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校歷史悠久,是遠在1921年吉鴻昌將軍創辦的。吉鴻昌將軍1895年2月18日出生在呂潭鎮一個窮苦家庭里,兒時備受窮困之苦,年齡稍長,為謀生路吃糧從軍。在馮玉祥將軍的影響下,認識到沒有文化便愚昧無知,要振興中華,發展教育是當務之急。1921年他升為營長之后,就與父親商議籌劃在家鄉辦學。其父吉筠亭早年在呂潭鎮開過一個小茶館,交際甚廣,急公好義,對吉鴻昌辦學非常支持。當時呂潭北半部利用廟產在山陜會館西鄰龍王廟,辦有呂北初級小學。吉筠亭自籌資金投入學校,是這個小學董事會的董事長。該校當時僅有復式班兩班,學生70多人。聘張紹齡、侯純仁、李鶴亭、嚴照煦4人為教師。請本鎮熱心辦學的林永福為校長。吉筠亭經常在校,襄理校務,籌劃物資供應。當時入校就讀的學生,書籍文具等費用,全由校方供給,特別困難的學生還發衣服、鞋襪等。因而吸收了一些貧家子女入學。吉筠亭先生還于冬季農閑時在中興大街創辦夜校,請學校教師兼課,讓中青年文盲學習文化。凡參加學習的人,除發給書籍文具外,每晚每人還發四百文錢(合洋5分,當時白面饃每斤4分)作為夜餐費用。這時,吉鴻昌已由營長升為旅長,雖然收入并不十分高,他卻盡量節約供給學校,使學校不斷向前發展。此即吉鴻昌學校的初創時期。
1926年,吉鴻昌當師長后,學校也隨之發展。1928年秋,添招高級小學兩班,學校成了完全小學,校名改為私立中山小學校。因校舍不足,高級班暫在吉氏宗祠上課。是年10月,學校在河南省教育廳正式備案,這時吉鴻昌派他的秘書郝子固為校長,增聘李萬泰(省立淮陽二師畢業)、楊雪堂為高級班教師。
1929年,吉鴻昌當了寧夏省主席后,便在呂潭鎮西北隅,賈魯河畔風景優美之處置地50畝,開始興建新的校舍。聘其老友、北平著名的工程師馮欣設計監工,日夜趕修。在建校過程中,因感于小學師資緊缺,學校于1930年秋招收三年制師范1班,暫在新落成的大禮堂內上課。這時學校不但不收學費,還給學生發過藍色制服和黃色童子軍服。至1931年夏,新校舍基本竣工。從學校大門進入院內,有傳達室、接待室、消費合作社、校董會議室,大禮堂(現在還保存完好)坐北朝南,正對校門。大禮堂后正中間的一排房,為校務處、訓導處和教務處及管理人員的住室,在這一排房的后面,是一排排的教室。教室區左邊為女生宿舍區、學生伙房及餐廳,也有部分教師住室。其它如圖書室、理化儀器室、游藝室等應有盡有。校園左右兩側為籃排球場,布局十分科學。校區北隅河畔有花園,園里百花爭妍,經常有專任花師管理。校園里有護校崗樓,住著護校保衛人員。崗樓附近有一小院落,它是有20余間房舍的校辦工廠(系半機械化小型紡織廠)。從學校西北角的后門出去,跨上賈魯河堤,河上架著一座數十米長的木橋,當地人都呼之為吉家橋。穿過吉家橋西行百余米處,有一個廣闊的足球場,足球場西邊鄰著呂潭鎮的西寨墻,寨墻半腰許多榆樹是老校董帶領學生栽種的。東邊鄰著一個坑塘,坑塘四周長著許多大柳樹,是學生夏季休息乘涼的好地方。
新校舍竣工后,各年級學生都搬進新校舍上課。原來招的師范班,因省教育廳不予備案而停招。接著吉鴻昌購置校田,捐固定基金,呈準備案,重組校董會,詳定學校管理條例。條例中特別規定:“董事會的吉姓人不準管學校經濟”,將校名改為河南省私立呂潭中學校。為了保證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師多是從外地高薪聘請的,如先后聘請的教育學教師李壽山(商務印書館出版過他著的《教育學》),外語教師楊文生(福建人、復旦大學畢業)、袁若水(東北人、北京大學畢業)、楊象鈞(太康人、武漢大學畢業),數學教師宋國藩(武漢大學畢業),國文教師張容道(朝陽大學畢業)以及理化教師金榮庭,體育教師趙雨農,歌詠舞蹈教師齊慶第,美術教師潘子敬等,都是素有名望的教師。由于學校的設備優于其他學校,吸引周邊太康、杞縣、尉氏、鄢陵等縣的學生前來就讀。根據河南省教育廳的歷史檔案記載,1935年5月省教育廳督學李在謙到學校視察,其回報中稱:
