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方四合院式民居,多采用磚雕、木雕、石雕等工藝,葉氏莊園無磚不雕、無木不雕、無石不雕,其木雕曾名動一時。
莊園二號院門樓上曾懸掛“十八學士下瀛洲”木雕,長七尺,寬三尺,厚七寸,是獨板黃楊木,雕工出自宮廷匠人、洛陽大家李德秀之手,他雕了三年,雕好后觀者如堵,數日不散。“1966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午,從周口發來兩車‘紅衛兵’,不到五分鐘,就把這價值連城的木雕砸毀了。”商水縣文管所所長王天星道。
老葉家蓋房子“百年大計”
從建筑質量看,葉氏莊園房屋數百間,無論大小主次,建筑質量要求都很高,即“百年不修繕,千年不倒塌”,施工要求不求快,但求好,“深深的根腳寬寬的墻,小小的間道(長寬不過丈)粗粗的梁”。
據傳,葉家初建時,張莊鄉范樓大財主范百萬同時開工建樓院。一年后,范財主家四合樓院竣工,葉家地基才打好。
地基打得牢,施工更精益求精。葉氏莊園每座建筑脊梁上,均寫有“竣工年月日,領作師傅姓名、匠人姓名”,這是主家要求,也是施工者本領過硬,敢做敢當。
“傳說一號院大廳院扇瓦時,領作周師傅一天只扇五壟瓦,主家嫌慢。周師傅道:‘要快我也會,一下午我可扇三十壟瓦,但慢工出細活,不信你看。’說罷他雙手拉住勾檐滴水瓦斗,打了個滴溜,瓦斗紋絲不動,大家嘖嘖稱奇。”葉家后人、67歲的葉運廷道。
老葉家蓋房子,注重建材質量,他們在周莊(鄧城鎮東六里)沙河堤里灣買荒灘地十二畝,建窯四座,用麥草秕火燒磚瓦,火力勻,燒得透,三百年后仍無堿蝕、斷裂現象。
一號院三進院落氣質各異
“葉氏莊園一宅三院,一號院始建于康熙末年,成于嘉慶十二年。二號院建于嘉慶二十年,成于道光九年,稱五門照。三號院建于咸豐十年,成于同治七年,稱高門臺。”《中原文化大觀》記載道。
一號院,由大門樓和大廳院、二廳院、堂樓院構成。
一號院大門樓,為磚木結構兩層樓,大門樓西側,與之相連的有四間南樓,叫護院樓,高二層,青磚灰瓦,供雜役、院工、護衛、更夫等人居住。
進大門樓往北走,第一進院是大廳院。這是由葉家七代葉方科動議設計,葉家八代葉敷梓主持,葉家九代葉含文操辦所建,祖孫三代耗時二十多年。
大廳院由主樓、東西兩側廂房及坐南朝北的護院樓圍合而成。主樓,是高臺式敞二層樓閣式建筑,色調明艷,正面以云杉木本色、寶藍、赭石為基礎色調,雕梁畫棟,熱鬧華麗。
主樓前墻,是十二扇赭石色落地欞子門,欞門正中懸七尺匾額,上題葉氏堂號“慎徐新”三個大字,體現出主人的治家理念,意為小心謹慎,不圖冒進的同時,也追求創新。
主樓一樓寬敞亮堂,是葉氏家族公共區域,同族共同議事、春節闔族拜年、喪事祭吊、婚禮時新人落轎,都在這兒。
這里還誕生了第一張“河南省地圖”。1922年,馮玉祥任河南省督軍時,令河南省陸軍測繪專科學校,用新式儀器測繪《河南省地域圖》,全校五十名師生,歷時半年,取得上萬條資料,在葉宅大廳院內架長案,費時一個月,用投影法繪制出第一張《河南省地域圖》,這是今天河南省地圖的最早版本。繪圖時,全校師生的食宿招待,均由葉家包下。
1930年,商水縣推行梁漱溟倡導的“鄉村建設運動”,整個大廳院,成了商水縣鄧城鎮平民小學,聘葉氏十四代葉長仁、張淑貴夫婦為義務教師,招收貧家子女八十名免費就讀。
自大廳院北行,進入二廳院。它由一主兩廂三座樓圍合而成,樓皆小巧玲瓏,比前后兩進院都低很多。主樓為垂花廊檐,梁檁全封閉,一樓左右開兩窗,為菱形繞枝圖案。院落幽靜淡雅。
自二廳院再向北行,是最高大最有氣勢的第三進院落堂樓院。堂樓院正面主樓明三暗五,兩側廂樓直接搭建在主樓上,主樓廂樓的二樓,暢通無阻,也就是所謂“轉廂樓”。一主兩廂三座樓房,青磚到頂,威嚴凌厲,有肅殺之氣。
堂樓院的西跨院,是葉家的私塾。
一號院整個建筑群內,不種樹,廁所廚房設于別院,既保持干凈衛生,還能防火防盜,消除鳥啼蟬鳴等噪音。這種設計理念,也是清代傳統北方民居的理念。
一號院三進院落,大廳院喧鬧華麗,堂樓院深沉威嚴,二廳院恬淡安然。二廳院整體形成馬鞍形,寓意“家宅安康”。
二三號院大半被毀
二號院三號院,是葉氏大富之后,持續修造的“豪宅”,當年很氣派,有些細節,遠勝一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