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走進周口 >> 印象周口 >> 瀏覽周口

伏羲文化中原覓蹤

2013/9/30 11:34:00 點擊數: 【字體:


    馬世之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伏羲是漁獵、畜牧時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傳說他結網罟而發明漁獵工具,制作琴瑟等樂器,規范婚姻制度與嫁娶禮儀,始畫八卦,用“太極”學說來分析宇宙發展變化之理。女媧是伏羲另一位頗具神話色彩的傳奇人物,她是遠古時代“三皇”之一,與伏羲同時,二者為兄妹或夫婦關系,可能代表同一部落聯盟中兩個具有通婚關系的氏族部落。相傳女媧曾摶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發明笙簧等樂器,為女媒而設置婚姻。伏羲與女媧被譽為中國的“亞當”和“夏娃”。其豐功偉績,從遠古流傳至今。

    由伏羲、女媧及其族人共同締造的伏羲文化,發祥于隴右地區成紀(今天水)一帶,隨著伏羲族勢力的強大,其文化也不斷發展,并漸呈向四周輻射之勢,鋒芒所向,直指中原。伏羲文化東漸的軌跡,可能是自隴右沿渭河上中游谷地入關中,出潼關,沿黃河干流,傍崤山,經函谷關至伊洛盆地,出虎牢關而抵達豫東平原,在此融合了東夷太昊族文化,從而形成了以陳為都的新的文化中心。中原地區除了流傳著大量有關伏羲、女媧的傳說外,至今仍能覓到不少紀念遺存。

    淮陽羲皇故都與伏羲陵

    淮陽古稱“宛丘”或“陳”,地處黃河沖積扇南沿的穎水中游,在挹嵩山,右控商丘,南襟淮蔡,北枕魏梁,是歷史上的交通樞紐和財賦之區。文獻記載,陳為太羲之都。《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陳,大皞之虛也。”杜預注:“大皞居陳,木火所自出。”王符《潛夫論·五德志》云:“伏羲……世號太皞,都于陳。”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首人身,有圣德,都陳。”羅泌《路史·后紀一》引作“天皇伏羲都陳留。”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謂:“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都于陳,東卦太山。”徐堅等《初學記·居處部》說:“伏羲都陳,神農亦都陳。”鄭樵《通志·都邑略》云:“伏犧都陳,神農都魯,或云始都陳。”馬骕 《繹史·太皞紀》引《帝王世紀》說:“庖犧氏……黎太昊,都陳。”顧炎武《歷代宅京記》云:“伏羲氏都陳。”吳乘權等輯《綱鑒易知錄·太昊伏羲氏》謂:“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作都于陳。”《水經·渠水注》載:“沙水又東南徑陳城北,故陳國也。伏羲、神農并都之。城東北三十里許,猶有羲城實中。”當代學者著作中多襲此說。淮陽境內分布著許多大汶口文化遺址,它們屬于大汶口文化潁水類型。這一類型的大汶口文化是公認的太昊文化。說明淮陽確實是太昊伏羲氏之都邑。

    伏羲都陳,死后亦葬于此。《歷代陵寢備考》云:“太昊伏羲氏,風姓……陵在河南陳州府城北三里淮寧縣界。”其墓通稱:“太昊陵”或“太昊伏羲陵”,系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因為是中華“人文始祖”墓,故稱天下第一陵。該陵位于淮陽縣城北1.5公里處的蔡河之濱,面臨萬頃湖水。其陵廟的歷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據孔子《家語》載:“孔子自衛適陳,陳侯啟陵陽之臺。”“朝祖”碑載,孔子在陳時已建了廟。唐、宋時期,詔立陵廟,并派專人看守。元朝時,陵廟多年不修,漸漸毀壞,至元末,宋以前遺物僅貿下一塊墓碑。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在原有的廢墟上進行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撥專款修葺。至此,形成規模宏大、殿宇巍峨的陵寢。

