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鄭州

鬼節與陰陽五行:從清明節和中元節說起

2013/6/19 16:16:52 點擊數: 【字體:


    鬼節(又稱陰節、冥節),是指以鬼為主題的節日,其主要風俗與鬼信仰有關。關于鬼的俗信遍布于古今中外,以鬼信仰為主旨的鬼節也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我國,最為大家熟悉的鬼節莫過于清明節與中元節了。

  溯源清明、中元:非佛亦非道,乃出自于我國民間傳統的鬼信仰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農歷三月太陽黃經等15度的一天為清明。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清明時節多忙于春耕播種。以掃墓為主要內容的清明節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此前,在清明前后還有上巳節、寒食節。由于上巳、寒食、清明3個節日的日期相近,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重疊,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劃分,從而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通常認為,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道教有關。中元節的名稱確實來自道教。道教有“三官”之說,即上元天官治理天界,主為人賜福;中元地官治理地下,主為人赦罪;下元水官治理水中,主為人解厄。他們分別在農歷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履行職責。三官信仰在東漢道教初創時期就已產生,由三官信仰又發展出三元說——“其以(農歷)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清趙翼《陔余叢考·天地水三官》)中元節是地官赦罪之日,道士在這一天誦經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一些人認為,作為鬼節的中元節就是源于道教的中元節。

  就佛教而言,農歷七月十五是盂蘭盆會。“盂蘭盆”一詞,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來自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我國,我國舉辦盂蘭盆會始于南朝的梁武帝蕭衍。一些人認為,正是從梁代開始仿行的盂蘭盆會,相沿發展成俗,農歷七月十五才形成節日。

  不可否認,佛教、道教文化對作為鬼節的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其節俗的形成確實影響很大,但是作為一種基于鬼信仰的節日,民間俗信與佛教、道教信仰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

  根據道教的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根據《盂蘭盆經》,盂蘭盆會也是在農歷七月十五。如果說農歷七月十五的鬼節是因道教和佛教而產生,那么這一鬼節祭祀祖先、賑施孤魂野鬼等活動的時間應該只是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或至多在農歷七月十五前后數天內,但民俗中的鬼信仰和鬼節并非如此。在民間俗信中,整個農歷七月是鬼月,閻王于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放鬼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農歷七月最后一天,重關鬼門,群鬼又得返回陰間。

  我國上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禮俗,且先秦時楚國最迷信鬼神。可以說,在道教中元節成形之前、佛教盂蘭盆會未傳入之時,農歷七月已有祭祀鬼神之俗。所以,民間雖然把農歷七月鬼節與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并稱、混稱,但從邏輯關系來說,民間農歷七月十五鬼節與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會是并列關系,而非種屬關系,更非異稱。

  民間俗信農歷七月是鬼月,農歷七月鬼門開,但在佛教中,卻無這樣的觀念。佛教有結夏安居制度,即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僧人定居于寺院安心修道,不得外出。安居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日稱為解夏。農歷七月十五“解夏”之日,眾僧人各自介紹心得體會,稱為“僧自恣”。經過3個月的專修,修行圓滿,成就了很多超凡入圣的人。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佛目睹這一情況,當然歡喜,因此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目連救母故事包含的是孝敬雙親的思想,盂蘭盆會本意是供佛及僧,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由此可見,農歷七月是鬼月、農歷七月鬼門開的觀念并不源自佛教。

  從陰陽五行解析清明、中元兩大鬼節

  清明、中元兩大鬼節的產生,實際上與我國古代陰陽五行思想有關。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們相生相克,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陰陽五行學說對我國傳統社會的各個方面,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醫學等都有深遠的影響。鬼節,作為一種歲時節令,也與陰陽五行學說有著密切關系。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鬼屬純陰。一年之中,春是少陽,夏是太陽,秋是少陰,冬是太陰;寒暑而言,寒是陰,暑是陽;方位之中,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應與同屬陰的冬、寒、北相對應。陰之氣,主要為水氣。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天地萬物同類相應,純陰之鬼應與積陰之水相一致。因此,對于人們祭祀的孝順行為,鬼也以水德來回報。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一年12個月中,五行要經歷始生、旺盛、終了的過程。申是農歷七月,子是農歷十一月,辰是農歷三月。水氣,也就是陰氣在農歷七月萌生,到了子月即農歷十一月達到極盛,到辰月即農歷三月消亡。同類相應,純陰之鬼一年中的活動周期就是:農歷七月開始活躍至十一月達到極盛,此后又漸漸趨向平靜,到三月斂藏沉寂。因此有俗言“三月七月鬼旺月”,清明、中元兩大鬼節正是分別在農歷三月和七月。

