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賢山
位于信陽城西郊的賢山,又叫賢首山。這里滿山遍野都是松樹,,松針郁郁蔥蔥,密不透風。一有風來,便松濤聲四起,悅耳怡神,讓人頓感“一片濤聲上石樓,十里松杉翠欲流”,故有“賢嶺松風”之美名,被列為“信陽八景”之一。
其實,賢首山原來叫銜首山。這名稱源于一個頗為神奇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號稱樁尾巴龍的南海龍王經常在南海一帶興風作浪,每當他從海里騰起,便會雷電交加,暴雨連天,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裂,給當地百姓帶來極大災難。玉皇大帝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派天兵天將把它押解到天庭問罪。南海龍王自知罪孽深重,一改往日狂傲暴烈的霸氣,伏首貼耳,痛表悔改之意。玉帝把它囚禁于北海牢籠中,讓它閉門思罪,痛改前非,脫胎換骨,走上正路。
關押數年之后,玉帝見它確已認罪服法,便恩準他每年夏季回南海探親一次,與家中老小團聚數日,以享天倫之樂,并從中得到感化,改惡從善。
前幾年的南海探親,都往返順利,平安無事。后來,有一年夏天,又逢探親之日,這天艷陽高照,晴空萬里。樁尾巴龍騰云駕霧,一路南行。來到信陽城上空,突然發現城里一片青瓦房中立起一座高高的佛塔,猶如鶴立雞群,特別顯眼。它不由得在空中盤旋三周,想看看佛塔尊容,但苦于云遮霧罩,看不清楚。于是,它按下云頭,直奔佛塔而來,圍繞塔頭,轉了兩圈,不僅看清了塔檐上的舍利浮圖,就連塔磚上鐫刻的“隋”字都看得一清二楚。原來這是剛剛峻工不久的申塔。正當他急急忙忙掉轉龍頭升空南行之時,不一小心,那鐵樁似的大尾巴一下掃上了塔頭,只聽“咔咔嚓嚓”幾聲巨響,塔身攔腰斷裂,塔的上半截隨著樁尾巴龍掃起的一陣狂風騰空而起,緊跟著樁尾巴龍駕起的云頭來到一座山嶺上空,墜落在山谷間的一塊平地上。這里三面環山,一面開口,十幾米高的塔首,就像是大山嘴里銜著的一根筍頭。此后,人們就把這座不知名的山嶺叫“銜首山”。
又過了若干年,齊梁年間有個名叫在松的和尚為紀念東漢時期棄官奉母、隱棲于此的孝子周磐,在塔首后面修建了一座寺廟,起名“賢隱寺”。寺廟承傳忠孝古訓,弘揚佛教經法,香火日漸旺盛,名聲遠播四方。寺為山增色,山因寺揚名,再加上“賢”、“銜”諧音,不知不覺中人們就把“銜首山”改成了“賢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