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原指門外可張網(wǎng)捕雀。后形容為官者休官失勢后,門庭冷落車馬稀;或形容事業(yè)由盛而衰,賓客稀少之況。
【典故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贊 》:“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jīng)為漢武帝手下的兩位大臣合寫了一篇傳記,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 后來又任“主爵都尉”。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jīng)擔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任“大農(nóng)令”。這兩位大臣都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為榮。 可是,由于他們太剛直了,漢武帝后來撤了他們的職。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開封的翟公曾經(jīng)當過廷尉。他在任上的時候,登他家門拜訪的賓客十分擁擠,塞滿了門庭。后來他被罷了官,就沒有賓客再登門了。結果門口冷落得可以張起網(wǎng)來捕捉鳥雀了。官場多變,過了一個時期,翟公官復原職。于是,那班賓客又想登門拜訪他。翟公感慨萬千,在門上寫了幾句話: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成語“門可羅雀”由此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