    太昊伏羲陵重建于明朝,按伏羲先天八卦之理數而興修,其結構與時代皇宮相仿,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筑之孤例。整個建筑群占地875畝,分內城、外城、紫禁城,總體布局坐北朝南。現有三殿、兩廡、兩樓、兩坊、一臺、一園、七觀、十六門。主體建筑分布于南北75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陵園正中為統天殿,殿內塑伏羲坐像,手托八卦,兩側配有神農、黃帝、少昊、顓項塑像;殿前有月臺,高7級,可容納千人朝拜;再進為顯仁殿,殿后是太始門,太始門后為太昊伏羲陵,陵周圍即紫荊城。陵高20米,周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規模宏大,建筑雄偉。陵前有八卦壇和宋代青石巨碑一通,寬1米,高5米,上鐫“太昊伏羲氏之墓”7個大字,據傳此碑為蘇小妹用汗巾做筆寫成。陵上有白檀、古柏、蒼翠崢嶸,素有“羲陵岳峙”之稱,是淮陽七臺八景之一。陵后為蓍草園,傳說伏羲曾在此揲蓍畫卦。園內蓍草茂盛,名為“蓍草春榮”,列為古陳八景之一。從前太昊伏羲陵東西兩側還分布著觀,殿多座,東邊有岳飛觀、老君觀,西邊有玉皇觀、女媧觀等。由于滄桑之變,這些建筑多遭毀壞,今僅存遺跡而已。

    昔人有詩贊羲陵:“宛上龍蟠面碧源,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

    鞏義伏羲臺

    伏羲臺位于鞏義市東北約10公里處的河洛鎮洛口村東黃河南岸的臺地上,該臺地正值黃河與洛河交匯處以東的夾角地帶,高出黃河河床約80余米。東部溝壑縱橫,西部緊靠洛口,南邊依望蓮花山,此山諸峰聯綿起伏,形似蓮花,當地人古輩千年口傳,名之曰“連山”。伏羲臺為一土丘,高15米,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略呈橢圓形,是一處以仰韶文化為主要內涵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臺東有一個15平方米的洼地,稱“羲皇池”,據說為伏羲畫卦著墨處。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頒詔于此建“羲皇祠”,元代譙國公曹鐸在祠側建“河洛書院”。現祠、院均毀。相傳伏羲臺為當年伏羲畫八卦之處。伏羲臺以西的河洛交匯處,洛水清,黃河濁,洛水注入黃河時,清濁異流,形成漩渦現象。伏羲在臺上察曰月交替,思寒暑循環,觀河洛匯流所形成的漩渦,有感而繪制“太極圖”。他在連山北麓伏羲臺上創立八卦,完成了“易”的最初構思,就是后世紀所說的連山《易》。

    孟津負圖寺

    負圖寺或稱“龍馬負圖寺”,位于孟津縣城東北20公里的老城鄉雷河村。相傳上古之世,有龍馬負圖出于河,伏羲據此畫八卦。“河圖”出于黃河的孟津段,是由孟津縣朝陽鄉卦溝村東北,經送莊鄉負圖村,白鶴鄉的上河圖村,下河圖村,至老城鄉雷河村人黃河的一條河流,全長20公里,現為“圖河故道”。據說河中有龍馬怪物,興風作浪,危害人民。伏羲降伏了龍馬,把它圈養起來,從龍馬背上的旋毛圖紋中經過認真觀察,受到啟發,畫出了八卦。“龍馬恰為天地用,河圖先得圣人心。”后人為緬懷伏羲降龍馬,畫八卦的偉大業績,于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在此建寺紀念。《孟津縣志》載:“寺在孟津縣(今老城西),始名浮圖寺。晉天竺僧浮圖澄西來,住錫于此。懷帝永嘉時曰河圖寺,梁武帝改曰龍馬寺,唐高宗麟德中改曰興國寺,又改曰負圖寺。”寺內雄偉的伏羲殿內,供奉著伏羲和龍馬的塑像。原來建筑比較完整,歷經毀壞,僅明嘉靖年間所建一座大殿舊貌未變。該殿磚木結構,單檐歇山式,面闊3間,進深7間,挑角斗拱,灰瓦綠脊,琉璃吻獸。殿內東西山墻上鑲石碑24通,鐫有全寺建筑分布圖和程頤、邵雍、張戴、朱熹、王鐸等名家撰寫的碑記。原山門左側,立有“龍馬負圖處”碑一通。

