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一行幾人懷著對革命前輩的崇敬之情,參觀了信陽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許世友將軍故里。在這里瞻仰了將軍的風采、感受到了他們的革命情懷,我們也由此在心靈上受到了一次洗禮,思想深處受到了震憾。
新縣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藍,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9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 。
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門”之稱,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新縣物產豐富,盛產林果、茶葉、中藥材等,其中,板栗、銀杏、茶葉、野生獼猴桃品質產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國家林業局譽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銀杏之鄉”。
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坐落在英雄山畔,依山傍水,氣勢宏偉,古樸莊嚴。南北兩側分別為鳳凰山和英雄山,蒼松翠柏,風景秀麗。全館占地面積230畝,始建于 1985年10月,2001年再次擴建英雄廣場及大門和對陳列內容進行調整。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為該館題寫了館名。
館內基本陳列為《風云大別山》共分四個部分,即:鄂豫皖蘇區的基本形成;空前發展,新集成為鄂豫皖蘇區首府;重組紅軍,堅持大別山的斗爭;紅旗不倒,迎接全國革命的勝利。館內專題陳列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將軍的搖籃》,共分2個展廳,第一展廳為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高厚良等43名新縣籍將軍的事跡陳列;第二展廳是吳煥先、高敬亭、張體學、程坦等50位省軍級以上領導人的生平事跡陳列;第二部分是《崛起的新縣》,反映新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承革命傳統,艱苦創業,實現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展示新縣的今日新面貌。館內陳列有國家一級文物,全國唯一一塊保存完好,寫在墻上的《中華蘇維埃土地法令草案》。
據了解,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接待了國內外游客、黨員干部、大中小學學生近數萬人次。已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空軍第一航空學院、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直工委、省教育廳、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等40多個單位掛牌命名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1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許世友將軍故里位于河南新縣田鋪鄉許家洼,是一代傳奇將軍許世友的出生地,也是許世友將軍謝逝后的埋骨之地。許世友將軍赫赫的戰功、特殊的個性、“忠國孝母”的情懷和傳奇的人生經歷,深受世人敬仰,每年吸引了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拜謁、觀瞻。許世友將軍故里已成為大別山區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許世友將軍是我國倡導火化以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特許土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將軍生前南征北戰,戎馬一生,未能很好的孝敬父母,成為他一生的缺憾。為此,他多次提出死后回老家土葬,以實現其“生前盡忠、死后盡孝”的夙愿。1985年10月22日,將軍與世長辭,經中央特批,其靈柩運回老家安葬,長眠于慈母身邊。從此,青溪繞田,蒼松翠柏之間的小村莊,又多了一道特殊的風景——許世友將軍墓。
許世友將軍墓地座落于萬紫山,背倚來龍嶺,面視五虎山,由南京軍區修建。墓周圍古木奇松,山花云海。春天,鳥語花香;夏至,松濤陣陣;秋來,漫山紅葉;冬季,林海雪原。四時山景變幻,美不勝收。墓地外顯部分呈圓穹狀,由91塊扇狀花崗巖砌成,有“九九歸一”一說。許世友將軍墓碑由楊尚昆主席和徐向前元帥所立,正面“許世友同志之墓”和背面碑文均為著名書畫家范曾題寫。
許世友將軍生前珍藏萬枚毛主席像章展廳,展示了將軍生前收藏的10295枚毛主席像章,著重反映了將軍與領袖不同尋常的關系,體現了許世友將軍的赤膽忠心,再現了文化大革命那段風云歷史,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及文物收藏價值。
此外,五鳳松、習武場、紀念廣場、礪劍池等景點都記錄著許世友將軍傳奇人生的一件件傳奇故事。(原標題:信陽新縣山清水秀——紅色首府、將軍故里)
來源:信陽電視網 2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