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攆劉秀”的傳說,在中原大地特別是在豫南、鄂北廣為流傳,在泌陽縣幾乎達到家喻戶曉,可謂曠日持久,遺跡遍布。在所有“王莽攆劉秀”的故事中,都是一褒一貶,愛憎分明,一個是英雄,一個是狗熊;一個是真龍?zhí)熳樱粋是混世魔王;一個偉大,一個渺小;一個被美化、神化,一個被丑化、惡化;一個受世人愛戴,一個遺臭萬年。為什么勞動人民對他們會有這樣鮮明的歷史觀、是非觀和善惡觀?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浮淺的探討。
一、王莽倒行逆施、禍國殃民、不得人心,對其進行歷史丑化是勞動人民的共同夙愿
西漢末年,王莽通過與朝廷聯(lián)姻,先被封為大司馬,繼而被拜為安國公,篡位稱帝,改“漢”為“新”。他力圖能在一夜之間徹底解決土地高度兼并和奴婢問題,但由于改革過激過快,嚴重違背歷史客觀規(guī)律,最終以失敗告終,使本來就極為尖銳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導致社會更加動蕩,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據(jù)泌陽縣志載,“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2年),比陽(今泌陽)縣境內(nèi)大旱,河井多干涸,大疫”,“人相食”,“民死十之七、八”。爆發(fā)了山東赤眉、湖北綠林和豫南玄漢等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王莽調(diào)動全國各郡兵馬,殘酷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
在泌陽民間,傳說漢平帝的皇后就王莽的親女兒,在王莽殺掉漢平帝后,為斬草除根,非要殺掉女兒的兒子劉秀不可。在千鈞一發(fā)的危急時刻,一個忠臣使用“掉包計”,用自己妻子剛生下的女兒將襁褓中的劉秀調(diào)換過來,并對外保密,聲稱是自己的兒子。沒有不透風的墻。事情不知怎的被王莽知道了,王下令殺掉劉秀。那位忠臣懷揣劉秀,連夜出逃,王莽立即帶兵追攆。那位忠臣餐風露宿,輾轉(zhuǎn)躲在城北羅漢山的破廟里。后邊王莽“抓著劉秀”的狂叫聲,震耳欲聾。那位忠臣正走投無路時,突然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從山上飛來18塊巨石,一齊向王莽追兵砸過去。王莽嚇得屁滾尿流,左躲右閃,不知所措,急忙調(diào)轉(zhuǎn)馬頭,狼狽逃竄。劉秀登基稱帝后,將18塊巨石封為“十八羅漢”,這座山從此也改名為羅漢山。豫劇《程嬰救孤》就是根據(jù)這個歷史故事原型而編寫出來的。
二、劉秀修文偃武、體恤百姓。歌頌一個布衣皇帝,反映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毛澤東同志在談論劉秀時,曾稱贊他是“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明君。”劉秀雖系皇室,旦沒落沉淪到他這一代,也只算是南陽白水中(今湖北棗陽)的一個破爛小地主,劉秀胸懷大志,自小結(jié)識了不少農(nóng)民朋友。后來,劉秀就是主要依靠南陽這幫農(nóng)民子弟,成為東漢光武大帝。劉秀即位后,立即廢除王莽苛政,調(diào)集軍隊削平各地割據(jù)勢力,使全國恢復統(tǒng)一;他9次發(fā)詔釋放奴婢,還免罪徒為庶民;減輕租稅徭役,發(fā)放賑濟,興修水利;裁并400多個縣,精簡官吏;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安撫為主,化干戈為玉帛;他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親到太學講論經(jīng)學。因此,劉秀通過加強中央集權(quán),保證了社會秩序安定,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復蘇和發(fā)展,是“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史稱“光武中興”。“王莽攆劉秀”的故事,反映出老百姓對劉秀這位“開國明君”的愛戴與緬懷之情,也表達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最為樸實的向往。
三、地域與宗親相連,也是“王莽攆劉秀”故事在泌陽流傳最多的重要原因