    伏羲八卦最初源于天錫祥瑞。《尚書·顧命》載,策立康王時,堂上“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河圖是其中所陳設的一件寶器。鄭玄疏曰:“河圖,圖出于河,帝王圣者之所受。”《論語·子罕》曰:“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禮記·記運》疏引《中候·注》:“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于河,遂法之,畫八卦。”《漢書·五行志》說:“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水經·河水注》說:“粵在伏羲,受龍馬圖于河,八卦是也。故《命歷序》曰:《河圖》,帝王之階,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謂:“上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于河,其圖之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則之,以畫八卦。”元代吳澄《易纂言》云:“河圖者,羲皇時河出龍馬,背之旋毛,后一六,前一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星點,而謂之圖。羲皇則陽奇陰隅之數,以畫卦生蓍。”“河圖”神話意在伏羲征服自然災害,并從中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開始創造出符號文化。傳說當年伏羲拴龍馬的地方叫馬莊(樁),圈養龍馬處叫“前圈”和“后圈”(后改稱雷河村和衛河村),面對龍馬研制八卦的高臺叫“八卦臺”。這些地方都在負圖寺附近,為伏羲降龍馬的傳說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正像《孟津銘》說的“洋洋河水,朝宗于海,經自中州,龍圖所在”。

    上蔡伏羲畫卦亭

    畫卦亭位于上蔡縣城東15公里的白龜廟村蔡河之濱。這里原有白龜祠,俗稱白龜廟。祠內蓍草叢生,祀伏羲,有伏羲墓。明清之際,每年都在此舉行祭祀大典。現祠被拆除,僅存伏羲畫八卦亭,相傳為當年伏羲畫卦處。該亭建在一個磚砌的高臺上,為八角形鉆尖頂,上覆以灰瓦,頂部有八個拱角,檐下八方分別有“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個大字,檐下立八根方形石樁,柱間裝飾有青石板,雕以花卉圖案。門在南面,門側兩根石柱上刻對聯一幅:“仰觀俯察一畫明天地之道:數往知來六爻發古今之藏。”該亭是一座形制獨特的古代建筑。據考證,上蔡之“蔡”字,意為蓍草下面的神龜。周源《重建上蔡治碑記》說:“蔡之為地,本以卜筮得名。”陸德明《經典釋文》云:“一云龜出蔡地,因以為名。”《陳州府志》載:“上古伏羲氏得白龜于蔡水。”伏羲從白龜背上的紋理中得到啟發,而畫出了先天八卦。《初學記》引《禮統》云:“神龜之象,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丘山,玄文交錯,以成列宿。”曹植《神龜賦》謂:“嗟神龜之奇物,體乾坤之自然;下以方以則地,上規隆而法天;順陰陽以呼吸,藏景曜于重泉。”神龜象天法地,伏羲則以畫卦。這里除畫卦亭外,還有白龜祠、伏羲墓等遺跡。東漢時蔡邕曾到此題“畫卦碑”三字,表明這里為當年伏羲創畫八卦,進行占卜活動的場所。

