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稱密縣綿紙(1994年4月密縣改為新密市),主要產于大隗地區,據大隗鄉大路溝村“蔡仙廟”碑文記載,明代手工綿紙生產首先從大路溝村開始。以后逐步遍及大隗地區。當時的綿紙純由伏牛山區所產楮樹皮制成,紙質細而潔白,薄而堅韌,有寫字不滲、浸水不爛的特點。綿紙質柔而細,吸濕性強,印成書畫,耐于久存。除具有其他紙張共有的用途外,還可作炮捻,上瘡捻、糊油簍、糊酒簍、表糊書畫等特殊用途。一直遠銷河北、湖北、安徽、陜西等省,享有很高的聲譽。大隗鎮手工造紙已有1000多年歷史,手工制作的白麻紙紙質綿韌,手感軟滑,紙面平整,不洇墨,吸水好,潤墨力強,是書寫的上乘佳品。由于現代工業的發展,水源以及造紙原料的影響,以及老一代手工造紙師傅的不斷謝世,現在全省手工造紙只有黃保靈一家作坊了。大隗鎮的手工造紙技藝已經到了瀕臨消亡的境地,亟待搶救。
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