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鄭州

古今嵩山40景

2013/5/30 9:35:18 點擊數: 【字體:


    嵩山之古,堪稱世界之最。早在36億年前,整個地球還是一片汪洋時,嵩山就橫空出世,見證著地球演變的全過程,嵩山被地質專家稱為世界地學的百科全書。嵩山占據五岳之中的顯赫位置,其人文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告成八坊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上古時代伏曦、女媧滾磨成親于雪花山,堯訪許由于箕山,大禹建都于陽城、夏啟生于嵩山等等。自夏代以來,嵩山不僅被歷代帝王將相關注,而且也成為文人墨客、高僧名道、達官貴族云集的地方,他們在此或祭祀封禪、或尋根朝圣、或吟詩作賦、或講經論道、或登山賞景,均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跡和千古絕唱。

   
    古今流傳的嵩山40奇景,多為自然景觀,古八大景始于唐代。今人又根據古代名人詩賦佳句,經多方考察論證又總結發現32景,與古八大景合稱為40景。40景中有峰、巖、瀑、溪、潭、洞、花、石、日落、月照等自然現象,類型豐富,概括精辟,堪稱嵩山自然景觀的精華。唐代光啟年間(公元885至888年)進士鄭谷游中岳時,題嵩山八大景詩贊道:          

月滿嵩門正仲秋,轘轅早行霧中游;
                 
潁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陰溽暑收;
                 
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臺上垂釣鉤;
                
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簡言之即“嵩門待月,轘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八大景觀。

    一、“嵩門待月”:嵩門待月景觀,史書、碑刻記載,在法王寺東,玉柱峰和桂輪峰之間有一豁口,酷似一門。自古至今每逢中秋佳節,傍晚時分人們帶著美酒、月餅、攜家帶口從四面八方來到法王寺北的山坡上。他們望著圓圓的月亮從嵩門中緩緩升起,歡呼聲此起彼伏,或舉杯邀明月,或對酒當歌,整個山坡站滿了賞月的人。玩到時過三更,銀月西斜,還遲遲不愿離去,故有“嵩門待月不忍歸”之句。由于嵩山位于天地之中,觀賞嵩門待月勝景,大有世界團圓、國家團圓、民族振興、家庭幸福之意。明代洪武年間,詩人鄭士原賞罷此景,贊道:

嵩門勝跡冠中州,幸此登臨值仲秋;
                 
皓魄初懸蒼谷口,清光滿射碧山頭;
                 
祗園暫洗塵勞夢,民社寧忘國計憂;
                 
徙倚欲歸情不厭,松濤鐘韻兩悠悠。

    二、“轘轅早行”:轘轅早行景觀在鄂嶺口,即太室山與少室山分界處(207國道登偃交界,又名十八盤),站在這里北望山下偃師、鞏義、邙山等,十分遼闊,令人愜意。轘轅關上,怪石嵯峨,山勢雄偉險要,石壁嶙峋似劍,中有道路曲折盤桓,為古都洛陽東南的險關要道。據《嵩山志》記載,轘轅關是東漢何進所置八關之一也。轘轅關上晨霧遮掩,行人來往其上,從山下向上看,好似神仙騰空駕云一般,故有“轘轅早行霧中游” 之說。若從關口北視山下,霧浪翻滾,如煙如縷,從你腳下飛入太空,眨眼功夫,又變成萬朵白云,千條鱗片裝飾美麗蒼穹,一派云天霧海景象,猶如置身夢幻仙境。詩人劉甡題《轘轅道》詩曰:                 

陡仄轘轅道,翠屏列上巔。
                  
高峰常礙日,密樹不開天。
                  
風急摧殘葉,關狹鎖云煙。
                  
早行憑眺望,靄靄白云連。

    三、“潁水春耕”:潁水春耕景觀在登封大金店海河灣村至大金店村一帶。1985年《登封縣志》稱在潁水之源的石道,經筆者考察明代《登封縣圖碑》認為有誤。海河灣村至海河灣一帶為古代負黍城遺址,周圍為高高低低的山嶺丘巒,其間是平灘地,中為一道清澈的潁河水,水流成潭。每當春季,太陽剛上東山,融融陽光照射,山上山下,人們驅牛耕作,春耕圖景倒映水中,甚是好看。清代詩人桑調元在《潁水》一詩中寫道:                   