    西華女媧城

    女媧城位于西華縣城北7.5公里的聶堆鎮思都崗村,相傳為“女媧氏之故墟”或“女媧之都”,城系女媧補天時所筑。《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太平寰宇紀》卷十載:“縣西二十里,舊傳女媧之都,本名媧城。”《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云:“媧城在西華縣西,女媧之都也。”《河南通志》云:“女媧氏遺民思故都,因以為名。”《西華縣志》謂:“在縣東北十里,《江野紀聞云》:‘陳之長平即女媧煉石補天處。今有女媧城焉。’《舊志》以為女媧所筑之城。故老相傳,其來久矣。春夏之交,城上朝煙,繽紛在目。詩曰:女媧煉石自河年?補足人間缺漏天。石屑化為城上土,常將五色幻朝煙。”村內有古剎,名龍泉寺。寺內存有一明代碑碣,碑文說:“西華縣治北十五里有城遺址,半就湮沒,傳為女媧故墟也。”女媧死后,人們在城西修女媧陵,在城內建女媧閣,上供女媧,下供伏羲。后來城、閣被毀,百姓罹媧皇故都,因名“思都崗”。民間傳說,這一帶就是當年女媧補天處。

    1981年,周口地區文物工作隊對女媧城進行鉆探試掘,發現一座春秋戰國城址。城址平面呈正方形,為內城外郭式格局。外城城墻邊長500米,內城城墻邊長360米。城墻存高3米,寬約6米,周圍有城壕環繞。西城墻上筑有一座烽火臺。城內出土的陶器,有釜、罐、鼎、鬲、甕、豆、筒瓦、排水管道等。表明春秋戰國之際這里已筑有以“女媧”命名的城邑。80年代后期,新建的女媧閣在城中拔地而起,坐北向南,高8米,占地200多平方米。整個建筑飛檐斗拱,琉璃瓦頂,一派古樸景象。四周古柏參天,綠水蕩漾,景色宜人。城西女媧陵高13米,陵前建有女媧墓碑。陵閣并峙,相映生輝。

    靈寶女媧陵

   
女媧陵即“風陵”,因女媧氏姓風,故而其墓又稱風陵堆。在今靈寶市原閿鄉縣西20公里的黃河中。《太玉寰宇記》載:“風陵城在其下閿鄉津,去縣三里,即風陵故關也。女媧之墓,秦漢以來,俱系祀典。”《河南府志》云:女媧陵在閿鄉縣黃河濱。唐天寶末忽失。乾元初,復涌出。遂名風凌渡,蓋后風姓故也。”《閿鄉縣志》載:“天寶十一年六月,閿鄉縣黃河濱女媧墓因大雨晦冥,失所在。乾元二年六月,瀕河人聞有雷,曉見其墓涌出,上有巨石,石有雙柳,時號風陵堆。蓋女媧亦風姓。”閿鄉縣治今為靈寶市朱陽鎮文鄉村。文鄉西約20公里的原黃河濱(今在河中)有一古墓,名曰風陵堆,地近陜西潼關縣城與山西芮城風陵渡,正值豫晉陜三省交界地帶,黃河水流經上處,吼聲如雷,波浪激天,因此“風陵波浪”為靈寶勝景之一。

    中原地區有關伏羲文化的勝跡甚多,除上述外,尚有登封三皇(伏羲、女媧、神農)廟,新鄭風后(女媧)嶺、滎陽汜水紫金山伏羲廟、汜水白玉嶺女媧祠、洞濟源王屋山主峰天壇山頂女媧補天五色石、沁陽女媧山與女媧祠、信陽雞公山上女媧祠、上蔡伏羲廟等。在這些地方,大都伏羲、女媧共祀。特別是淮陽與西華二縣相鄰,近在咫尺,一為羲皇故都與伏羲陵所在,一為媧皇故都與女媧陵之遺墟,充分反映出伏羲族中兩個氏族或部落之間的親密關系。當地百姓尊穩稱伏羲為“人祖爺”,女媧為“人祖奶奶”或“人祖姑娘”,叫太昊伏羲陵為“人祖陵”,女媧廟為“人祖奶奶廟”或“人祖姑娘廟”。表明伏羲確為中華人文始祖。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伏羲的由來、女媧娘娘、蓮生伏羲女媧、龜為媒、女媧捏泥造人畜、伏羲演卦、人祖爺女兒宓妃等傳說故事,加上考古發現的仰韶、在汶口文化遺址,足以窺見伏羲文化在中原播遷的軌跡。摘自《尋根》2003年第1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伏羲廟官方文化網(2006-04-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