“該校歷年畢業小學6班、師范1班,現有初中一年級2班、二、三年級各1班,學生164人;小學六年級4班(一、四年級二、三年級合班上課),學生年齡最大者為18歲。該校校董會15人,常務董事3人。常務董事高進臣等長期住校,關心校務。校長馬遐福(河南省立政法專門學校畢業)。學校設教務、訓導、事務3科,教務主任嚴照煦、訓導主任馬清廉、事務主任馬登峰。學校房舍220間,全校面積11406方丈,體育場2880方丈,校園1680方丈,校田800畝,基金3萬元,另備5000元購買圖書儀器。已有圖書2190冊,儀器標本615件。全校有教員15人,均系專任教師,每人擔課15——24節,月薪最高者為54元最低者15元(本文作者按:當時縣立中學教師月薪為25——30元,縣立小學教師月薪一般10元)。據考察,學校以前不收費,范圍擴大后才收費。”
據當年曾在該校肄業的韓子俊介紹,1937年時,學校已購有《萬有文庫》等書籍萬余冊(該校劫后殘留的《萬有文庫》中的部分書籍,現在縣高中存放),圖表、標本及理化儀器也都有所增加。又據各方了解,因當時社會不寧,學生流動較大,學校每年暑假特招新生兩班,到二年級時再合成1班。那時學校中經常有4班中學生。至1939年秋,呂潭寨墻被黃水包圍,校田被淹,日寇入侵,經費來源大部分斷絕,學校才被迫停辦。停辦前,初中已畢業6屆6班,師范畢業1班。
從中山小學到呂潭中學這一段,學校逐年發展,是與吉鴻昌將軍的極大關懷,校董吉筠亭、林恒慶、何自安、吉茂彬、高進臣等的熱心辦學和前后兩個校長郝子固、馬遐福治校有方分不開的。
吉鴻昌每次返里,都是食宿在校。他查看學生的寢室、食堂,了解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到學生中間問寒問暖,課余時間給學生講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了使學生寢室整潔衛生,他曾給每個學生發了白色床單,親自指導學生料理內務。他視貧苦學生如子女,發現哪個學生有困難,就立即解決。他曾收養近10名無家可歸的孤兒做自己的義子、義女,如吉德遠、吉德淵、喚醒民、吉木蘭、吉培德等,讓他們在校求學。吉鴻昌生性豪爽,講話開口見心。1932年他辦理了父親的喪葬之后,在全體師生大會上講話中,曾有這樣一段:“都說我們父子是大傻瓜,有錢不置莊田給子孫造福,卻把大批的錢扔在學校里。”他說到這里哈哈大笑幾聲,接著說道:“我辦學有兩種想法:一是培養出大量人才,才能使國家強盛,不受帝國主義侵略;二是我看古往今來當武將的很少有好下場,一旦跌倒,難免家滅滿門,財產充公。所以我想,與其叫別人充公,何如早些我自己充公,給國家、給老百姓辦一點有益的事情?”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還給學生講過:“當兵殺敵是愛國,莊稼人種好田多打糧是愛國;當學生讀好書、鍛練好身體,將來成為國家有用之材也同樣是愛國。”他曾教學生一首歌曲,歌名記不得了,歌詞有“高麗國,硫球島,與臺灣,地不小,可惜都被它(日本)鯨吞了!到今朝,乘我國勢飄搖,歐洲戰火方才了,又在神州戰火燒,這國恥,何時消......”等語 。他的聲音高亢宏亮,感情悲憤激昂,在學生心靈中埋下了立志救國的種子。有一次他帶回部隊的話劇團,在學校公演了《岳母刺字》、《五卅慘案》等話劇,激發了學生同仇敵愾、精忠報國的熱情。
