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影自憐

精彩表演

門庭冷落

各自忙活

心不在焉

三兩知音
信陽羅山皮影藝人李世宏2007年末對全縣皮影作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全縣皮影戲箱有50多擔,260多名皮影藝人,目前堅持演出的不足100人,其 中只會伴奏者居多。余下的人中,年長者不得不別離“三尺舞臺”;中年者,因為皮影沒有發展前途和經濟效益在“演與不演間掙扎徘徊”,最終放棄,另擇他路。 皮影藝術每況愈下……
2008年1月4日,羅山縣周黨鎮中山村一戶鄭姓人家給家里的男孩過1歲生日,按當地風俗,要請一個皮影戲班,唱神戲一 天,祈福還愿。應邀的是“李世宏皮影團”。上午9時,演出正式開始。35歲的團長李世宏親自操作皮影,隨著“鐺鐺”的鑼镲聲和著獨特的地方戲腔悠揚響起, 白色銀幕上開始顯影出活靈活現的古代人物,看上一陣,你會覺得就是這些牛皮制作的精靈在唱在跳,即使聽不懂,也能感受到一種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遺憾的是,除了幾個老人和好奇的孩子,聽者寥寥,人們各自忙碌,他們的喧嘩之聲經常蓋過李世宏等藝人的演唱。
這樣的演出隨著春節將近還要更加頻繁,神戲是演出的主導劇目,每場280元,除去其他費用每人收入50元左右。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最有特色的藝術之一。中國皮影以河南、山西、陜西、唐山四大流派為主。經專家考證,羅山皮影戲是河南皮影戲最為典型的代表,羅山曾經是 河南皮影的興盛之地,也是中國早期皮影保存最好的傳承地之一。羅山皮影有戲路寬廣、制作精致、音樂唱腔優美、唱詞道白雅俗共賞、打斗激烈等五大特征,屬豫 南曲藝表演之代表。
李世宏最近越來越焦慮。在他的身邊,皮影藝人正在大量流失,皮影演出的舞臺正在不斷減少,那光影中跳動的精靈,只能 逐漸成為老一輩凋零的記憶。他15歲開始學唱皮影戲,20歲組建民間皮影團,不但掌握了皮影戲的制作和演唱,還學會了吹奏等技藝,成了豫南皮影戲曲界中唯 一的全能技藝繼承者。多年來,在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鄭州的廟會上、信陽的茶文化節上都能見到李世宏和羅山皮影。可是,羅山皮影日漸委靡、無人喝彩的現狀, 深深刺痛了李世宏的心,巨大的危機感和強烈的責任感讓他飽受折磨。
2006年,羅山皮影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今 年,羅山皮影如能夠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是一個契機,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李世宏這樣的民間藝人的尷尬現狀。來自網絡、影視等娛樂方式和流行元素 的沖擊,是所有地域性強的傳統民間藝術面臨的共同問題。(□晚報首席記者 賈俊生 晚報記者 張翼飛 文/圖)(原標題:羅山皮影 舞影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