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陽 >> 信陽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信陽

新縣民歌村 傳承與夢想

2013/3/16 15:28:29 點擊數: 【字體:

新縣民歌村 傳承與夢想
南沖村的民歌手在農家小院里即興唱起新縣民歌

 
    核心提示
  
  我省新縣八里畈鎮南沖村,四面環山,全村2000多口人絕大部分會唱當地民歌。唐朝時期,這里即誕生了光州八景之一的“賽山樵唱”,去年,南沖村的4位民歌手還被邀請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演播室錄制清唱的民歌,中央電視臺和音樂網站也都推介過南沖村的民歌。
  
  在村里青壯年勞力不斷外出的情況下,這個原本民歌盛行的山村也面臨著民歌傳承后繼乏人的隱憂。由此,有關方面正嘗試采取發展相關產業、組織專業歌舞團隊等形式,以保護和弘揚當地民歌。
  
  村民幾乎都會唱“小調”
  
  雖到了農歷正月底,年味漸淡,但在新縣八里畈鎮南沖村,這個被外界稱為“河南民歌第一村”的山村,還沉浸在節日的氣氛里。
  
  記者走進民歌手雷全枝的家,她忙著招呼我們烤火,又是泡茶、端瓜子,又是煮餃子。
  
  很快,另三位民歌手張桂榮、劉光梅、付保秀也來了。她們4人坐在小院子里,即興給記者唱起了當地民歌:《青枝柳葉》、《送郎》、《茶山歌》、《插秧歌》、《十愛郎》……
  
  歌聲嘹亮,悠揚婉轉,高昂處如隔山喊人,低吟時又如獨自傾訴,一詠三嘆,別有一番情調。
  
  就在幾位歌手唱歌時,擠到她們中間去的一位四五歲的孩子也跟著一起哼唱起來。
  
  南沖村村支書李保坤說,南沖村有2000多口人,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8歲的兒童,幾乎人人都會唱民歌。其中會唱80首以上民歌的藝人就有200多人,全村60%以上的村民都會唱上2至3首民歌。
  
  今年春節期間,南沖民歌還在新縣廣場上為觀眾助興。南沖村民李全幫等5人組成的皮影戲班至今仍活躍在民間。
  
  李保坤說,當地習慣稱民歌為“小調”。唱民歌已成為南沖村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逢年過節之外,平時干農活如采茶、犁田、放牛等,興致來了就唱,冬季農閑大家坐在一起曬太陽、聊天也會哼上幾句民歌。
  
  小山村民歌走出大山
  
  據新縣文化館館長陳世松介紹,他自2006年起經常深入南沖村搜集、整理民歌,南沖村保留下來的民歌有100多首。
  
  雷全枝、張桂榮、劉光梅、付保秀是南沖村民歌手中的佼佼者。去年3月23日,這4位民歌手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歌選》雜志社請到北京,錄制“河南有個民歌村”民歌專輯。
  
  站在話筒前、相機前,她們一會山歌,一會叫賣調,一會又是小調、新民歌,形式多樣地唱了《打柴歌》、《眼淚汪汪送情郎》等16首民歌,分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中國之聲”、“音樂之聲”、“經濟之聲”、“華夏之聲”(***臺)播出。
  
  去年5月2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歌選》雜志在南沖村舉行了“民歌采風基地”掛牌儀式。此前,這家雜志曾專期重點推介過南沖民歌。
  
  去年11月25日,“百花之夜·民歌飛揚”文藝展演新縣專場晚會上演,信陽市領導與1400多名觀眾一起觀賞。南沖村民歌手在舞臺上也一展風采。
  
  南沖村村民傳唱的民歌都是新縣民歌,隨著“南沖民歌村”現象引起外界的關注,新縣民歌也隨之飛出大山。
  
  南沖村村民付保秀、雷全枝、張桂榮、劉光梅四人組合演唱的《青枝柳葉》、《十送客人》等歌曲曾在信陽市“錦繡茶鄉”民歌大賽中多次獲獎。
  
  2009年2月,八里畈鎮因民歌被省文化廳首批命名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新縣民歌如《打補丁·表哥與表妹》、《小奴接親人》等,播放次數均有數萬次之多。央視音樂頻道“民歌中國”節目中也曾播出過新縣民歌。
  