  根據民間習俗,清明、中元兩大鬼節是有區別的,二者的差別就是由陰陽五行觀念造成的。清明時節的農歷三月,水氣也就是陰氣進入“死”的階段,如同動物的休眠,鬼活動的活躍期到此結束,紛紛入居陰宅即墓廬歇息,故而相傳這是收鬼的時候。給祖先的冥幣要及時送去,否則一旦祖先休眠或已經緊閉家(墓)門,就收不到。由于此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祖先都是住在墓中,為了讓已經作古的親人能夠在陰間平平安安,修治墳墓自然成為當務之急。也因這個緣故,還要祀左鄰右舍,使他們在陰間和睦相處,有些地方甚至還要祀后土,祈求土地神照料墓中先人。而到了農歷七月,水氣也就是陰氣進入“生”的階段,鬼又可以出門離家活動,故而叫做鬼門開。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都是為了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他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因為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會出現“鬼亂竄”的局面。由于鬼剛剛經歷夏天巳、午、未3個月活動受限制、無法出外覓食的墓居煎熬,早已是饑腸轆轆,為餓鬼施食就成為要事。又由于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收受冥幣。

  當然,清明節的修治墳墓,還可從現實需要加以解釋:經年雨水沖涮,雜草叢生,墳堆多有破毀,而清明一過,又要進入多雨季節,所以要除草、填土、修墓。但現實需要畢竟無法解釋深層次觀念上的原因,也無法解釋其它節俗產生的原因。

  冬至、十月朔和道教下元節

  清明、中元兩大鬼節所在的農歷三月、七月,處于水氣“生”、“壯”、“死”過程中的“死”與“生”兩個關鍵階段。從水氣的“生”、“壯”、“死”過程來看,子月即農歷十一月,是水氣也就是陰氣“壯”的時期,或稱“旺”月。在這樣一個陰氣旺的月份,鬼的活動理應頻繁,因此,俗信中鬼在農歷十一月也有所表現。

  農歷十一月中的重要節令為冬至。有些地方的冬至節還是保存了一些鬼節習俗的。如在安徽桐城,冬至節要上祖墳燒紙錢祭祖,并在這天修墳整墓,對已故未葬者可在這天舉行儀式安葬。

  冬至并不是重大的鬼節,但在冬至之前的農歷十月,卻有一個鬼節,與清明、中元并稱為我國三大鬼節,這就是十月朔的寒衣節。民間十分重視這一節日,據史孝進、劉仲宇主編的《道教風俗談》記載,上海白云觀“十月朔前后最忙,前來做道場的人比過年、清明、中元都要多。”

  至于農歷十月初一的鬼節之所以要送寒衣,是因為由生者而聯想到死者,農歷十月已進入孟冬,人人需要御寒加衣,鬼自然也需添衣御寒。

  農歷十月還有一個節日與鬼節有關,就是農歷十月十五的下元節。下元節出于道教,是道教“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稱“五氣三品解厄水官”,總管九江四瀆、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記錄眾生功過之條。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水官考籍,按照眾生善惡功過,隨福受報,隨孽轉形。道觀在此日設齋建醮,禳解厄難,超度死者。但是由于下元節與十月朔相距甚近,都在農歷十月,而且節俗都以祭祀為主,與鬼有關,所以民間難以區分清楚,時常有將二者混淆的情況。

  但寒衣節與下元節節期畢竟沒有合而為一,一方面,從民間心理來講,送寒衣既要當令又要趁早,故而安排在十月第一天;從道教來講,三元皆在月圓的十五。另一方面,農歷七月十五,佛道相爭相成,造成巨大影響;而下元節期沒有佛教參與,無爭亦無息,其影響不足以將民間的送寒衣活動吸引過來。

  清明、中元也是佛、道教融合于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體現

  在我國傳統社會中,陰陽五行觀念是無所不在的文化要素。系統考察我國鬼節,探索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可以發現,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正好與我國本土文化、禮俗相一致,因而才迅速得到了民間社會的廣泛認同。應該說,農歷七月鬼信仰并不源自佛教或道教,相反,極有可能是佛教和道教主動地適應民間世俗文化。如果沒有佛教和道教的影響,有明確節期的農歷七月鬼節遲早也會形成,只是佛教和道教對農歷七月鬼節的最終確立起到了推動作用。一個節日的確立需要確定固定的節期和擁有特有的節俗,佛、道兩教一同確定了農歷七月鬼節的固定節期,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又成了這一鬼節特有的節俗內容,同時,道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所接受,成為這一節日通行的稱呼。

  系統考察我國的鬼節,探索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還使我們了解到鬼年復一年的活動過程,從鬼的行事方式來說,作為歲時節令的鬼節,其時序應該是:始于農歷七月中元,經農歷十月寒衣節,迄止于農歷三月清明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民族報》 2010-03-30 作者:高洪興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