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陽 >> 信陽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信陽

三代皮影藝人的心愿

2013/3/16 14:26:46 點擊數: 【字體:

三代皮影藝人的心愿
后臺伴奏的樂手們 王天定 攝 

三代皮影藝人的心愿
本報記者 王天定 攝 羅山皮影藝人在演出中 

 
    采訪手記
  
    想象中的皮影戲,是遺落在人間的浪漫童話,是鼓聲燈影里舞動的精靈,是融合完整戲劇與影像元素的夢幻表演,是散發著中國 文化魅力和意蘊的民間藝術。親眼看到的皮影戲,是扯一塊白布便是舞臺,尺把長的小人在幕后述說古往今來。戲班不大,只有五六個人,演戲的行頭和道具最多兩 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戲臺簡易,幾分鐘就可以搭起。劇團多在白天演出,日光下幕布后舞動的皮影看起來少了燈影搖曳里的某種神秘和韻味。觀眾也很少,多是 好奇的孩子和懷舊的老人。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皮影戲在娛樂功能日漸減少的同時,恢復了它傳統的祭祀祈福的儀式功能,并因此獲得了相應的生存空間。羅山皮影 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當地皮影藝人在思想上也發生了轉變,他們開始把羅山皮影戲作為一種文化事業來傳承。目前,羅山縣文化局正因勢利 導,讓皮影戲在它適合的環境中不斷生長。
  
    有一種藝術,是完整的戲劇,比莎士比亞戲劇早1700年;使用影像,比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電影早2000年;是純粹民間的具有‘搖滾’精神的音樂,比貓王音樂風靡世界的時間早2050年。這種藝術是中國獨有的,這就是皮影戲。
   
    如此比較雖然未必恰當,卻道出了皮影戲的精髓。在當代中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傳統戲劇式微已是不爭的事實,皮影戲在很多地方早已停演,雕刻精美的影人 也被壓在箱底或陳列于博物館。然而,在信陽羅山縣,皮影戲仍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還有一群皮影藝人活躍在鄉間,用執著和熱愛傳承著這門古 老的藝術。
  
    5月的鄉間,田野里到處是忙著插秧的人,和煦的風吹拂過綠色的水稻,一派美麗迷人的景象。三五個皮影藝人用三輪車載著戲箱,奔波在演出的路上……
  
    81歲岳義成:技藝盼傳承
   
    摩托車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顛簸,到羅山縣彭新鎮曾店村東沖組已是正午。一座兩層小樓的院落呈現在眼前,院子前面是一個池塘,四周長滿綠樹,聽得到青蛙的 鳴叫。走進被譽為“羅山皮影泰斗”岳義成的家,右邊廂房是岳義成制作影人的工作間,地上擺放著一摞晾干的水牛皮,桌子上放著一瓶瓶染料和雕刻刀具,墻壁四 周掛著做好的影人。堂屋干凈整潔,墻上掛著他八十大壽時和徒弟的合影。
  
    81歲的岳義成精神矍鑠,思路清晰。  “皮影戲好學,三根棍難 戳。”從藝60多年的岳義成說,想嫻熟地把皮影玩于股掌之間,并非易事。操縱皮影講的是手、眼、耳的配合,要做到十根手指操縱三根竹竿帶動影人不停變換動 作,表達喜、怒、哀、樂等情緒,同時還要唱好戲詞。說話間,老人就情不自禁地拿起影人表演了起來,仿佛人間悲歡、塵世離合、金戈鐵馬的交兵和神魔鬼怪的變 幻,都在其充滿豫南腔調的說唱里,在鑼鼓、嗩吶、簡板的伴奏中,在他陶醉的神情里融化。
  
    岳義成回憶說,自己10多歲拜師皮影藝人崔玉 衡,那時整個羅山縣只有皮影戲14擔箱(團),但演出很頻繁。每逢生子、升學、建房、廟會,人們都熱衷于請唱皮影戲。改革開放初期,皮影戲也相當火爆, “有時觀眾2000多人。一天要演三場戲,晚上唱到12點觀眾還不讓走,每天要演唱10個小時左右。”岳義成說,“搶戲箱”的事經常發生,這家的戲還沒有 唱完,另幾家就開始搶奪戲箱子,誰先搶到手里,就先去誰家唱。
  
    談到皮影戲如今的狀況,岳義成說,除了農忙時節,演出還是很活躍,只是演 戲的比看戲的多。羅山現有皮影戲78擔箱(團),皮影藝人300多個。但除了廟會,平時看皮影戲的人很少,多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藝人演出收入不高,每場演 出三四百塊錢,年收入只有幾千元。“年輕一些的皮影藝人大都轉行了。”岳義成說,原來跟著他學皮影戲的人很多,他收的徒弟有100多個,現在要找徒弟卻是 很難。
  
    老人至今堅持演出,第二天一早,他就要趕赴一個偏遠的鄉村表演。他說,我不怕辛苦,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年輕人學皮影、看皮影,使羅山皮影戲傳唱下去。
  
