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賈先生
老家:信陽市商城縣
今年40歲的賈先生是信陽市商城縣人,家住市區曙光街西段。1月22日,記者到賈先生家采訪時,他們家的廚房及陽臺上掛著一些臘肉。“不管走到哪里總忘不了家鄉的味道。”賈先生笑著說。
賈先生說,他和妻子都是信陽人,十幾年前一起來到平頂山工作。由于他和妻子都愛吃臘肉,每年冬天,他們都會做一些,還會送給朋友一些。回憶起老家過年的一些風俗,他仍記憶猶新。
期盼過年能解饞
“小時候家里條件不是太好,總盼著過年。”賈先生說,根據家鄉的習俗,“臘八”當天早上煮臘八粥必須有糯米,大人煮好臘八粥后,用筷子在未睡醒的小孩兒嘴上抹上一點兒。“黏著小孩兒的嘴,不讓說不吉利的話。” 同時,還會寫一兩副“童言無忌 百無禁忌”的對聯貼到院子里。
臘八過后,大家就開始殺豬宰羊、做臘肉、湯圓、米酒、糍粑,準備年貨,到處洋溢著年味。小年那天,吃過晚飯后,大人將廚房里的灶臺收拾干凈,貼灶王爺像,“送灶王爺上天”,還將事先備好的竹節和稻谷撒在灶臺周圍,一邊撒一邊念念有詞:“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聽說灶王爺上天時要騎馬,這是為馬備的飼料。” 據賈先生回憶。
農歷臘月二十四之后,各家拆洗被子,將房子頂棚糊的白紙換新,徹底打掃家里的衛生,貼對聯等。
大年三十上午11點左右,父母在祖先的牌位前燒紙、祭祖,全家人按照輩分和年齡一一磕頭祭祖。“我父親排行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弟弟,每年三十中午都是在我們家,晚上去二叔家。”賈先生笑著說,小時候,他最盼望著過年,一來大家在一起熱鬧,二來,父母會準備臘肉、羊肉、狗肉火鍋和十幾個菜,讓他們過足癮,解夠饞。
剩米喂雞討彩頭
按照當地的風俗,大年三十中午蒸的米飯不能吃完,當天晚上把剩米喂雞,寓意來年討個“連下蛋”的好彩頭。“那時候家里窮,零花錢幾乎全靠賣雞蛋來補貼。”晚上一家人守著火盆“守皮襖”(守夜),小孩在火堆旁玩耍,大人包著餃子,其樂融融。
大年初一是小孩是最高興的一天,吃過早飯的孩子們穿上新衣,到村里的鄰居家拜年。每拜一次,他們都會得到瓜子、糖等平時很少吃到的零食。“有時候一上午就跑十幾家,剛開始我們用衣兜裝零食,后來就直接拿個塑料袋去了。”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賈先生意味深長地說,那時候經濟條件差,能吃個零食就不錯了。
正月十五那天,全族的人聚集在一起,拿著用彩紙扎成的燈去給祖先“送燈”。“我家的祖墳在水庫旁邊,幾十口人聚在一起,可壯觀了。”送燈結束后,小孩兒們會搶到一些做紙燈的紙用來當演算本。
“吃罷十五飯 要把活來干”,正月十五過后,大人和小孩都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賈先生笑著說, 雖然他已在平頂山生活多年,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每當春節來臨,仍然會不自覺地懷念起兒時的濃濃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