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挑舞:花挑舞俗稱花挑子,源自信陽市固始縣的漢族舞蹈,在固始縣流傳400年余歷史,廣泛流傳于江淮流域。固始花挑是信陽市獨有漢族民間舞蹈形式,經過藝人們代代相傳,加工錘煉,已成為江淮流域眾多漢族民間舞蹈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是豫南地區漢族民間舞蹈優秀精品。 道具是一支細軟而有彈性的竹制扁擔,纏以彩紙,兩端各懸掛一只竹藍,竹藍外沿扎滿彩花。表演時一女性擔起“花挑”舞動,形成舞蹈狀態。各鄉鎮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蔣集為最。體現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固始花挑》具有較高的藝術傳承價值,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3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央電視臺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作為唯一的全國性電視舞蹈大賽,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大賽及頒獎晚會連續十天在CCTV-3晚間黃金時間現場直播,為全國電視觀眾呈現異彩紛呈的舞蹈盛宴。經市文化局、固始縣文化局積極推薦,由信陽市編排的《固始花挑》經過預賽、復賽,到最終的決賽現場直播和全國觀眾見面,對宣傳和展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2、灶戲:灶戲是流傳于信陽市固始縣的一種漢族戲曲劇種。它的代表劇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原唱、原生態的漢族民間口頭文學,它的唱詞長達一萬多句,可與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相媲美。從灶戲的文化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民俗性、情感模式及宗教情結。
固始灶戲,俗稱“鍋臺戲”,又名“丁香戲”。據目前已有的資料看,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漢族戲曲劇種。最早流行于固始縣東鄉與東北鄉的羅集、蔣集等地。到了清末民國年間,達到鼎盛,先后流行于商城、潢川、淮濱以及安徽的霍邱、阜南等廣大鄉村。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固始縣農村還時有演出。此后,灶戲便逐漸消失。如今,灶戲的知情者已寥寥無幾了。灶戲的觀眾,客觀上是不自覺地以農村廣大婦女為主,所以也把灶戲稱為“鍋臺戲”。“灶書”中主人公郭丁香美麗、善良、勤勞、樸實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成為婦女的美好典范和理想追求。
而那時廣大農村婦女,大多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她們渴望戀愛自由婚姻美滿,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加之灶戲唱詞口語化、生活化、鄉土化,木工藝術家們對生活十分熟悉,表演情真意切,表現出極大的藝術感染力,郭丁香藝術形象因此為廣大婦女和農民所鐘愛,所傳頌,所傳唱。
灶戲是以其主要傳統劇目命名的,灶戲的主要傳統劇目是《郭丁香》。據當地漢族民間傳說,郭丁香是灶王爺張萬良的妻子,郭丁香當然就是灶王奶奶了。而以表現灶王爺和灶王奶奶愛情糾葛的戲,便叫灶戲。
百多年來,灶戲劇本沒有加工整理形成文字,為木匠口頭創作,經過長期實踐完善,到20世紀80年代收集統計,尚有保留劇目31個。其中大戲有《郭丁香》《柳迎春》《三皇姑出嫁》等,小戲有《打長工》《勸八行》《秋胡戲妻》等。
灶戲的音樂唱腔,主要以當地民歌小調和當地流行的“花籃戲”“倒七戲”“端公戲”的聲韻和板式為主。形式上也較原始,一人領唱,眾人拖腔。灶戲的行當也較簡單,分兩類,即生郎(生角)和媽角(旦角)。
所以唱腔分類也相對簡單,大致3種,即喜調、怨調、寒腔。其唱腔特點主要是敘事性較強,抒情性較強,感情表達細膩。
3、皮影戲: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戰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幕布,觀看一種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皮影不僅屬于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4、花鼓戲: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 湖北、 江西、 安徽、河南、陜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2008年,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余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抽浴、《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如《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制成影片。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抽浴菲淠捴巳丝诘“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
豫南花鼓戲主要孕成于今光山縣,因而又稱光山花鼓戲。它是由豫南民間小調、山歌、歌舞、小戲并融合楚劇、黃梅戲唱腔,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逐漸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劇種。豫南花鼓戲演出,人員省而精,演員一專多能。道白分3種:一是韻白;二是口白,采用土語鄉音,類似家常用語;再一種是數板道白,多由丑角采用,語言幽默風趣。1953年,光山花鼓戲《夫妻觀燈》參加中南大區匯演并被評為優秀劇目。隨后到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受到當時在場觀看的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表揚。1989年省文化廳曾在光山縣舉辦了大型研討會,有省內外60多名專家參與研討,由于豫南花鼓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如今,仍有業余文藝團體活躍在當地
5、耍猴:耍猴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最遲于唐朝已有出現,發源于今河南省新野縣。古人把猴子視為馬的守護神,常于馬廄內養猴子以留住馬匹,并讓猴子表演猴戲作祭祀之用,因此猴子又有“馬留”的別稱,此名稱至今仍保留在粵語中。日本于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猴戲。后來耍猴的宗教性變淡,有些只是純娛樂觀眾,一些小販為招攬顧客,也會養猴子表演賣技藝,尤其常見于賣武術、賣藥等行業。
6、踩高蹺: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踩高蹺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深受群眾喜愛。
7、旱船:旱船是漢族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或慶祝等,陜西、山西、河北境內各地都廣為流行,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漢族民間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制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它裝飾物,把這只或者十幾只船裝飾得艷麗不凡。 “旱船”,自然是陸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現的多是姑娘、媳婦,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旱船多在鄉村農民家中演出,每逢農歷春節,它要從農歷正月初一活動到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節),它調演的目的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數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員立于旱船中,稱為“船娘子”,兩人手拿“連響”,相當于撐舵人員,還有一人飾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槳,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圍來回扇動蒲扇,從而引發觀眾的笑聲,其余人在邊上敲鑼打鼓,伴奏樂器有:大鑼、小鑼、鼓、镲等,旱船便根據節奏的變化進行表演。開場的一陣鑼鼓音樂結束后,拿連響的表演者會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員也會在每一段內容結束后的最后一個唱詞附和著伴唱,但鑼鼓聲仍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