  民歌之河面臨斷流隱憂
  
  據史書記載,唐朝時期光州八景之一“賽山樵唱”的誕生地,即為今日新縣八里畈鎮南沖村的賽山寨村民組。至今仍傳唱不絕的《打柴歌》正是“賽山樵唱”的最好注腳。
  
  陳世松說,南沖民歌村的形成除了其歷史淵源之外,還與它獨特的地理環境有關。南沖村四面環山,中間形成一個小盆地,地理位置相對封閉,過去與外界接觸較少,使得民歌得以保留下來。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當地人士對南沖村民歌傳唱能否延續表示擔憂。
  
  李保坤說,南沖村總人口為2029人,青壯勞動力基本都外出務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兒童,不足1000人。
  
  雷全枝說,她們4位民歌手以前是搭伙唱玩花船的,唱了30多年。最熱鬧的時候,被鄰村的人熱情地請去,這村到那村,一連唱好幾天也不歇。最近幾年,由于年紀大了,還要照顧孩子,加上在家過春節的人也少了,基本沒有再出去唱玩花船了。
  
  李保坤說,南沖村自2000年修通水泥路后,村民出進山里都方便很多。年輕人大量走出去,他們接受新事物也快,而能唱幾十首傳統本地民歌或者唱得地道的人越來越少。
  
  在浙江經商的南沖籍人士李勇說,他十分熱愛家鄉的民歌,但去年著手從老家挑選十幾名年輕民間女歌手組成一支民歌演唱專業隊伍,沒想到招人竟相當困難,他擔心南沖村民歌傳唱有“斷代”之憂。
  
  山村民歌的傳承與夢想
  
  提起南沖村民歌,不能不提到陳世松。他不僅為南沖村保留下來的民歌進行搜集整理,并譜曲。還通過走鄉串戶,記錄新縣各個村子的原生態民歌。這些年,陳世松整理了200多首民歌,改編了40多首,搬上舞臺演出的有30多首。
  
  從2005年開始,縣文化館組建了新縣歌舞團,現在團里有演員26人,170多個節目;此外,還開展民間歌手選拔賽,每年都有十七八個來自各鄉鎮的隊伍參賽。
  
  據悉,為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新縣還先后扶持發展“楊擺柳”等民間藝術團體36個,發掘并培養了民間演唱隊10余支。
  
  如今,新縣民歌已成為新縣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2009年12月,新縣被確定為“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后,新縣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力度,對富有特色的新縣民歌進行挖掘和保護。以民俗文化旅游為核心的山鄉休閑產業已納入相關產業發展規劃中。
  
  嘗試把南沖民歌變成現實產業并付諸實施的第一個民間投資商是李勇,他在南沖村投資了一座賽歌園。
  
  記者在南沖村賽歌園看到,在一個空曠的廣場上,有一座舞臺,上面寫著“茶香歌甜賽歌園”幾個大字。
  
   據投資商李勇介紹,賽歌園是去年投資創辦的,占地50余畝,規劃總投資800多萬元,是集旅游、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項目,已申請注冊成立河南賽歌園 發展責任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該項目已投資180多萬元,園內建有農家樂酒店一家,民歌文化廣場1座、賽歌亭2個。在賽歌園的推動下,注冊成立了新縣八里畈 鎮賽山樵唱民間文化藝術協會,現有會員60余人,帶動周邊村1600多人發展民間文化產業。賽歌園還被新縣文化局授予“民歌培訓基地”牌匾。
  
  李勇說,春節過后,準備組織專業民歌手隊伍進行專業培訓,力爭通過這支隊伍把南沖民歌唱紅、唱響。
  
  李勇說:“南沖民歌優美動聽,它的藝術魅力不亞于東北二人傳。我對南沖民歌產業化的前景充滿信心!”(本報記者湯傳稷)(原標題:新縣民歌村 傳承與夢想)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原文時間:2011-3-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