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劉記鋼勺鍛打技藝,系新鄭縣城北大街劉氏家族于清乾隆年間所創,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名錄項目。
據劉記鋼勺八代傳人劉俊升回憶,最初的劉家鋼勺鍛打技術是傳統的技法,沒有特色,所用的鐵是普通的棗核鐵,雜質多,雖經過千錘百煉,熱、冷處理,仍有驚口,便用銅焊驚口,效果好且耐用,后來便摻鋼、摻銅打制,技高一籌,“湯勺摻鋼、漏勺摻銅”形成為“劉記鋼勺”的一大特色,而遠近馳名,以后代代相傳。建國前,劉家鐵匠鋪門前掛有“劉記中和永鋼勺老店”的金字招牌,廣告上寫的是“本爐在新邑北門內路南開設,世傳鋼勺,煉選上等鋼制造,童叟無欺,包管來回。”建國后,劉家第七代孫劉子美兄弟二人打制鋼勺,自號“劉勺專家”。合作化時期,劉子美自愿加入新鄭縣鐵業社,收徒傳藝,一度大量生產、大批外銷。“文革”中鐵業社鋼勺生產停業改行。改革開放后,政府號召開展多種經營,提倡發展名特產品,劉家第八代傳人劉俊升及其原鐵業社劉子美的徒弟們,如雙龍寨村師理勛、師全德,八千鄉張鋼發等,繼承劉記鋼勺特技,紛紛開爐生產劉記鋼勺,尤其是八千鄉機械廠率先使用空氣錘打鋼勺,產銷兩旺,各生產廠家通過縣外貿公司,將這一特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劉記鋼勺成為新鄭手工業產品的一大名牌.近幾年,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活躍,這種手工制品生產模式由于規模小、效益低,日漸滑坡,大部分公辦企業紛紛下馬,停業改行,又以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劉記鋼勺之所以成為特色名牌,人們總結此勺有十大優點:一站立不倒,二挎鍋不滑,勺邊如刀,四清鍋如洗,五椒粒不漏,六瀝油干凈,七面不沾菜,八盛不漬湯,九用不撣頭,十把不折裂。尤其是近幾年一些老藝人為弘揚傳承這一技術,保護這一品牌,選用優質鋼材,經熱處理制成毛坯后,采用冷鍛技術,精打細鍛,一個人幾天只能鍛一套(一湯一漏)。這種手工技藝鍛出的鋼勺樣子如荷葉,表面烏亮照人,輕巧富有彈性,是扎鋼制勺機械所不能及和不能替代的工藝。此勺用著得心應手,為餐廳菜館必備之器,名廚爭相選購,因此,現時的劉家鋼勺常是家無存貨,購者坐門催等,成為緊俏商品,當今,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這一傳統技藝實屬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