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號院,現在基本全毀。想厘清葉氏莊園整體形象,有必要回溯一下二號院三號院的修造與當年盛景。
二號院緊挨一號院,原有大門樓和兩進院落。現在,除大門樓和十五間西廂房外,余皆不存。但從外墻看,一二號院兩門樓緊挨,加上各自臨街建筑,形成巍峨整齊臨街建筑群,仍有“虎死不倒威”的氣勢。
二號院是葉家九代葉含文為弟弟葉含明所建。兩進院落,第一進大過廳院,第二進是內宅院。
大過廳院高大軒敞,像一號院大廳院一樣,后來也成了一處公用建筑。抗戰時曾作過黃河水利委員會防汛物資倉庫、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救濟物資轉運站。1938年淮陽淪陷后,淮師、淮中被迫解散,流亡師生組建成七區聯合師范、七區聯合中學。從1938年到1943年,七區聯中占用了一號院大廳院和二廳院,七區聯師占用了二號院大過廳院。葉家未收取任何費用。
七區聯師、聯中設在葉氏莊園時,淪陷區數百青年在此求學,莊園內名師云集,其中有數學家王云五,現在的鄭大教授劉祥五,地理學家曾次克,首師大教授王文榜等人。
至今,二號院所在地還是座小學,延續著抗戰時即響起的瑯瑯書聲。
二號院第二進院,是葉家內宅院。當年頗華麗精致,今已無存。
值得一提的是二進院東側跨院,這是葉氏作坊院。
當年的東跨院,除了糧倉、牛馬房外,還有釀酒作坊、酒窖,榨油作坊、炒料房、碾房等,人歡馬叫,熙熙攘攘,是當年葉氏莊園內最熱鬧的地方。
三號院位于二號院東南側,與一二號院隔一條小街,坐東朝西,有樓七座、平房三十座,共一百八十余間房屋。這是葉氏莊園最后一座建筑,現在保存下的只有門樓及附屬建筑,還有幾間南配房。
三號院主人是葉氏十代葉兆先。他有四品知府銜,但未上任。葉兆先起建此宅,本意要蓋過一號院二號院,他建的大門樓,要上七個臺階,遠遠超過一二號院。但時局不靖,葉兆先也灰了心。一改一二號院“群樓護院”的形制,院內建筑,很多都建成了平房,有點兒“虎頭蛇尾”。
“一二三號院,新中國成立后都被政府征用了。一號院是鎮政府,二號院是學校,三號院成了鎮衛生院和糧管所。一號院當辦公室直到2004年,很幸運地完好保留。二號院做學校,要建操場建教學樓,大拆大改。三號院糧管所要建倉庫,扒了大片建筑騰地方,建倉庫的磚也是從老房上拆的。衛生院也拆了很多建筑。這導致二三號院幾乎全毀,一宅三院毀掉一大半。”王天星道。(大河報)□記者 盛夏 文圖 【原標題:發家之后,葉家盡心盡力建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