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萬正和是在2000年。那是我作為嘉賓出席“河南省優秀農民企業家表彰大會”,并作“中小企業成長管理”的主題演講。而萬正和作為受表彰的企業界代表演講。他在演講中不斷以風趣的語言、以他的實踐經驗支持我的觀點。我們由此相識。
這期間,萬正和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他的名字和事跡也常常見諸媒體、報端:“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中國青企協副會長”、“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正和工藝品集團董事長”,“美國亞洲工藝有限公司總經理”。我很多次在我們的MBA課堂上向我的學員們介紹萬正和的創業故事。一晃,六年過去了。
此次的我作為“豫商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從調研啟動伊始就不斷聯系萬正和,希望采訪他的創業傳奇。在我們兩下固始調研期間(萬正和是固始人),或由于他身在國外忙于業務,或出差外地,均未能謀面。直到2007年5月?日,我們三下固始,萬正和在參加了“中國青年英模大會”,并在鄭州受到省委徐光春書記的接見后,才匆忙趕回固始接受我們的訪談。多年未見,萬正和談笑風生、風采依然,而他筆挺的西裝和胸前佩戴的英模勛章,又使我眼前一亮:這就是那個靠柳編手藝創業起家、被中央媒體譽為“柳編大王”的萬正和!
我們之所以一定要采訪萬正和,不僅僅是我了解萬正和的創業故事,更是因為,我們每次到固始,都有很多人推薦萬正和:他從一名普通農民成長為一位在國際柳編工藝界有重要影響企業家,他把公司開到了深圳、開到了美國;他對固始柳編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將“固始柳編”發揚光大,并走向世界;他帶領了一方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樸實與率直,“很有故事”。
寫豫商應該寫萬正和;寫固始商人必寫萬正和,必寫他的柳編事業和他的創業傳奇!
一、窮困放牛娃 別樣學習路
萬正和的家鄉在信陽固始縣三河尖鄉,位于固始縣東北部,淮河、史河、泉河在此交匯,三河尖鄉因此得名。而這里也是萬正和的故事發生的起點。三河尖鄉是信陽市海拔最低點,這里低洼易澇,十年九災,是全省聞名的重災區。但頻繁的洪災,卻造就了三河尖的特產——柳條。2006年7月,中央電視臺《重訪大別山 建設新農村》攝制組來到三河尖鄉,冠以萬正和“柳編大王”的美名。當時,萬正和曾現場表演“徒手柳編”:他在河邊折掉數根新鮮的柳條,不借助任何工具(甚至劈開柳條都是用手指),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內,即編成了一個泛著草青色的花籃。萬正和看著這只親手編成的花籃,說到:“我只是在重復自己九歲時曾做過的事。”
1963年5月,“柳編大王”萬正和,出生于三河尖鄉黃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萬正和的童年時代充滿了辛酸。還是嬰孩時代的萬正和經常被大人放在一個柳編的床上,看著大人們干活掙工分。一年,村子里發大水,大人們在村后的河壩上打樁,突然,壩被打開了一個口子,大水向幼小的萬正和沖了過來!幸運的是,萬正和被一位路過的鄰家老大爺及時抱起,還以天真的笑臉對著急忙趕來、驚魂未定的父母……