南陽是劉秀起兵的發(fā)祥地,又是劉秀的家鄉(xiāng)所在地,還是開國功臣的受封地。他稱帝后,將大部來自南陽一帶為劉秀打下天下的農(nóng)民子弟,即以鄧禹、吳漢、岑彭,馮異、馬武為代表的“二十八宿”,全部分封諸侯,鄧、吳、岑、馮、馬等侯皆“食邑四縣。”從“接君山前訪鄧禹”的泌陽傳說中,佐證出“光武中興,功蓋諸將”的鄧禹就是泌陽東山人。泌陽縣還盛傳著“三里直河出鄧禹”的民間故事,三里直河就在泌水河上游、銅峰山腳下的鄧莊鋪村。另一位開國元勛岑彭被劉秀封為舞陰候,其封地就在今天泌陽縣羊冊鎮(zhèn)的古城村。現(xiàn)在古城村東邊冢子崗上的一個大冢,據(jù)說就是舞陰候冢。開始與劉秀一塊投奔玄漢軍、成為劉秀的得力干將“十三騎”的李軼,被南陽更始皇帝劉玄封為舞陰王,其封地也在古城村。泌陽原屬南陽郡,在那時理所當然地世代沐浴著皇恩,劉秀的德行在封地民間能廣為傳頌。南陽太守召信臣,曾派人修復泌陽華山“馬仁陂”水利工程,復灌溉良田數(shù)千頃,為萬民稱頌。泌陽縣至今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金高邑,銀牛蹄,比不上華山后湖里。”這個后湖,就是指“馬仁陂”水利工程。沐浴皇恩的平民百姓為了感恩,借編造神化故事歌頌劉秀的功德,正是順理成章,民心所向,水到渠成的好事情。
四、因“朗”、“莽”二字諧音,將“王朗攆劉秀”訛傳為“王莽攆劉秀”,更加豐富了傳說故事的內(nèi)涵
歷史上“攆劉秀”的真實事件有兩個:一是小規(guī)模的“王莽攆劉秀”,二是“王朗攆劉秀”。
“王莽攆劉秀”的故事,發(fā)生在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資治通鑒》記載說,劉秀的哥哥劉演“欲進攻宛(今南陽),至小長安聚(今南陽東漢冢鎮(zhèn)),與甄阜、梁丘賜(王莽派鎮(zhèn)守南陽之將)備戰(zhàn);時天密霧,漢軍大敗。秀單馬走,遇娣伯姬,與共騎而奔;前行,復見娣元,趨令上馬,元以手揮日: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會追兵至,元及三女皆死,演弟仲及宗從死者數(shù)十人。”在王莽地皇四年三月,南陽玄漢軍中大將王鳳與太常偏將軍劉秀等“徇(奪取)昆陽(今葉縣)、定陂(今舞陽)、郾(今郾城),皆下之。王莽聞嚴尤,陳茂敗,乃遣司空王邑馳傳,與司徒王尋發(fā)兵平定,時莽兵到城下者且十萬,秀等幾不得出”。“時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鳳與廷尉大將軍王常守昆陽,夜間與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出城南門,于外收兵。”
二是大規(guī)模的“王朗攆劉秀”。《資治通鑒》記述說,公元23年,南陽更始皇帝劉玄兵分兩路,一舉攻陷洛陽,火燒未央宮,將王莽活捉。遷都洛陽之后,封劉秀為代理大司馬。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劉秀手持天子節(jié)仗,帶領(lǐng)鄧禹、馮異等少量親兵隨從,“單車空節(jié)巡河北”,北渡黃河,收攬招撫燕、趙地區(qū)各郡、州、縣。在招撫中,因劉秀將少兵缺,寡不敵眾,處處受到在邯鄲稱帝的王朗大軍的追殺。王朗揚言懸賞“十萬戶食邑”,要緝拿劉秀的人頭。劉秀到達薊城(今北京大興縣)時,“不敢入城池,晨夜兼行,面蒙霜雪,手皆破裂。”劉秀逃亡到蕪蔞亭(今河北饒陽縣)時,“時天寒地冽,馮異上豆粥,官屬皆乏食。”當逃到曲陽(今河北晉縣),搶渡滹沱河時,“天寒地凍,河水流澌,無船,秀不可濟”。當劉秀逃到河北南宮縣時,“王朗帶兵窮追,劉秀丟盔掉甲,又遇大風雨,秀引車入道旁空舍,馮異抱薪,鄧禹熱火,秀對灶燎衣,馮異復進麥仁湯。”
這些活生生的史料記載與泌陽民間傳說中的許多故事情節(jié),何等相似,如出一轍。比如,史書上記載劉秀逃亡南宮縣時,馮異復進“麥仁湯”的真實情節(jié),與泌陽流傳劉秀在盤古山喝“麥仁湯”的民間故事,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不很值得讓人深思嗎?王朗起兵前只不過是一個毫無名氣的江湖騙子,而王莽則是臭名遠揚的當朝太師、竊國公賊,把小小江湖騙子王朗所做的壞事,統(tǒng)統(tǒng)記到竊國公賊王莽的頭上,也稱得上恰如其分,反映出勞動人民的共同心愿。(作者系縣政府王莽攆劉秀傳說文化傳承人)【原標題:“王莽攆劉秀”傳說緣何泌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