還有一次,常務校董林恒謙集合學生講話時拿出一雙做工講究、尺寸很小的鞋子,哭訴道:“總指揮(吉鴻昌)能不知道我的腳多大嗎?卻給我捎來這樣一雙小鞋子,這分明是認為我管理學校有不當之處,才給我小鞋穿,這是叫我思慮哩!今后,我在給學校辦事情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給我提出來。”由此看來,吉鴻昌遠在千里之外,戎馬倥傯中,還無時不在關心家鄉學校。特別是在1934年吉鴻昌因愛國有罪從容就義之前,仍念念不忘學校,立下遺囑,諄諄告誡親屬及學校當事者,務要保護校產,把學校繼續辦好。
還值得敘述的是吉鴻昌將軍為學校遴聘的郝子固、馬遐福兩個德高望重的校長。
郝子固任校長是自1926年夏季至1933年秋季。他曾是社會上很孚眾望的私立姜師堂高級小學的校長。他品學兼優,辦學經驗豐富,事業心極強。后任吉鴻昌的秘書,頗為將軍器重。辦學伊始,吉鴻昌即請其返鄉主持校政。郝到校后,即秉承吉將軍意旨,以“勤勞儉樸、踏實向學、報效祖國”教育學生。他親書“雙手萬能、勞工神圣”8個大字在學校墻壁上,做為校訓。在1927年以后,全國腥風血雨的環境里,郝校長能訂此校訓,就可見他當時的思想傾向。郝校長樸實穩重,精力過人。在他領導下,上自教務、訓導、總務各科,下至炊事房、傳達室,以及教師的教課,學生的學習,無不井井有條。他主張“言必信,行必果”,凡事“求諸己而后求諸人”。至今受過他教誨的人,一提起他,都報以肅然起敬之情。郝校長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7年如一日,終于疾勞成疾,于1933年秋,在校以身殉職。彌留之際,叮囑校方,將其遺體安葬在學校,不回祖瑩,以示其以校為家的平生之志;并囑以“碑文務質,勿事虛矜”。學校遵其遺囑,將其葬于校園內老校董吉筠亭墓次;立碣曰“子固之墓”。全校師生員工無不哀慟!
郝校長死后,校董們顧不得請示吉將軍,把當時的訓導主任關廷玖舉為校長。不料關廷玖能力品德遠不及郝校長,每處理學生中的問題,不是循循善誘,而是一味高壓,因而大失人心。任職幾個月內,學生中兩次發生“逐關”風潮,吉鴻昌得知后,非常氣憤,就又派他的秘書馬遐福回鄉接任校長。
馬校長1934年春到任,直到1939年學校停辦。他作風民主,凡事依靠群眾,開明辦學。他重視學生的各科學習,使學生品學全面發展。當時全校中小學10個班,他同時請了兩個美術教師,一個教水彩,一個教素描。他對學生在校出刊物、演劇等各種活動都很支持,也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他每天早晨和學生一塊上早操,下午課外活動時他在籃球場、足球場觀看學生活動。每年春秋都舉行運動會,他興致勃勃地參與評判。他經常聽課,遇有教師請假,他去代課。他聽到學生反映某個教師教學質量差或教學不力,即使在學期中間,也要想法撤換,另聘高明,以免貽誤學生學業。他利用早晚升降國旗時,常常結合學生實際,舉出歷史名人的一句或兩句箴言,加以簡明講解,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1938年至1939年間,學校環境和辦學經費已經十分困難,國民黨四十軍曾兩次聘請他擔任要職,他都斷然拒絕了。他說:“吉總指揮叫我和郝子固一樣死在學校,遺囑宛然在耳,士為知己者死,倘見異思遷,有何顏見將軍于地下!”直到后來學校受黃水和戰事影響,校田全部被淹,校舍倒塌,教具大部分被毀,學校又不時被軍隊強占,已到山窮水盡之時,萬般無奈他才離開學校。
