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不僅是中華姓氏的肇源地,還是當今許多姓氏的祖源地。
周口地區(qū)是中華許多姓氏的直接發(fā)源地。據(jù)初步統(tǒng)計,發(fā)源于周口或歷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達100多個。這些姓氏的來源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1、出自伏羲氏的姓氏及直接起源于周口的部分姓氏
伏羲為風姓,其后分出有伏、羲、犧、庖、包、宓、戲等姓,伏羲支裔部落分衍出來的姓氏就更多了。直接起源于周口地區(qū)的姓氏,如當代中國第一大姓李姓,人口近億,其始祖李耳(老子),是周口鹿邑人,今鹿邑縣太清宮鎮(zhèn)即其故里。古時在今周口境內(nèi)的古國有項(在沈丘)、厲(又作賴,在鹿邑)、頓(北頓在商水,南頓在項城)、戈(故城在太康),古(故城在鹿邑)、養(yǎng)(故城在沈丘)等。他們雖為區(qū)區(qū)小國,但后裔均以國名為氏,歷經(jīng)2000余年血脈相繼,傳承至今,成為中華姓氏的重要成員。
2、來源于周代陳國及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田齊)的姓氏
淮陽縣是周代陳國都城所在地。陳國于春秋末期被楚國所滅,族人為紀念故國,紛紛以國名為氏,就是陳姓。陳姓是當代中國第五大姓,人口達五六千萬,在我國南方為第一大姓,影響巨大。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為避難出奔齊國(姜姓),改姓田。其后裔定居齊國發(fā)展成強族,后來取代姜齊建立了田齊政權,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田齊王族也分衍出許多姓氏,較著名的如王、孫、陸、姚、薛等。源于田齊的姓氏是陳姓的分支。他們與陳姓同宗共祖。
歷史上由陳國和田齊衍生出來的姓氏甚多,除了由陳國開國君主胡公滿直接傳承下來的媯、胡、滿等姓之外,又有田、王、孫、姚、車、陸、袁、夏、薛、敬、文、慶、宗、靖、盎、原、轅、溒、爰、榱、舀、母、來、賜、法、威、鍼、針、皮、占,沮、輿,獻、鞅、梧、坊、芒、禽、穰、咸、儀、恩、嘗、讎、招、少西、顓孫,原仲、公良、斗門、偃師、司城、司徒、子仲、子夏、子宋、子石、子占、子沮,子輿、子獻、子鞅、子穆、子枋、子尚、子芒、子禽、子寤、廩丘、於陵、威王、五王、沈陳、胡母、紇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庹等80余姓。這些姓氏中,雖然有些(復姓)現(xiàn)代已不再使用,或者已經(jīng)改變成其他姓氏,但在中國歷史上都曾有名人涌現(xiàn),對推動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3、以郡望天下并發(fā)祥于周口的姓氏
郡望又稱“郡姓”,是指魏晉至隋唐時期一些世居于某郡的大姓望族。由于這些姓氏大族名人輩出,在各個姓氏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巨大影響和重要作用,因而備受該姓后人的尊崇、景仰,后來就演變成為這些姓氏的郡號和堂號。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姓氏都有自己的郡望和郡號,這也是中華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今,郡號也是各姓氏族源或祖根的標記。
歷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主要有陽夏(太康)謝氏、汝南(商水)袁氏、汝南殷氏、宛丘符氏等,這些姓氏有些雖然不直接起源于周口,但其族人歷史上曾世代聚居于周口,發(fā)展成世家大族,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重大影響。周口是其郡姓的發(fā)祥地,也是他們子孫后代尋根謁祖的圣地。
綜上可知,歷史上源于周口地區(qū)的姓氏甚多,其中許多姓氏現(xiàn)在已發(fā)展成為中華著姓。如李、王、陳、胡、田、孫、姚、夏、陸、袁、謝、薛、文等,均位列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100大姓之中,總人口估計有4億左右。這些姓族在長達2000余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名人代出,不僅創(chuàng)造出本姓族輝煌的文化,也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現(xiàn)在,他們的子孫散布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正在為全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奉獻著才能和智慧。
總之,周口地區(qū)姓氏文化資源豐厚,是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當之無愧的祖地。參考《中國姓氏探源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