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歲時節令習俗
2013/9/16 14:37: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春節、農歷十二月末一天。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立夏節、端陽節、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五、中秋節、重陽節、小年。此外,還有元旦、三八節、五一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節假日。
節日具體過法:
春節 叫“除夕”、“大年”。是日貼“門神”、春聯、年畫,打掃庭院,除舊布新。除夕,要吃“年飯”(或晚上,或中午),以“年飯”分新舊,吃罷年飯叫“過罷年”。“年飯”一定要在爆竹聲中,堂屋的正中,擺著準備已久的豐盛酒宴,在供桌上用煮熟的豬頭、四個豬蹄、豬心、豬尾巴上供,焚香燃燭,全家老少叩首禮拜,敬天地、祀祖宗后,全家人入座吃年飯,年飯桌上,還要虛設碗筷、空席,以示來年“添人進口”在豐盛的葷菜中,一定要有豬腸煮線粉、青菜炒豆腐,這叫“常吃常有”,“富貴不斷頭”、“清吉平安”,肴要多烹,飯要多煮,讓菜飯剩余,象征年年有余。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老少圍“火”守歲,燈火通宵達旦,徹底不眠,晚輩給長輩“辭”歲,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凌晨,一年復始,燃放鞭炮接“灶”、“迎新”,全家向祖宗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發“拜年錢”。初一,拜年開始,先近鄰,后遠親,到親朋好友拜年興帶果子糖果互贈。拜年客來,以茶、糖果、點心招待。拜年酒是盅換盅,一直延續到二月二才告終。
80年代后至今,居家過年菜肴趨向筵席化,肴之多,菜之精,超往年。領導干部給烈軍屬拜年,看望離退休干部?h四大機構開團拜年,鄉鎮政府吃頓拜飯(扣待鄉直單位和村委會干部)。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燈節”。“正月十五大似年”,早吃元宵,午吃“十五飯”,搶早而吃,城內搶生意,農村搶莊稼,“吃罷十五飯,即把莊稼干”。入夜燈光輝煌,玩龍舞獅以鬧元宵。商城南部有送燈祭祖習俗。
二月二 花朝節,焚香化紙“送車”,停止拜年。共和國成立前,日女孩穿耳日。
三月三 “關鬼節”,是夜燒孤魂紙,家家放鞭炮,“炸鬼驅邪”。農村,吃眼雀蒿子饃,清勢敗火。
清明節 人們都要墓地,燒低入炮個個祭祀先人。還有重修用土墳的習慣。
立夏節 是日,興吃黃鱔對臘肉,飯罷,給孩子稱量體重。
端陽節 亦稱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是日,門上插艾枝,屋內灑黃酒,燃燒蒼術,以避瘟疫。太陽未出前,縣內有采藥之俗,采集車前菜,曬干待用,可解毒清熱。小孩、少女穿新衣,掛香荷包。中午,除吃一頓豐盛的“端午飯”外,早晨吃粽子、糖糕、油條、茶雞蛋、咸蛋、皮蛋。親朋送節禮。共和國成立后,端陽節依舊沿襲。80年代后,興起新婚夫婦回娘家、未婚的媳婦到婆家過端午節之風,農村尤盛。是日,穿紅著綠的少婦和少女從早到晚往返不絕于道。娘婆二家都要給禮錢,并贈雨傘、細草帽、扇子、夏衣等物。
六月六 翻曬衣物、書籍,做酒曲,曬制豆醬。是日,吃“殺筍雞對葫蘆”。
七月七 鵲橋會。
七月十五 “放鬼節”,又稱“中元節”。近年來,仍有老人在半夜時分,在街頭巷尾十字路口,燒香燒紙,在紙堆處畫著圈圈說“***收用”。
中秋節 八月十五,俗稱八月節,慶豐收吃月餅,嘗新米,吃節飯。入夜擺設香案,陳列月餅、瓜果“供月姥姥”。如今,仍沿襲傳統的做法,只是改供“月姥姥”,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是秋游登高之日。
臘八 農歷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小年 臘月二十三日 稱小年,又是“祭灶日”。小年飯是素餐,又叫“豆腐節”。是日晨,主婦清掃廚房、鍋臺,打揚塵灰。晚上備灶糖、馬料、黃表紙對鍋灶門焚燒,祈灶神“上天言好事”。共和國成立后祭灶儀式漸衰。80年代后至今,縣城內改素食餐為葷食。農村從是日起,開始打糍粑、做掛面,一片繁忙。
節日長假,或休息或集會紀念,氣氛熱烈。城鎮工作人員攜家屬孩子旅游,或探親訪友,將長假消耗在山水與名勝古跡之中。
民間節日:有驅鬼的、有接灶的、有祈求的。節日與商貿:每逢春節到來,城鄉人們購買各種服裝和煙酒等,促使商貿市場繁榮。節日與信仰:每逢元宵節、清明節到來,人們開始祭祖活動,不管刮風下雨,人們都要到墓地燒紙叩首。
節日與旅游:每逢“五一”、“十一”長假節日來臨,公職人員攜家眷到國內旅游景點旅游,或成群結伙到名勝古跡觀光。
改革開放以來,被認可的教師節、獨生子女節、護士節,還有商貿文藝節:如茶葉節、藝術節等被認可。
這些節日的形成,與市場經濟有關系的茶葉節、藝術節。茶節宗旨:茶葉搭臺,經貿唱戲。
二十四節氣仍然在河南民間生產、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其表現在耕作、播種、收獲等。如:吃罷十五飯,即把莊稼干。小滿栽家把家,芒種栽秧普天下。立夏下一點,要飯甩了碗,立夏不下,住犁住耙。交了七月節,夜寒白日熱等。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