1940年,呂潭鎮雖然東北兩面被黃水包圍,但由于呂潭東南筑了一道國防大堤,呂潭—時成了黃河碼頭。從黃泛區、淪陷區來的災民多居住于此,市面相當繁榮。因此在1942年秋,吉鴻昌的三弟吉卜五從原來校產中籌到一些經費,曾續辦這個學校,名為私立吉氏小學校。但由于當時環境非常,學生班次時多時少,辦到1944年冬,黃水整個吞沒了呂潭鎮,學校被迫停辦。
1945年2月,我新四軍部隊趕走了漢奸六十三師的日偽軍,解放了呂潭鎮,曾在這里設立扶(溝)太(康)西(華)民主縣政府。縣長孫衛和,政委張申,教育科長賈政群,曾與吉卜五先生協商,要復辦這個學校。正籌備期間,黃水暴漲,呂潭二次上水,平地水深數尺,房屋倒塌過半,居民除淹死者外大都外逃,復校未能實現。而呂潭中學歷次劫余之設備(圖書、儀器、教具等),至此已蕩然一空。
1947年,黃河恢復故道,部分居民返鄉,呂潭一帶已結束了“拉鋸戰”,呂潭鎮設立了扶溝縣第三區人民政府。在民教區員林子普主持下,這年冬季利用學校南院殘留校舍,又復辦了這個學校。當時招收小學初級4班,定名為“鴻昌小學校”。1949年春,增招五年級1班,秋季升上來1班五年級,又從校外接收1班私熟學生,編為六年級,這時學校已成了完全小學。1950年春,外逃災民大批還鄉,重建家園。扶溝縣文教科派丁雪亞任校長,改名為呂潭完全小學校。1951年和1953年秋季高年級畢業生會考時,呂潭完小在全縣13個學校中,成績名列第一。1969年秋,學校增設初中一年級3班,這時又正式恢復了“扶溝縣呂譚中學”的校名。1970年秋學校已有初中6班,小學8班。學校在10年動亂中,未受到大的影響,絕大部分時間都能正常上課。
1978年,為了紀念學校創始人,校名又改為吉鴻昌學校。1982年扶溝縣黨政領導聘請德高望重的縣人大主任王殿安同志兼任名譽校長。
1984年11月24日,在河南省人大主任趙文甫同志的主持下,在扶溝縣舉行了吉鴻昌烈士就義50周年紀念儀式。他們對烈士創辦的這個學校極其關懷。決定支持擴建這個學校。吉將軍的女兒吉瑞芝,曾任天津市政協常委,特別關心這個學校的重建和發展,曾多次返里指導學校工作。1985年扶溝縣黨政領導又敦聘吉瑞芝兼名譽校長,并舉行了隆重的就職典禮,全體師生受到莫大鼓舞。吉將軍的兒子吉蘭泰亦曾帶病返鄉,偕吉氏近族人士,到學校慰問師生。幾年來,中央、省、地、縣各級領導和專家名人、新聞記者等,察看和訪問過這個學校,他們為學校題詞留念。著名藝術家常香玉曾到校為師生演唱豫劇。
吉鴻昌學校這個校名,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參觀訪問者,一進校門,便緬懷烈士的光輝史跡而肅然起敬;學生們一進入這個學校,便思效法烈士的大無畏精神,努力拼搏,攀登知識高峰;教師一來到這個學校,就感到責任重大,要戮力同心,培育英才,不負烈士重托。學校遵從吉鴻昌將軍的辦學宗旨,半個多世紀中培養出數以千計的人才。他們當中有些人經過深造,已成為國家棟梁。如前《光明日報》總編輯穆欣、前天津市副市長李中垣、前河南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李林、前鄭州市委黨校校長李寒等,有的成為解放軍的將領,有的成為高等學府的教授,有的成為地方基層干部和種田能手。他們在祖國、在中原大地的各個不同的崗位上,殫精竭智,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為母校爭光。
學校創始人吉鴻昌烈士可以含笑九泉了。(作者:楊馨山,扶溝縣人,曾任中學教師,扶溝縣政協文史員,已故。)【原標題:吉鴻昌學校話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