    64歲李義煜:唱戲給神聽
  
    鄉下的清晨來得格外早。皮影藝人李義煜5點多就起床了,騎摩托車趕赴潘新鎮演戲。
  
    演出地點在祁家村火神廟前面的廣場。廟是2009年重修的,三間房大小,供奉著關公、火神、觀音菩薩等神靈。廣場不大,四周都是田地,戲臺就搭在草地里。
  
    戲班共5個人。上午唱的是神戲。主人將備好的貢香、火紙、肉、紅包等送到舞臺帳中。
  
    李義煜說,當地的村民都很淳樸,他們對待祖宗、天地仍保持一套相當規范的禮儀程序。皮影戲演出也大都是上午唱神戲,下午演傳統故事,晚上很少演出。他說,近年來,農村文化生活方式日漸多元,皮影戲的娛樂功能降低,人們請戲更多的是為了酬神了愿。
  
    64的李義煜曾拜師岳義成,他以唱腔雅致聞名當地。當天,《反唐復唐》一出戲在他嘴里時而高亢時而低回。唱到武戲,他雙手舞動兩個影人,雙腳跺地,身子來回晃動,仿佛能呼風喚雨、騰云駕霧,臉上表情瞬息萬變。
  
    觀者寥寥。人們在那幅6尺長、3尺寬的白色幕布前來來去去,似乎皮影戲只是可有可無的背景。
   
    閑暇時間,李義煜愛看書。他家的桌子上擺滿了《千家詩》、《五代十國》等書。李義煜說,當地皮影藝人的文化程度很低,最高的也是初中畢業,這在一定程度 上制約著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光靠老藝人口傳心授,學得似是而非,且很多唱詞比較低俗,觀眾都聽膩了。我想趁閑暇時間多看點書,豐富皮影戲內容。”李義 煜透露,他已經收到湖北一所藝術學院的邀請,近日將去講皮影戲。
  
    37歲李世宏:做著出國夢
  
    李世宏是羅山最年輕的皮影藝人,15歲跟子路鄉老藝人熊自元學戲,19歲就成立了李世宏皮影團。他不但掌握了演唱和影人制作技巧,還學會了擊鼓和吹嗩吶等技藝,成為豫南皮影戲曲界唯一的全能技藝繼承者。正是他,給羅山皮影戲的發展帶來了希望。
   
    記者下鄉數日,都在他家住宿。這是周黨鎮龍鎮村羅洼組一個普通的院落,房子是新修建的三間瓦房,屋里陳設簡單樸素,最顯眼的是一臺帶液晶顯示屏的新電 腦,和經常被李世宏掛在脖子上的數碼攝像機。電腦里存放著很多當地藝人的照片和演出視頻,李世宏讓記者教他把這些資料上傳到博客里,并幫他在淘寶網開網店 賣他親手制作的影人。身為羅山縣民間皮影藝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世宏感到責任重大,他利用閑暇時間收集資料,保護傳承羅山皮影文化,“很多藝人年齡大 了,再不收集就來不及了。”
  
    對李世宏來說,皮影戲就是他的生命。在他居住的村子里,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唯有他,因癡愛皮影而留守在家。
   
    他的熱愛也終于有了回報。近年來,他帶著戲班走街串巷為鄉親演出的同時,還走出羅山。在開封清明上河園、鄭州廟會上都能見到李世宏表演的場景。每年春 季,正是皮影戲演出旺季,李世宏皮影團每天要演出兩場,僅今年2月他就收入兩萬多元。眼下,正是插秧時節,皮影戲演出進入淡季,李世宏以5000多元的價 格賣掉了他親手制作的活動戲臺,打算專心在家做影人。記者問他如果再有演出怎么辦,他說不要緊,很快就能再做一個。
  
    因為記者的叨擾,李 世宏的影人制作已經耽擱了幾天,信陽、廣州等地的客戶催著要貨。次日,他在家里趕做影人,記者也得以目睹制作全過程。一個影人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鏤 刻、著色、熨平、上油、訂綴等制作程序,李世宏手藝嫻熟,一天就做了3個。他說,羅山皮影屬于二水皮影(影人大小以“水”來衡量),不太大,一個能賣到 200多元,一年也能有兩三萬元的收入。李世宏說,羅山縣如今能制作影人的只有7人,雖然賺錢,但和唐山等地規;钠び爸谱鞑荒鼙。
  
    李世宏目前最迫切的愿望是有一個字幕機,“好讓外地觀眾看得懂皮影戲內容”。而未來,他有兩個高遠的夢想:一是創建皮影工藝加工廠,讓更多年輕人學習皮影制作;二是出國演出,讓羅山皮影的風采走向世界。說這話的時候,李世宏一臉的幸福。⑥2
  
    鏈接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起源于我國西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 藝術。我國皮影戲共分河南、山西、陜西、唐山四大流派,其中,河南皮影戲就是以羅山為代表的皮影戲。羅山皮影戲始于宋代景佑年間,盛于明朝。羅山皮影的影 人全由牛皮制成,其演出班社俗稱“一擔箱”,全箱(道具)為120套剪影,每個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撐。表演時,一般由三到五個藝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 戲曲人物,一邊用豫南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嗩吶、鑼鼓、簡板等樂器。2008年,羅山皮影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凍鳳秋)(原標題:三代皮影藝人的心愿)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原文時間:2010-6-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