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年輕歌手成為民歌傳承的當務之急 楊大勇 攝
中新網信陽12月23日電(記者 楊大勇 李貴剛)河南新縣是有名的民歌之鄉,全縣30多萬人口約10萬人會唱民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漸漸對民歌失去興趣。該縣文化館館長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新縣民歌傳承面臨斷代之困,亟需相關部門的引導和幫扶。
據記載,新縣是唐朝時期光州八景之一“賽山樵唱”的誕生地,起源于該縣八里畈鎮南沖村的賽山寨。至今仍傳唱不絕的《打柴歌》、《茶歌》、《插秧歌》等是“賽山樵唱”的代表作。
新縣文化館館長陳世松介紹,南沖民歌村的形成除了其歷史淵源之外,還與它獨特的地理環境有關。南沖村四面環山,中間形成一個小盆地,地理位置相對封閉,過去與外界接觸較少,使得民歌得以保留下來。
沿著彎曲的水泥路,記者一行順利來到新縣南沖村。群山環繞的南沖村由于交通的改善,不再顯得閉塞和偏僻,家家戶戶已經蓋起漂亮的房屋,與人們潛意識中的貧窮顯然已經劃清了界限。
但是,這里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的富裕生活,卻和文化的發展顯得格格不入。當下,具有“河南民歌第一村”之稱的南沖村,唱民歌的多為老人和留守婦女,年輕人大都出外務工,很少為民歌的發展和傳承而堅守。
南沖村村民王芳是遠近聞名的民歌歌手,已經近50歲了,10多歲開始學唱民歌,對民歌有特殊的感情。王芳說,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出外打工,對民歌接觸也少了,只是在逢年過節時,一些年輕人才接觸民歌,即便是會唱幾句,對民歌的理解也是很膚淺的。
對新縣民歌目前的發展狀況,熱愛民歌的老一輩人表示諸多擔憂。新縣文化館館長陳世松說,民歌發展需要空間、平臺、創新,更要順應歷史發展規律,民歌要發展更要大膽藝術創新。由于目前一些年輕人為了經濟外出務工,離開了民歌發展和生存的土壤,民歌傳承長期在年輕人中缺失,就會面臨“斷代”困境。
南沖村吳維銀夫婦是村里有名的民歌歌手,他們不僅會唱民歌,更對民歌的發展和傳承有特別熱情。吳維銀介紹,為了讓更多的人把歌詞唱準確,為了民歌的傳承,從2006年開始記錄民歌,把村中流傳下來的民歌歌詞記錄下來,讓后人更多地了解民歌,熱愛民歌。
南沖村村黨支部書記李保坤介紹,南沖村總人口為2000多人,青壯勞動力基本都外出務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傳承和發展南沖村的民歌,村里會定期舉辦民歌賽,一是激發年輕人唱民歌的熱情,希望年輕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夠把這里的民歌傳承下去,二是可以著重陪養一些年輕歌手作為民歌的繼承人。
對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陳世松認為,有關部門應給予政策支持,實實在在給予補貼和幫扶,讓群眾看到唱民歌的希望;從上至下成立相應的組織,引導民歌傳承。(原標題:河南新縣:民歌之鄉面臨傳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