從萬正和開始記事時起,就跟著在大隊里做“路長”的父親沿著村后的小路巡視。一次,他們路過村里的紅薯地,萬正和要去拔紅薯吃,父親不許,還教育萬正和:“不能給別人留下話柄。”當看見瘦小的兒子撿到一只紅薯把兒的高興樣子,萬正和父親心里的辛酸和苦楚可想而知。雖然父親的“成份”不好,雖然從小就飽受同齡小朋友的冷嘲熱諷,但在萬正和的心里,父親是位有著一手好手藝的“能人”:打魚、編筐、種田,樣樣能行,還是個能識字的文化人。父親一直是自己崇拜的偶像。
或許是從小受父親的影響,萬正和身上有著中國農民質樸的氣質。萬正和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在那個年代,生活困難程度我們可想而知。但就是在那樣的困難年代,年幼的萬正和就懂得照顧他人。萬家的一戶鄰居生活相當困難,萬正和每次吃饅頭或者米飯都會事先留些送給鄰居家。就是這樣,萬正和從小就有很好的人緣,比他大幾歲的孩子都跟他一起玩。
1972年,9歲的萬正和開始上學了。那時的他個子已經很高,老師以為他年紀比較大了,就問他一些算術題,從沒上過學的萬正和當然答不上來。但正是老師的那次提問,為萬正和打開了一扇通向知識世界的窗戶,一個他至今仍渴求的世界。第一次上學只有短短的幾個月,萬正和就由于家庭困難,休學回家了。回家后的萬正和分擔起了父母肩上的重擔,他在9歲那年編出了生產隊里的第二個籮筐。
那時農村里一個男的壯勞力一年能掙10個工分,婦女是8個,而萬正和通過辛勤努力,能為家里掙7個工分。
萬正和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生產隊放牛。那時沒有機械設備,村里的農業生產都要靠耕牛出力,所以養好牛也是一件大事。不上學了,萬正和所有的心思都在這頭黃牛身上,每天就是放牛、割草、揀牛糞。萬正和每天要割很多草給牛吃。他聽大人們說牛吃嫩草能長得更肥壯,可是萬正和用的鐮刀是大人們用的,他用起來很不順手。后來,還是有著好手藝的父親幫萬正和專門改制了一把短的鐮刀,萬正和別提多高興了!正是有了這把特制的鐮刀,萬正和總是能給牛割到很多的嫩草,牛被養的膘肥體壯。一年以后,萬正和10歲了。生產大隊里看小萬干得不錯,就給他換了一頭水牛來養。那是一頭成年水牛,比黃牛能吃多了,力氣也大得多,雖然水牛的性情比較溫順,但萬正和拉它的時候經常會很吃力。萬正和常騎著水牛到村后的那條沙河對岸去放牛。牛在河邊吃草,萬正和在河邊尋找最嫩的草,用他的那把鐮刀割好,綁成一捆。當夕陽撒在河面上的時候,也留下了一位牧童牽牛回家的身影。
最令萬正和難忘的一次放牛經歷是在一個夏天的午后。剛才還是晴朗的天氣,突然間就烏云密布、狂風大作,一場大雨頓時就要來臨。萬正和急忙牽著牛過河回家,走到河中間的時候,突然一道閃電劃破長空,緊接著一聲雷鳴將水牛嚇得狂奔了起來!等萬正和回過神來,傾盆大雨已下了起來。牛已經跑過了村頭的崗坡,無影無蹤了。萬正和這才發瘋地跑起來,邊跑邊哭,便哭邊喊:“我的牛啊!”當時萬正和心里怕極了,只怕弄丟了耕牛回去可怎么向父母交待,父母又怎么向生產隊交待?不知道跑了多久,萬正和在一片小樹林里找到了耕牛。又喜又怒的他拿起一束草打在牛身上,而水牛也仿佛知道做錯了事情,呆呆的站在那里。雨下的更大了……
就這樣,萬正和白天放牛,晚上跟著父親學習柳編。此時萬正和的父親由于手藝好,被安排到副業廠編外貿出口的柳編。萬正和經常去收集別人不能用的柳條,將其綁成一捆,在石磨上搓去柳皮,然后編成各樣的工藝品,交到隊里掙工分。
又是一年過去了,11歲的萬正和仍然盡職盡責地為生產隊放牛。這一年,天旱,村子周圍基本都沒有草了。那是麥子快熟的季節,又是一個午后,萬正和頂著酷熱的太陽到河邊割草。就連河邊也只剩下了很少的草了,但萬正和還是認真的湊夠了一捆。放工路過的哥哥看到幼小的弟弟在太陽下瘦弱的身影,哭了。回到家理,哥哥就對父母說:“這么大熱的天,弟弟實在太辛苦了!以后不管咋樣也得讓正和上學啊。”