一泓清可憐,春繞箕山足。
                  
鱗鱗映白云,瀟瀟滋翠竹。
                  
暖戲游嘗沙,輕浮追屬玉。

    四、“箕陰避暑”:箕山背陰坡下(東金店槐里村),樹木茂密,林蔭蔽日,更有龍潭處,山澗深長,兩崖石壁如削,綠葉黃花,遮崖蓋頂。壁題“潛龍潭”“箕陰避暑處”“幽谷”“溪溪澗冷”等。岸下石平如砥,臺階之下,流水淙淙,匯積成潭,泛出層層漣漪。相傳,上古高士許由,堯讓位不受,隱居于此,曾在上游泉中洗耳,好友巢父怕水污了牛嘴,牽牛到上游去飲,留下了“洗耳泉”、“飲牛坑”、“拴牛撅”的遺跡。每到暑夏,常有游人到此消夏避暑,又被稱為“箕陰避暑勝地”。明代傅文《箕陰避暑》詩曰:             

獨愛云林境界幽,綠蔭蔽日翠光浮。
                 
棄瓢崖畔排煩熱,洗耳溪邊枕細流。
                 
每有涼風來樹底,更無塵事到心頭。
                 
許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

    五、“石淙會飲”:嵩山東南(大冶西劉碑村西南石淙河處),玉女臺下的平洛澗,兩巖土嶺夾峙,澗口丈余,數步豁然開闊,兩崖石壁高聳,險峻如削,怪石嶙峋,有如老翁頷首,有似童子擊掌,有若蒼鷹展翅,有像臥牛反芻,高低大小有別,姿態各異,石間流水淙淙,古名“石淙河”。其面積約3000平方米。河南岸的巨石中間,有一形若車箱的大潭,潭中有一大石獨出水面,高約5米,寬有丈余,石頂平整如案,名曰水漂石,可圍坐10余人,登上石頂,紅日映染河水,微風徐徐撲面,大有人在畫中之感。公元696年唐代女皇武則天曾在這里大宴群臣,以昭示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并在石淙河邊建離宮。明初詩人鄭士原《游石淙》詩道:
                  

驅車未到已聞聲,隱耳輕雷哽不驚。
                  
石淙參差人坐立,潭開瑩澈鑒真平。
                   
徐風入沼回環轉,曲水浮移委宛行。
                  
敬借傅君舟棹用,不教河漢隔盈盈。

    六、“玉溪垂釣”:潁河水躍出石羊關后(告成石羊關一帶),一頭躍進玉溪潭中,這時名“溪”,實際上是一派河溪交錯的水網地帶,河道最寬處百米以上,形成一個自然湖泊,湖水清洌,坦蕩平靜,魚群貫游。緊挨關峽一條崎嶇小道,可繞玉溪湖畔,湖中有一巨石,約9米見方,三分之二沒于湖中,游人可登石穩坐,執桿釣魚或觀看湖景,正如無名氏古詩《釣魚臺》所云:                

臺前落日寒鴻哀,臺下西風潁水來。
                   
一曲滄浪秋色景,白云紅葉好登臺。

    七、“少室晴雪”:少室山陰,多有石板,其中,一塊巨石的斜石板面向少林寺,每逢夏季中午雨后初晴,映著日光,銀光反照,游人站在少林寺方丈室前面的月臺上,舉目南眺,可觀綠色山巒中,閃爍出銀光一片,恰似白雪一般,人稱“少室晴雪”,唐代詩人李頎有詩贊曰:              

少室眾峰幾峰別?一峰晴見一峰雪;
                  
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峨千萬重;
                   
過景斜臨不可道,白云欲盡難為容;
                   
行人與我玩幽境,北風切切吹衣冷;
                  
