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千里淮水十八彎,留下萬頃淮河灘。曾留下紅四方面軍和劉鄧大軍戰斗足跡的固始縣三河尖鄉就坐落在淮河灘上。三河尖鄉平均海拔僅24米,淮河、史灌河、泉河三河在這里交匯。
三河尖鄉的灘涂多、洼地多。因灘涂多、洼地多,適宜在灘涂、洼地上生長的柳樹就種得特別多,柳條也長得特別好。因為柳樹多、柳條好,三河尖人會柳編手藝的就特別多,而且柳編技藝也都非常高。正是因為擁有這種人力和技術優勢,柳編就成了三河尖人致富的“金鑰匙”。近幾年來,三河尖鄉以柳編貿易為中心,成立了幾十家柳編制品企業。2004年,該鄉的柳編企業資產達2.6億元,柳編產業完成銷售收入2.1億元。
到了三河尖鄉,你會發現,家家戶戶正從事著的工作幾乎都和柳編有關———
有專門販賣柳條的,比如鄧維剛。老鄧是開商店的,可門口堆了好幾垛柳條。上前一問,開商店是副業,販賣柳條才是主業。他告訴記者,這幾年三河尖鄉的柳編加工廠越來越多,從事柳編的農戶也越來越多。加工廠從本地買的柳條不夠用,到外地買又嫌麻煩;加工戶自家產的柳條不夠用,到外地去買又不劃算。而他,到鄰近的安徽一次就能進個二三十萬公斤,質量又好,價格也公道,散戶和工廠都愿意買。“別看一斤就掙個幾分錢的差價,量一大收入就很可觀了!”老鄧說。
還有專門賣繩子的,比如張懷昌。老張的繩子店門面不大,但他賣出去的繩子可不少,一年就有十幾噸。“凡是做柳編的,甭管是散戶還是廠子,他都得用繩子!要用繩子就得到我這兒來買!為啥?我這兒不但便宜,而且專業,都是打繩機打出來的,長的、短的、粗的、細的都有。要是自家加工,那成本就高了去了!”老張說。
還有專門經銷柳編的,比如張德平。在他租來的倉庫里,小山似的堆滿了精制的柳編筐子、提籃、椅子。他告訴記者,自己每年都要參加廣交會,每年都能拿回百十萬元的訂單,每年都能幫老鄉賣出去百十萬的柳編。而在這買與賣之間,他每年獲得的純利潤十分的可觀。
當然,更多的還是搞柳編加工的。在三河尖鄉采訪,你隨便推開一家農戶的門,都會見到男女老幼編柳編的場景,而且都是訂單生產。訂單來自像張德平一樣的經銷商,更來自像正和、遠東等知名柳編集團。在望崗村,正帶著一家老小編柳條筐的張有海用一段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向記者表達了他的喜悅:“不怕糧價低,不怕大水淹,編出樓房編家電,編出幸福小康院!”(原標題:三河尖里話柳編)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20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