就這樣,萬正和又回到了學校,當了一名插班生。開始學習寫作文了,萬正和學的很認真,他認真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當學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萬正和想到村邊也有個池塘,便認真的寫了一篇,沒想到被老師當作范文在班里表揚了一番。又要寫作文了,題目是《給親人的一封信》。萬正和想起了母親曾經提到的在甘肅的一位姨母,從未謀面。于是他便真的以給姨母寫信的口吻寫到自己如何放牛、掙工分,如何利用在家的時間看書認字,如何渴望上學……當語文老師讀到這篇真情流露的作文時,非常感動,當即決定在年級里當范文傳讀。艱苦的童年生活培養了萬正和豐富的想象力,也成為萬正和未來柳編工藝創新的源泉。
由于表現出色,萬正和在班里當上了學習委員和副班長。那時的小學每班里可以選出一名學生住校,這在當時可是一個莫大的榮譽。由于家庭成份不好,萬正和本來沒有機會被選中,但校長和老師都非常喜歡這個學習刻苦、認真的學生,于是萬正和被安排每天晚上留校住宿。說是留校住宿,其實就是晚上在操場上打地鋪。夜里,看著不遠處墳頭上冒出的磷火,萬正和并不害怕,或許還有一絲幸福感。
初中一年級,萬正和又一次輟學了。那是他踏入中學校門后第三個月的一天,下午放學回家的萬正和覺察到父親的神情有些異樣。吃過晚飯,父親終于說話了,“娃兒,別上學了。”此時的萬正和雖然也才16歲,但他身材高大,在當時的農村卻可以當作勞力了。萬正和深知自己家里的困難:父親患有有關節炎,身體已大不如前,不能像過去那樣下地干活了;而母親也因此哭壞了一只眼睛。萬正和一橫心,決定留在家里為父母分擔家里的困難。一連三天,萬正和都會悄悄地趴在屋外的半截土墻上,看著從自家屋后小路上背著書包上學的同學漸漸遠去,他偷偷的流淚……就這樣,萬正和告別了學生生涯。那一年,是1978年。
輟學后的萬正和,一邊種田、一邊做起了漁民。而父母則在家里做 “柳編”。村后的小河,成了萬正和經常去的地方。每天天不亮,他都會拿著父親用柳條編的“網”,下河捕魚捉蝦,然后到集市上去賣,每次能賣兩毛多錢。正是利用賣魚蝦的錢,萬正和訂了《中國青年報》,并在當年下半年訂了《農業科技雜志》。萬正和家的那間土屋門朝西,夏天西曬,屋子里很熱,中午的時候,萬正和就鋪張破席子,躺在地上看報紙、雜志。母親后來告訴他,父親常在窗外看萬正和讀書的場景,多次留著眼淚說:“沒啥能給娃兒的,苦了他了”。就這樣,雖然輟學在家,但萬正和養成了讀書看報的習慣,他通過學習,掌握了不少農業科技知識,還把將書本上的農業技術應用于平時的耕作中。
由于長期使用碳銨肥,萬正和發現田里的稻子“只長苗不長稻”,且土地板結嚴重。他恰好看到雜志上有專治土地板結的辦法:用復合肥。于是,萬正和用種油菜的田做起了實驗,他用自己配的復合肥使油菜的畝產量比用碳銨肥的田高出了一倍。懷著興奮的心情,他將復合肥推廣開來,并獲得了成功。這更激發了萬正和鉆研農業技術的興趣。那時棉花地里病蟲害比較嚴重,尤其以“紅蜘蛛”最為猖獗。萬正和通過研究農業技術,為全村解決了棉花“紅蜘蛛”的長期困擾,從而在附近村里開始小有名氣。
1982年,19歲的萬正和第一次出遠門,村里生產組讓萬正和去省城鄭州買犁。萬正和一個人懷揣著公款,從信陽踏上了北上鄭州的火車。一覺醒來到鄭州,萬正和發現自己的外衣不見了!他急忙去摸貼身放的錢,還好,錢還在。嚇出了萬正和一身冷汗。出了車站的萬正和被兩個相當“熱情的老鄉”帶去住旅館,不想卻走了很久的路。后來,萬正和才知道被騙了,原來自己住的旅館已在鄭州市北郊,都快到黃河邊了!無奈的萬正和再也不敢多做逗留,第二天便找到農機市場,買到了兩個鐵犁。看著兩個百十斤的鐵犁,萬正和咬咬牙,一手提一個,步行往火車站走去。他不敢再找人“幫忙”了。憑著年輕力壯,他硬是把兩個碩大的鐵犁提上了火車,順利的交給生產組。正和后來回憶說:當時就只想著要把事情辦好,不能出事,這是責任哪!