惜別浮橋駐馬時,舉目試望南山嶺。

    八、“盧崖瀑布”:太室山東南麓的懸練峰下,有一高聳的山崖,因唐玄宗年間,有個被封為諫議大夫的盧鴻一,不愿做官,來此修蓋“草堂”隱居,廣招天下才子,在此講學,此崖便稱盧崖。鴻一死后,玄宗改“草堂”為“盧崖寺”。崖上平時泉水瀉下,高約127米,似雨似霧,夏秋季節,大雨傾盆,山洪暴發,峽窄水急,水跌浪猛,滾滾滔滔,如虎撲羊,跌入崖下,聲震山谷,浪濤撲撞崖石,化作粉沫,成為點點水珠。在雨霽的陽光下,變幻五顏十色,水珠積流,形成水潭。潭上獨出一個黛色圓石,上有明人袁宏道寫的“墨浪石”三字。人稱此景“盧崖瀑布”。明代詩人高出《盧崖瀑布》詩曰:                

太室東來第幾峰,孤崖側削半芙蓉。
                   
為看飛瀑三千尺,直透春云一萬重。

    1985年登封縣志辦在編寫縣志時,經考證,發現嵩山12景,與古八大景合稱為嵩山20景。分別是:                

龍潭貫珠瓊漿流,嵩陽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線,御寨落日蒼谷口;
                    
石池高聳云崖畔,石僧迎賓站山頭;
                   
漫山石筍柏林鬧,珠簾飛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云天嘯,猴子觀天萬千秋;
                   
盛夏熊山多積雪,峻極遠眺天地悠。

    簡言之:即“龍潭貫珠、嵩陽洞天、少室夕照、御寨落日、石池聳崖、石僧迎賓、石筍鬧林、珠簾飛瀑、云峰虎嘯、猴子觀天、熊山積雪、峻極遠眺”。

    九、“龍潭貫珠”:太室山東崖之巔,巖石嶙峋,陡立云際。夾豁處,一條瀑流從幾十米的高崖跌下,巖石碧綠,水珠迸灑。其下,水注堅石,成為巨大石池,池水墨綠成潭,深不可測。潭水沿崖下石上沖出一條彎曲渠道,躍下陡峭高崖,崖下又成一潭,潭水沖出山峽,相迭灌流,成為九潭。潭深坡陡,形勢險要,巨石如牛,草木青青,環境幽雅,傳為九龍隱身之地,故名九龍潭(即現在的蛟河東張莊八龍潭)。唐武后偕太平公主曾來此游覽,建造離官,駐蹕于此,唐代大詩人王維詩贊此景曰:               

仙官欲往九龍潭,旄節朱幡倚石龕。
                  
山壓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蒼翠忽成嵐。
                   
借問迎來雙白鶴,已曾衡岳送蘇眈。

    十、“嵩陽洞天”:太室山三皇口東南深澗,三面高崖,一面臨險壑,曲徑通幽,蜿蜓曲折。緊靠西崖有一高大的天然石洞。穿過石洞,崖半腰有獨木小橋。上空巖突兀,過橋需手摳巖石,吸腹移步。因此,巖石便叫吸肚巖。迎面聳立高崖,上有汝南吳同春“高登崖”題字。崖下又有一洞,并有金妝神像的廟宇,叫做嵩陽洞,俗稱二仙洞。洞殿東側又有云崖,立陡如削,直刺橫空,常有云霧繚繞;洞殿南邊,下臨澗谷,茂林修竹,山泉遍布,風過溝底,竹搖水唱,滿谷作響,真是一副秀美畫卷!傳說孤竹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因互讓君位,先后逃到這里,在此修仙。以后又逃到首陽山,餓死在首陽山上。后人在他們來此修仙之地,建廟祭祀。清末陳報來此修仙,從東崖“飛渡”跳下,人們把他跳下的高崖叫“舍身崖”。晉代熊皎《游嵩山》詩道:                  

獨背焦桐訪洞天,暫攀靈跡棄塵緣;
                   
深逢野草皆疑藥,靜見樵夫恐是仙;
                   
翠木入云空自老,古碑橫水莫知年;
                   
可憐幽境堪長往,一任人間歲月遷。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崇山旅游網 2011-11-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