上述各支龔氏繼續(xù)發(fā)展壯大,并有播遷于今江西、四川、湖南等省者,如三國時吳有龔石,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蜀漢有龔祿,為安漢(今四川南充)人;晉代有龔壯,為巴西(今四川綿陽)人,龔玄之為漢壽(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東北)人。龔玄之及其侄龔黎民、從孫龔祈等人,自晉至南朝宋,世居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人丁興旺,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家族,所以,《姓氏考略》說龔氏“望出武陵”。
唐代至宋代,龔氏主要是在江南發(fā)展,且在許多地方成為有名望的家族。例如,邵武(今屬福建)人龔慎儀,初仕南唐,后隨南唐后主李煜歸北宋,其子龔識徙居吳(今江蘇蘇州),龔識之子龔宗元又徙居昆山(今屬江蘇),此后發(fā)展成為昆山大族。龔宗元之子龔程,龔程之子龔況,龔況之侄龔明之,均是宋代比較有名的人物。此外,北宋仁宗時有龔懋,為福建順昌人;南宋高宗時有龔郯,為福建寧德人;南宋孝宗時名臣、參知政事(副宰相)龔茂良,為興化軍(治今福建莆田)人,這說明福建龔氏在宋代相當(dāng)興旺。此后,福建、廣東的龔氏大多以龔茂良為始祖。龔茂良的4世孫龔莊有4子,長子龔英居荊山,其后代有的又遷至安海;次子龔沼居晉江沙提,其后代有的又遷至安溪;三子龔?fù)骄痈V莩莾?nèi)梅枝里;四子留居莆田。宋徽宗時有工部侍郎龔原,遂昌(今屬浙江)人,因事被奪職,居于和州(今安徽和縣),其后繁衍昌盛,發(fā)展成為大族。明代的龔弘、龔有成均為蘇州嘉定(今屬上海)人,龔愷為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龔萬祿為貴州(今廣西貴縣)人,龔鎮(zhèn)和為樂昌(今屬廣東)人,說明今上海、廣西等地當(dāng)時均有龔氏的聚居點。明代以后,龔氏的聚居點更多,分布地更為廣泛。
據(jù)《六桂叢刊》載:“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五子處兼,分姓龔。”兄弟6人同列進士,皆貴顯,有“六桂聯(lián)芳”之譽,所以,龔氏以“六桂”為堂號。
大陸龔氏移居臺灣,始于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有名字可考者是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泉州人龔便入臺開墾。此后,閩、粵龔氏又有一些人渡海入臺。目前,龔姓在臺灣姓氏中名列第86位。
為了進一步求發(fā)展,近代以來,有不少龔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開拓新的事業(yè),現(xiàn)主要分布于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一些國家。
歷史上的龔姓名人,影響較大的是清代思想家、文學(xué)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他博覽群書,是今文經(jīng)學(xué)派的重要人物,在哲學(xué)上,持“性無善無不善”之說,強調(diào)萬事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在文學(xué)上,其散文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詩尤瑰麗奇肆,所作詩文,極力提倡“更法”、“改圖”,揭露清王朝統(tǒng)治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此外,宋末元初有畫家龔開;明代有史學(xué)家龔之伊,宜興著名陶工龔春,水利家龔弘、龔天申;清代有畫家龔賢,歷科博士龔士燕,清末有捻軍將領(lǐng)龔得樹、湖南哥老會首領(lǐng)龔春臺。近現(xiàn)代,龔姓更是人才濟濟,主要者有:文史學(xué)家龔道耕,編輯學(xué)家龔德柏,著名光學(xué)家龔祖同,全國人大常委龔飲冰,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龔逢春,女外交家龔澎,竹錦編織家龔玉璋。香港同胞龔如心,擁有財富33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上排名第25位。菲律賓華僑龔詩貯,擁有財富2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龔姓在當(dāng)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排名第99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分布較廣,以四川、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較多,這7省龔姓約占全國漢族龔姓人口的67%。龔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shù)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東漢時,巴郡板楯蠻(土家族的先民)7姓有龔氏;世居沈陽的清滿洲人有龔姓;貴州黎平三龍鄉(xiāng)兜房族(侗族的一支)原姓吳,后破姓分為何、龔、湯、張4姓;土族龔塔氏,漢姓為龔;滿、京、瑤、彝、白、傣、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龔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