1985年春,22歲的萬正和與當地一個姑娘結婚了,妻子叫潘傳葉,農村人,沒什么文化。婚后,夫婦倆守著兩畝多灘地,過著普通農民的生活。灘地里種有麥子、油菜、玉米等,但往往是看著到來的收成被洪水淹沒,改種中藥材和蔬菜也是不行。淮河中有魚有蝦,萬正和也是一個“浪里白條”。他水性特好,常常打些魚蝦度日,日子過得很是緊巴。就這樣,萬正和一面鉆研農業技術,一面種田、捕魚;白天在外面忙碌,晚上則與父親一起,在燈下打樣、做“柳編”制品,一直到深夜。
二、柳編手藝帶來機遇 創業之路歷盡坎坷
萬正和一直鉆研柳編的技術和工藝,在學好傳統柳編技術的基礎上,他又創出了許多籃子的新編法、新樣式,甚至可以用柳編制成風格獨特的屏風。萬正和的貨好賣了起來。
198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萬正和被人介紹去安徽的一個小廠,做柳編的技術員。去安徽之前,萬正和想:我們河南的柳編工藝不能帶到安徽去,不然就是斷了鄉親們的財路。所以他決定研制出一、兩種新工藝去做“見面禮”。一天晚上,萬正和端著飯碗坐在門口,望著天空中的一彎新月,頓時受到啟發,便連夜趕制出了新款式“月牙籃”。眼看去安徽的日子漸漸臨近,萬正和想再做出一套佳品,于是他想到了父親。一天在河里打魚的時候,萬正和問父親:“伯,您還記得過去大戶人家用的東西嗎?”父親知道萬正和的心思,當天回去便與兒子一起鉆研久已失傳的“多層禮品盒”的編法。經過父子倆的共同努力,他們終于編出了有三層格子的禮品盒。這在當時省內外的柳編工藝中無疑是一項突破。
萬正和帶著新研制的“月牙籃”、“多層禮品盒”樣品東去安徽,很快得到重用。1986年3月,萬正和跟廠里的領導去合肥開選樣會,正是這次選樣會令萬正和揚名。來自洛杉磯的美籍華人朱亦先生(朱元璋第18代子嗣)帶來了一只造型奇特的“牛膽筐”,想定購此種樣式的柳編制品。各廠的技術員都從未見過如此形狀的籃子,幾個人試編都未成功。廠里領導決定讓萬正和試試。萬正和二話不說,當即研究起來。專注之狀,可謂忘我。沒有工具,萬正和用手劈,用嘴咬,他顧不得傷口流血,硬是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了樣品編制。朱先生一手拿原樣品,一手拿萬正和的新作,仔細端詳了許久,笑著對萬正和說,“河南的這個小萬啊,真不簡單。以后肯定是個萬元戶”,遂當即決定訂貨2萬8千個!萬正和贏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同時也引起了采購商們的高度關注。
面對大量到來的訂貨單,惟一掌握這一新技術的萬正和開始挨家挨戶地教。而在驗貨的時候,則嚴格把關,“看貨不看人”,對不合格產品決不留情面。萬正和一直認為,做柳編千萬不能貪便宜,貪便宜別人就不會認可你。萬正和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這種敬業精神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反而為自己惹下了麻煩。工廠老板的一家親戚由于編的產品不合格,在萬正和那兒數次都沒有通過,便把事情告到了老板那里。老板不但不秉公辦理,反而把萬正和叫去大罵了一頓。萬正和委屈極了,憤而辭職回鄉。而這時他到這個廠里剛剛半年。“當時恨不得跳河算了,根本沒臉見人。”萬正和用這樣的語言形容當時的委屈。這就是固始人,他們把尊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回家后的萬正和說啥也不想去安徽了。秋天到了,當初介紹萬正和去安徽的阜陽市外貿局的熟人來電報了,說有人想同他合伙建廠,萬正和并沒有答應。冬天來了,人家又打來了電報,說這次一定要來。萬正和終于為之所動,東去安徽。萬正和記得很清楚,他來到那熟人的家里的時候,天正下著大雪。主人向萬正和引見了安徽省工藝品公司的業務員小丁。當時做柳編生意要靠省里的配額,所以基層的人們對省里的業務員是頗為看重。萬正和立即明白了熟人再三催自己的誠意,不禁感動萬分。窗外是漫天大雪,而屋內賓主三人則把酒言歡,萬正和心里暖烘烘的,他開始重拾創業的信心。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那天的酒是當地產的阜陽大曲……萬正和來到合肥,他帶來的柳編樣品一亮相,便受到歡迎,第一次就拿到2萬多元的生產訂單,而且對方還主動墊付生產用款。萬正和又開始忙碌起來。
