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桃花庵》劇照
上蔡縣東南有一村,叫桃花店,桃花店有一古廟,叫桃花廟。所說,桃花店東北二里張村,是張才的府地;北邊七里蘇莊,是蘇昆的府地;南邊二里王棚村,是王桑氏居住的村莊;北邊五里陳竹園,是陳妙禪出家前居住的村莊, 據《駐馬店地區戲曲志》記載,《桃花庵》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
蘇州城內張員外,因洪武爺與陳有諒大戰,兵敗破荒而逃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危亡之際,即時贈于廿萬石倉谷援助。事后洪武爺獲勝即位,重加封賞,由于張員外官金不授,皇命恩賜世襲進士。
張員外謝恩回家,幾年身亡。留下一子,名叫張才,字學富,十六歲取妻竇氏,守制三午,日日家中誦讀詩書。
正值三月虎丘山迎春大會,欲往游覽,遂告知竇氏,出外觀會。
在會上遇見桃花庵中少尼陳妙禪與師父前來觀游,兩人搭上線張才隨妙禪師徒回返桃花庵中,妙禪瞞過師父老道姑,將張才打扮成女尼,要求老道姑收其為徒。爾后兩人行影不離,夜日不分地行歡作樂,張才留于庵中三月有余,終極病懨纏身,未幾離世。妙禪懷孕在身,待產,后生一子,托付媒婆王三思將遺孤送回松竹庵竇氏夫人處撫養。途中,王婆遇蘇州府大人盤詰,因無法遮攔,遂順水推舟以紋銀十兩賣于蘇大人,蘇大人為其取名蘇寶玉。
十五年后,寶玉長成,一日途經竇氏房宅門前,被竇氏看見,引進收為義子,詳述其夫婿出走十五年,乍見寶玉如同夫婿像貌,咸慨良深。此時王婆七十有余,家無柴米度日,想起當年還有一件藍衫可以打換幾兩銀子,遂來至城中干女兒處商議,干女兒將藍衫拿至竇氏處請議,竇氏一見,萬分驚嘆,遂將王婆叫至客舍詰問,方知事情緣由,遂囑咐王婆領路,往桃花庵中走訪。
妙禪見竇夫人來庵參拜佛像,自承素果茶食,亦欲探其子消息幾番對辭,兩相情結化開,急于赴蘇大人處認親。時值蘇大人領著州府各縣舉子進京送考,蘇寶玉入試,連過幾場,皇榜出示,寶玉中了頭名狀元,又為承相招了女婿,蘇大人派人報喜回府,同時打點回家一路領著竇玉進了蘇州地界,各縣大小官員迎接,翌日俱來叩喜,大廳上排下宴席,命狀元一一拜見,竇氏聞訊前來叩喜,蘇大人接至后堂,竇氏詰問蘇府要人,遂引出王婆道其根源。
蘇大人百般無奈,請出府堂大人、教授商議,因狀元出于張門禮宜歸宗,蘇大人撫養成人,名登金榜,膝下無后,亦不可缺,隨即裁定雙挑入贅。即承相女,生子承挑蘇門,另擇妻妾成婚,生子承挑張門,蘇大人與竇氏皆喜,終得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