1987年淮河發大水,萬正和要把在三河尖組織好的貨源運到安徽去。然而,由于河南省開放較晚,當時不允許個體戶搞跨省運輸。貨在碼頭準備裝船時,萬正和被人告到縣外貿局去了!萬正和接到外貿局的通知,下午三點去局長辦公室。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萬正和準時來到了局長的辦公室前。出乎他的意料,局長給了他這樣的答復:“小伙子,你能準時赴約,足見你是個守信用的人。既然是守信用的人,交稅的事情以后再說,這次我給你放行!”就這樣,萬正和的純樸得到了回報,他不但按時交了貨,且“廣結善緣”。創業是艱難的,萬正和經常在大冬天拉著架子車往安徽送貨,以致汗浸衣衫而成冰。但早已經歷過百般磨練的他并不覺得苦,因為前方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
等到當地完全開放了,萬正和決定重回家鄉。這年廣交會,萬正和好不容易拿到了固始縣外貿局開的介紹信,他把家里的豬也賣了,得180塊錢,又東拼西湊了400多元,滿懷希望地帶著許多樣品南下廣州參會。萬正和找到了河南省的與會代表團,省工藝的領導和代表們看到萬正和的柳編制品款式非常新穎,都不禁嘖嘖稱贊。省工藝一位姓胡的女科長笑著對萬正和說:“小萬,你的柳編款式這么新,這下咱們河南團肯定多不少的訂單呢。”萬正和更是滿懷希望,想象著家人熱切期待的目光……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省工藝的另一位科長臨時來視察,卻堅決不同意萬正和的產品參展!這令萬正和大為震驚!他清楚的知道這是一個多么重要的機會,而家里人為了支持自己,也給予了能夠給予的一切。萬正和說盡了好話,那位科長就是不同意。失魂落魄的萬正和第二天便坐上了返程的火車,一上車就忍不住哭了出來。“男兒有淚不輕彈”,能讓一個二十多歲的漢子當眾大哭,那只有他的事業-他已經把柳編視為一生為之努力的事業。一路上他顧不得旁人異樣的目光,幾乎是哭回了信陽。
萬正和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感慨不已:“那也是一種磨礪。其實就是當時自己太年輕了。后來去鄭州見到胡科長,她告訴我那位科長只是臨時來的,不久就調走了。如果我再等幾天,肯定能參展。這也算是交了一次學費吧。”
曾經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市場經濟下已經不適用了。丟掉了一次機會的萬正和更加清楚,必須要讓自己的產品走出三河尖,他籌劃著成立自己的廠子。為了這個目標,他四處奔走,積極爭取、點點滴滴的積累啟動資金。
三、憑創新打入國際市場 靠柳編帶富貧窮家鄉
1988年,萬正和終于創辦了三河尖鄉第一家柳編企業-固始縣第一柳編工藝廠。萬正和的柳編事業開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萬正和深知,藝術品加工行業中工藝和款式的創新就是企業發展的命脈。因此,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新工藝的改進、新產品的研究,為此他到處奔走,力圖摸清市場的需求在何處。1989年,萬正和第一次來到北京故宮。當他漫步于紫禁城中時,被一個青銅器所吸引。出于對事業的執著和思考,他突然受到啟發:青銅器上的金屬環也可以用到柳編產品上。于是,萬正和回去之后就致力于研究怎么把傳統的工藝中加入草、藤、鐵。雖然我們如今聽著容易,但在當時卻是對柳編編法的一次革新,從打樣設計,到編法流程,都必須做出改變。萬正和憑借著多年的深厚功底,終于編出了第一個混合材料的柳編制品,使其觀賞性、實用性都大幅提高。萬正和先后聯系天津工藝、中藝洽談業務,對方一看到萬正和帶的的樣品,都稱其市場前景相當看好。萬正和清楚的記得當時客戶爭相訂貨的熱鬧場景:交易會上,萬正和坐在桌后,而桌前排起了長隊,客戶們爭相向萬正和訂貨。整整一個下午,萬正和自己都記不清楚自己簽了多少合同,那陣勢頗有如今的明星簽名售書的氣勢。萬正和注意到,國外的客戶都是爭著下單子,而也有一些國內的人,開始拿著相機拍照,意圖回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